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

1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缺乏差异化的教学手段

当前.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加深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导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瓶颈.需广大同仁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其次,理工类、经管类、文科类、艺术类等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教学中应该如何区别对待.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也值得深入研究。

1.2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就其教学目的而言.目前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授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目的的理解差异也较大.导致很多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没用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关内容的融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其专业的实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计算机发展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对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很高由于各专业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分专业设定其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文秘专业需要加强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的培养:财会专业注重数据处理相关软件的教学:商务专业则需要提高电子演示文稿应用的能力等等:但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置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脱节.导致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很少有机会应用计算机技能.学生毕业后较难适应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1.3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从教学对象的角度看.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在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了教学的困难在上课时.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跟不上.不能消化: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觉得不上瘾.吃不饱。形成两种学生都学不好、学不透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在学习乃至工作的时候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是不同的.学习同样的内容.培养相同的能力.对于各专业学生来说显然也是不适合的:在教学模式的角度看.总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1.4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相当比例的学生已拥有了个人电脑.他们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甚至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已有所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传统的教学内容已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在内容方面还存在简单的重复和重复教学的问题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仍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理论、Windows、Office操作、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未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学习兴趣以及就业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使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学效果不好.不能较好的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5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和考核机制

随着计算机无纸化考试软件的引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考试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内容的掌握.由于考试软件一般只能实现对单项的知识点进行考察.而无法对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考察:同时.现有的考试机制更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使学生会考试而不会使用所学知识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弱化和忽视了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高职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现状.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1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巨大差异.因此建立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显得特别必要在学生入学后.可组织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分为若干类型专业(如理工类、经管类、文法类、艺术类等)和两个层次(快班、慢班)进行教学如四个类别的快班.可弱化简单的Windows、Office操作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强化相应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如文法类强化0fiee综合应用、经管类强化数据库应用、理工类强化程序设计及网络基础及应用等:对于慢班学生则必须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突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后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和培养目标.进行模块化教学.如可开设微机系统组装与维护、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图形图像的制作与处理、三维建模与动画基础、计算机与音乐、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信息安全基础等模块化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增进其掌握计算机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来发展专业与创新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总体情况.更好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交叉结合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设计不是将各门课程简单地堆积.而是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结果,最终构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高职教育的需要.还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必须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计算机选修课。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应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加强各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方法.如何将计算机应用的技能有机地融入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巩固、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3开发与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材.满足各类学生需求

从内容上看.计算机基础(慢班)课程应该突出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而计算机基础(快班)课程实际上是一系列子课程(模块),例如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络基础等。在配套教材的建设中可选拔骨干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专家能手组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人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标准.重点建设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上以案例式为基础、项目驱动为拓展开发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工学结合类型教材.供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以满足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

2.4引入案例式和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指导.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总结提高四部曲展开在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而是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来消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这恰好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以现代企业的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就业零距离上岗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注重工学结合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协作、沟通、创造等方面的共通能力.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2.5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教学模式转变

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能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别大等矛盾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所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开发针对相关课程特征的网络版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主干课程的网页.构建一个由主教材、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录像、计算机考试系统、教学互动网、课程教案、习题、实践操作等组成的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精讲课程内容,学生研究主教材、阅读辅助教材.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

3结语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提出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高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强调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而职业院校生就业的优势应该在于其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注重课程的交叉融合.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具有认知和创造的理念.是今后高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