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艺术教育革新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艺术教育革新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公共艺术教育革新探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采取培育、引进、激励措施,提高师资质量。所谓“培育”,即是鼓励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提高对高校艺术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从事艺术教育的使命感、事业心;所谓“引进”,是指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性别协调、梯队建设完善的艺术师资队伍;所谓“激励”,即是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师考核、晋升、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二是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公共艺术教育要得到长远、高质的发展,有必要创办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艺术专业。这样,既可以拓宽学校的学科专业门类,又能够带动普及教育的开展,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还有利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的发展。

二、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首先是建立和完善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框架。课程设置的主体应该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专家、教学一线的教师及学生代表。课程设置应展开广泛的实证性调查和咨询,为教师、学生、专家建立民主交流的平台,以便广泛吸收意见和建议,从而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性框架。其次是课程设置应参照专业的特色。理丁科院校的课程应在进行艺术、美学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及艺术鉴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将审美教育融人理工科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美学延伸到科学审美。要从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转变为增设一些理科、工科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共同开发,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构建。具体来说,可以分别从以下三个课堂人手,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1.解决好第一课堂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一,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提倡综合教学模式。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音乐和美术,而且还是涵盖了舞蹈、文学、影视、雕塑等多门类的艺术系统。公共艺术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在课程安排上不可能细致地分门别类,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寻找艺术门类的相通点,整合艺术资源,倡导艺术课程综合教学模式。其二,高雅艺术进高校。李岚清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着重提到高雅艺术的价值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鼓舞人民的精神意志,发展人民的创新思维等。其三,健全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并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只有通过严谨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对艺术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门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全面的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

2.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实现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即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艺术氛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普及艺术,增强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因此在第二课堂中,既要有艺术特长生的“准专业”的表演,同时也要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其他学生积极参加,使艺术教育拥有更加广泛的受益群体。再则,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更多艺术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自己组织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此外,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注重文化的传播,定期开设相关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并吸引专业学生的参与,通过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研讨和交流,促进艺术科学研究的发展。

3.拓展第三课堂,将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台湾《艺术教育政策白皮书》中提到:“充分开发艺术教育资源,与社会各界有关的企业、基金会、艺术团体、学会、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文物馆等双极互动,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以相互提供最新的研究、资讯和技术,以及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课程,协助改善艺术教育环境和师生发展的潜能。”有人认为,这种活动应归到非学校的艺术教育,但笔者认为虽然教学场地不在学校,但该活动由学校组织,艺术博物馆只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素材,它也算是学校艺术教育,准确地说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三课堂。

三、根据高职院校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艺术教育特性。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艺术知识教学时可以讲数学的美学,虽然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纯理性科学,但它又是一门最美的科学,对于塑造人性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与功效。这是因为,数学中的美的标准和一般美好事物的美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表现为或归结为简单性、统一性、和谐性、对称性、奇异性等。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享受数学的美,同时人们学习和研究数学,最能有效地增长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艺术技能训练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的实验、实习、作业等实践环节,寻找恰当的切人点,让学生感到艺术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此外,针对偏于抽象思维、缺乏审美体验的学习方式,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以激发学生的个人表现力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激起学生的表现力,不可强制启动,只能用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等方式来诱发。首先是创造情境,使身处情境中的人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期待和冲动的动力状态。这一点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仅仅用动情的语言、传情的眼神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与学生共同接受艺术的感染,与学生情感共融。此外,这种情境应该是自由、平等、合作的,学生可以表现其内心情感,允许有差异,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总之,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其表现力会大大激发,同时,情境本身也会由于表现动力的激发与强化而得到保持和加强。

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其一,加强科研,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以引导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其二,加强与其他高校交流合作。一是多参加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二是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形成自己的网络艺术教育阵地,一方面宣传工作和教学成果,资源共围竺享;另一方面引发社会和学生的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并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中去。三是建立艺术教育的学术交流网,及时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政策和研究前沿信息。

五、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提高教育理念是先导,教育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方向。要在广大师生员工中进一步确立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树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明确大学教育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承担着综合素质培养的任务。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位好公民,要有与他的知识水平、智能水平相对应的道德境界。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需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在国家的政策层面,必须确立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目标。《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而国家相关部门如何进一步落实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在大学的学科规划和发展的层面上,应突出并切实地执行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方针。三是在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方面,应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改变其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将其确立为核心课程之一。四是成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所谓有效的组织机构,就是有一定自主权,在职责划分、发展定位、长期规划方面都会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来设计制度加以保障。有效的组织结构应包括以下特征:这一组织机构直接隶属于学校,由一名校领导直接领导,由学校专项投入,在人、财、物、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自主权。这一组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应该包括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一线教师。他们的职责是负责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艺术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出谋划策,规划、督导、组织艺术教研活动,开展艺术教学评估,定期检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并直接对艺术团进行管理和指导职责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