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策略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落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真正转变陈旧落后的办学理念,不了解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努力想把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设施的投入、师资的储备、内部考核机制等。都模仿本科院校。资源配置和理念导向上的偏差,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体现不出职业特色和专业能力。

2.课程开设不舍理。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上偏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许多学校也对课程体系进行过调整。但依然是课堂教学多、实践教学少,课程设置游离于人才市场需求之外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欠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有30%左右的是长期从事中专教育的教师,他们虽然经验丰富,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欠缺新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深度也不够。其次是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社会化考试的经历,对社会化考试了解很少,加之年龄普遍偏大,不易接受新的考试模式。另外70%是由大专院校毕业后分配担任教师的人员。这些教师是教学骨干。他们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但普遍缺乏现场管理的实践经验,社会化考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更加缺乏。大多数教师没有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要求他们培养出大批能够通过社会化考试的学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二、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对策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必须形成长远的战略发展观。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短期内得不到解决。此外,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必然会由当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以增强竞争实力。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必将是社会发展的主力,所以高职院校是当今整个教育行业中的“朝阳产业”。前景无限。要引导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确立社会化考试的概念,形成统一共识.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培训环境。

2.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社会化考试也并不否定专业理论.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优势.合理调整专业课程。同时按照专业要求,增加社会化考试所必须的内容,纳入到正常的课程体系之中,高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组织学生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建设适应社会化考试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制定硬性的规定,教师除必须的学历条件外,必须参加本专业的社会化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其次,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使其了解社会化考试的要求、标准,并参与到社会化考试的相关教学和培训中去。还要招聘一批具备专业资格,有一定的教学、培训能力的专业人才,构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增强学校的师资实力。

4.研发社会化考试的教材。随着社会化考试的日益推进.社会化考试反映出的规律、标准、模式也已日渐清晰,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这些可循的规律,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一批专门服务于社会化考试的教学、培训教材。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化考试的试题库,创造能够进行模拟社会化考试的条件。5.尝试成立社会化考试中心。高职院校应当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充分发挥培训优势、师资优势、教材优势、题库优势及组织优势,积极尝试在学校内部建立社会化考试中心,为学生参加社会化考试积累经验。学期初期,针对学生在宿舍里容易产生矛盾的普遍现象,帮助新生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性,组织学生做气质测试、分析并做气质提升实训。调查发现,认为气质测试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占92.4%;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增加包容性并弥补短处的占81.2%。由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完成气质测试后,要以宿舍为小组,讨论、分析个人气质特点。在自我分析环节,个人剖析自己气质方面的优缺点,提出个人扬长避短的实践计划;在分析环节,通过自我分析和相互分析,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并且针对各人的气质特点差异,采取恰当的交往方式,避免由于各类气质、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误会和矛盾。

5.职业发展实训项目,即个人职业匹配测试与分析。大一第一学期中期,针对很多学生是在家长、教师的建议下填写志愿的“半选择”普遍现象,组织心理辅导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为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气质与职业匹配分析。调查发现,认为已选择的专业符合个人爱好的占28.93%;所选专业是父母或教师的意见的占54.17%。可见,指导学生做专业分析、自我条件分析、职业方向分析、未来职业条件分析、目前差距分析、如何达到职业条件分析等实训,可帮助学生利用学校资源,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6.学业发展实训项目,即学业发展规划。大一第一学期后期,针对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而出现的懒散、不满、怨恨等消极情绪而虚度时光的普遍问题,辅导员、德育教师在人职测试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学业发展实训。调查发现,认为制定生涯与学业规划对自己很有帮助的占92.9%;与单纯的理想、人生观教育比较,效果好得多的占94.5%。第一学期末开始制定三年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第三学期做一次学业规划“回头看”和修订;第五学期实习返校后,再做一次“反思”和修订,反复地“惦记”自己的学业发展,不断地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7.职业道德实训项目,即参加各种演出活动。职业道德实训从第一学期贯穿到第六学期。调查发现,认为希望能多参加校外的比赛多拿奖的占70.56%;希望在校内能经常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占58.88%。要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展冲突的实践中,往往个人利益占上风的现实,专业教师、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各种演出、比赛,进行诚实守信、体现公平竞赛、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以及敢于拼搏的职业精神实训,组织纪律、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统一行动等意识的实训。

8.行业意识实训项目,即岗位实习实训。从大一第一学期直至毕业,针对学生接触真实岗位少的问题,给学生创造校外真实岗位实训条件。调查发现,认为希望有接近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训条件的占65.99%;希望能够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亲身体验的占68.02%。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分类,将学生分派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顶岗实习,聘请行业一线专家给予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和运作的直接指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德育教师积极配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但获得真实工作体验,而且增强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业法规的意识和自觉性。

9.就业意识实训项目,即就业技能实训。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到哪山唱哪山歌”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调查发现,担心缺乏就业技巧的占41.12%。除人学初组织学生进行“就业招聘模拟”活动外,还要提前指导学生撰写应聘材料,模拟面试现场,反复演练和实训,有准备地应对真正的人才招聘;组织各种小型招聘会,增加学生的求职经验,增添就业信心和就业机会。

10.职业精神实训项目,即师德渗透教育。从大一第一学期到毕业,针对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为学生服务意识不强而造成的系风不正、教风不正、学风不正的不良影响,加强师德教育。调查发现,认为在与教师相处过程中希望教师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占68.88%。因此,系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等行政管理人员要形成合力,全方位、全程育人,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体现敬业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榜样,让学生在接受教师诚心服务过程中,体验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在职业生涯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人格的示范行为直接渗透到自身的思想品德行为之中。

三、思想教育实训模式建构的意义

思想教育实训模式力图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作战”方式,与专业技能实训、生涯发展实训、心理训练等“多点开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员教育”,有利于形成全方位教育合力;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局限,采取多项“实训式”手段,有利于发挥渗透性教育效果;突破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将理论知识自然融入学生的专业实训中,有利于学生的知行结合;突破思想品德理论的单一“说教性”,通过解决学生实际需要的“现实性”,有利于学生口服心服,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终身性的长效教育。德育社会化是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且表现为无限发展的历史趋势。思想品德实训教育模式,把立足点从“管人”“防人”和“教人”的角度转到“懂人”“帮人”和“导人”上。牢牢把握教育的对象是“人”的原则,以学生德育心理需求为本,强化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不讲“大话”“白话”,形成思想品德理论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与日常管理教育多方合力,通过实操和实训得以内化,采取渗透式的方式,使学生处于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更乐于接受教育,在各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渗透品德教育,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在未来生存与发展方面打下扎实的“做人和做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