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职教特色体系创建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职教特色体系创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等职教特色体系创建

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演化、现代社会分lT细化和大学职能进化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1902~1904年“壬寅一癸卯学制”出现的“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的高等职业院校。此后,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壬戌学制”出现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是近代高等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除了高等师范院校继续走高等职业教育之路外,其他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或是名存实亡,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直到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初东南沿海以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创办了“职业大学”,才开始真正现代意义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世纪之交,我国政府实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要素快速集聚:在短短数年内,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以“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为主要办学形式的一大批“高校新生代”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特别是2000—2010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从“大发展”转向“大提高”,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高职与本科“平分秋色”,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和“一个类型”;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和“领军方阵”。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对El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第一次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年l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这是第一次出现“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第二章、职业教育体系。第十二条,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第十三条,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这是第一次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第一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任务。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l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T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第一次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是终身学习。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O10-2020年)。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第一次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衔接融合,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已是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和“差异性”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从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全程性、教育学制的全贯性、教育体系的全通性、教育形式的全方位性上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传播和建设工业文明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制度、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从转变观念开始,凸显类型的“大高职”,以“层”筑“类”,以“类”固“层”;从解决问题人手,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分析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从构建体系出发,在改善外部环境和深化内部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的跃迁,整体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说到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制度环境、广泛的社会认可及自身的角色认同,从根本上就是需要确立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质上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多样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按照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仅仅停留于专科层次的结构限制,增设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个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构成的独立完整体系,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双线制”,实现国际化“接轨”与本土化“构建”的统一,进一步破解高等职业教育“边缘化”的难题,实行与传统学术形态决裂,创造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跨越了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界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跨界”的理性思维,高等职业教育是“多主体”的,具有多种属性特征和“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姓“高”、名“职”、字“终”、号“区”,由此成为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集成创新于一体的“制度创新”:现代化、区域化、特色化、集约化、国际化、模式化、体系化。

1.“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高”,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最本质的内在属性,决定其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而不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研发与应用“高科技”、向社会提供“高级智力”和“高级技术服务”,有着普通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高职院校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优化结构、建设体系为工作重点,着力提升内涵建设,增强文凭含金量,通过办学特色形成和质量品牌展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2.“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而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职业素质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而非低人一等的“另轨”标准,不仅注重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更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设置是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和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开设职业性课程,重点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有较好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实用性人才,突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实践教育,强化技能训练,锻炼职业能力,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提高敬业、乐业的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终身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终身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时效,不仅面向大众,而且面向终身。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广泛开展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准入资格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员工学历提升培训等。从终身教育看,非学历教育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补充教育,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结构,实现功能转变,加快终身学习设施建设步伐,吸引企业“能工巧匠”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形成绝技绝活传承机制,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为学生分流就业和回流深造提供机会,促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4.“区域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自然属性。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有着天然的联动因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广泛、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层次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相适应,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重新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重新认识和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作用,进一步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重振技术教育的雄风,将“技术立国”“技术兴国”“技术强国”的先进理念纳入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三是重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努力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四是重构高等教育版图,形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板块、两个系列、两条“高速公路”的合理结构;五是重申终身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应对未来社会从“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转型的需求。

1.类型结构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有着独特的类型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的“国际教育分类”,将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之为5A教育,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将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称之为5B教育,让学生获得某类职业或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符合5B类型特征。

2.层次结构体系。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决定的。技术结构的多样性和人才结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多样化。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升级,其结构比例也处在变化调整中。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应主要由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所构成,其中研究生层次又分为硕士研究生高等职业教育和博士研究生高等职业教育。

3.区域结构体系。我国“城乡二元”特征以及“东中西部”明显的地区差异,决定了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协调城乡问、区域问和区域内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最终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经济发达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因此,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可以率先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按照需求适度发展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同时按照需求配置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4.形式结构体系。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宏观体系应是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高等职业培训两种教育形式并举,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两个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有机整体。高等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有两层内涵:一是对完成了高中阶段学习的人员的职业培训,并不是指职业本身分高级、低级;二是根据职业分类标准和层次不同而区别的初级、中级、高级技能水平的培训,中等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属于高等职业培训。

5.其他结构体系。我国企业由于文化传统、政策体制上的原因,对深度参与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普遍兴趣不大。因此,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打破在学校里办教育或者在企业里办培训的思维定式,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充分依靠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和职T在职轮岗培训制度,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深度结合起来。

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要像当年探索“五年制高职”一样,前瞻性地规划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的问题,尽快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的拓展和提升。必须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和敢为人先、先试先行相结合,力争多形式、多元化、多模式举办高职本科,为高职专科层次人才继续升学提供“上升”通道,也为国外技术大学“本土化”提供范式,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职强校和高职名校,2012年形成初步架构,2020年基本形成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努力开展“高职本科”试点。(1)试办高职本科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应有的“率先之举”,以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满足社会与适龄青年接受更高层次优质教育的需求。(2)要凝聚共识,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强烈的“升本”冲动与诉求不能漠视无睹、麻木不仁,只可“导”,不可“堵”,应尽快解除“禁令”,有条件、有门槛地适当放开,不要抱着“现阶段就是要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为主”的死教条不放,既不能不顾现实、采取“一刀切”,也不能不讲条件、不作规范,一哄而起“盲目升本”。(3)发展高职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是应以现有高职院校资源为重要基础,鼓励高职院校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根据各职业岗位所需技术人才水平高低不同,各科类、各专业的学习年限,可以长短不一,区别对待,一校之中,允许有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同时并存。(4)把探索建立“专业学士”体系作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积极实施专业结构布局调整,根据“扶强、扶特、扶需”的原则,指导高职院校优化本校的专业结构,通过评审“国家特色精品专业”的方式,允许少部分高职院校试办本科专业,“以专为主、以本为副、由专到本、逐步发展”。(5)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基础条件较好、产业发展紧缺的专业,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开发四年制本科高职人才,应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上明显区别于本科院校自己举办的专业,具有鲜明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学生也必须放在高职院校内部培养,即举办“高职本科班”。(6)以国家高职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按教育部要求在“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着力探索中心城市推进城乡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调整优化,以“试验区”为载体实施“高职升本”试点项目。(7)加快战略新兴产业、高效农业、物联网、沿海开发和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可在这些领域或专业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试点,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的机制。(8)在中职特殊专业举办五年制探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职特殊专业举办“双专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9)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科学的“升本”准人制度,“专升本”绝不等于去“职教化”,应结合学校资源与办学水平,实事求是地允许办学质量高、实力强、信誉好、影响大的高职院校,通过评估认定其举办高职本科的资格或明确其举办本科专业的资质,高职院校(或专业)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逐步升级,从专科层次向上延伸,在此基础上设置批准一批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同时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需要,大量培养高层次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10)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可重新定位,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必要时可以通过重新命名、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和改革评价体系等措施来促使其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2.大力发展“双专科”教育。(1)积极发展“双专科”教育,以弥补现有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之不足。(2)对产业所需的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可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以及行业或大型企业合作举办“双专科”专业。(3)促进“双专科”与“双证书”相结合,既能完成“双专科”的学历教育,又能根据社会就业形势需求以及个人的就业兴趣至少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倾力深化“学分制”改革。(1)“学分制”是探索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有效手段,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所需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围绕总体培养目标分设不同阶段的分目标,开展学分互认教育教学改革。(2)全面推行学分制,为学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在三年或四年内充分紧凑地利用学习时间和实训时间,促使其高质量地完成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3)探索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在职继续学习以及各阶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等相互衔接的改革与创新,形成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4)以加强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为重点,打造区域“高职联盟”,高职院校之间尤其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可以相互开放课程与教学资源,即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互选、优势互补、图书共借、实训共用、学生共学、资源共享。

4.合力贯通“人才立交桥”。(1)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生试点,参照UNESCO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高职应属于ISCED5B(含专科及以上层次),具体可以专科为界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毕业后具有“专业学士”的申请资格;另一类是参加“注册入学”的学生,毕业后只能获得专科学历文凭,不能获得“学士学位”。(2)借鉴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弹性学习”制度,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把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高职毕业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3)高度关注风向坐标,突破学历层次体系,充分推广北京市酝酿六年的改革方案,探索构建以分级制度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形成自下而上“培养目标和规格”逐级递进、“教育内容和要求”顺畅衔接、“入学制度和形式”开放灵活、“质量保障和评价”科学严谨的职业教育体系。(4)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加快出台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建立高层次培训机构,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5)启动行业高职院校提升计划,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积极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统筹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6)中、高职贯通专业的设置根据国家和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骨干行业的需要及职业岗位的要求,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扩大中职学校毕业生升人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进一步“做优”中等职业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做大”职业培训。(7)采取“双基地、双导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探索建立“高职专、本连读”、“高职本、硕连读”,以及“专业学士”(专科)、技术学士(本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四士连读”或分段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8)全面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以及高职专科教育与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和自由转换,创建机制灵活多样、运作优质高效的“立交桥”,实现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途径。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现阶段尤其应紧扣三个关键环节: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与渗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与延伸;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因此,必须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意识”,着力把架构“异质统筹”的“体系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最重要的一项中心任务,着力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坚持贯彻“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积极适度发展本科层次和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形成以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本科和研究生高等职业教育为两翼、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并举、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并重、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沟通、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相配套的多元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