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业人才培养方向革新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的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为使模式建构问题研究更加深入,有必要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向。
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界定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进行了正式界定,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权威部门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所下的官方定义。而后,许多学者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基本形成了共识,即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其内涵包括了培养理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培养途径、培养机制等范畴。毫无疑问,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要受培养目标的限定。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其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有着不同的培养体系和培养途径,亦即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以精英教育为主,以学科发展、知识创新为重要使命,主要是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以培养对应于岗位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为主,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差别。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历史视角
自2000年起,在国家先后下发的关于高职教育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从根本任务、培养方案、内容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等方面概括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OIy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明确要求“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指向已经明朗化。从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宏观概念基本形成,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校企合作是新型的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顶岗实习是高职学历教育应有的属性。此种模式明显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既有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过程看,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办学形式、培养方式、实施路径等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呈现出多元化色彩,既有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式,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前台后院”平台,打造高职传媒类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也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等。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同表述,反映了不同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的有成效的探索。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当下审视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呈现一种特色化、机制化、综合化的趋向。首先是特色化。尽管高职教育的特色已经被大家所认识,但如何结合自己的特点实施人才培养,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办学的区域性、行业背景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特色性、教育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促进着职业院校的特色化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实施。几乎每一所高职院校无不追求办学育人的特色化、无不研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这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所使然。其次是机制化。当前,在校企合作上的研究与探索上有了快速的进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经成为一条贯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新的校企合作,不仅在实现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而且在机制建设上走向了新的起点。在校企共建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共同培养教师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三是综合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观念上变革到务实性的探索,逐步地走向改革的深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中,既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强调,也有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主线,还有实践教学改革与信息化建设及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明确要求。可以认为,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上,以育人为本,以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实施全方位的改革,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态、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不同角度等因素,都会导致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存在若干差异,而院校发展的前提与背景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操作层面上认知与实践上的异趣。因此,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合理地吸纳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创造性地建构适合自己实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就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重要问题。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理性的高度教育面对的首要问题,无疑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面对的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实施策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它包括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术型以及知识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经济强国、人才资源强国、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国家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在设计的依据上,应紧紧把握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基本趋势,在与先进经验的高端嫁接中、在吸纳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构思实施策略。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可以认为,任何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系统性、范例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变革性与发展性等基本特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在探索规律、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便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出发点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因此,既要把握人们已经认识到的相关规律,更要注意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或传统的认识水平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观念,不断地吸纳新鲜的经验与成果。比如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初期,主要是采取在时间与空间截然分开的做法,2年在学校,1年在实践岗位。现在许多学校在实行“2+1”模式时,将在校的2年学习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模拟训练紧密结合,完全克服了过去学习与训练脱节的状态。因此在研究新的培养模式时,新的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的方式,新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必须引发我们的关注与分析。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具体而微的探索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摈弃为模式而模式的思维,必须避免宏大的空洞的理论研究,要将理论的研究与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紧密融合。我们往往看到,在某些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对其模式的研究,理论的抽象描述往往多于实践探究,理性的概括阐释往往缺失于感性基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专门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我们必须针对每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具体而微的研究,从操作层面上进行可行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的探究。
三、基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的反思
对生态工程类高职院校而言,生态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以及培养模式问题是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规范化特色化建设的进程中,对生态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上的积极回应与实践层面的深入探究。在探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框架体系及运行模式上,曾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育人环境建设等方面探索培养模式的路径,也从抓好内涵建设、突出规范化特色化建设角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收到了显著的实效。总结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实践,有下述三方面值得我们同行共同研究与探讨。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必须全面落实到实施办学的各个方面。从办学的规划定位到具体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从教育教学管理的筹划到教育教学的实施,从干部层面的理解到教师层面的贯彻,都要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想与行动。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是一种崭新的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不仅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也涉及到师生角色的转换。如果不在思想与行动上产生新的变革,不充分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和应有功能的发挥。就校企合作的工作任务而言,它关系到人才培养途径的刷新,关系到工学结合的落实,也关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学生,都应增强与企业联系、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支持的开放意识。学校的各个层面对校企合作应有不同的工作侧重点,比如领导层面,应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决策研究,负责保障机制的制定与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系部层面应着重于微观层面的调查分析与组织实施。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系统工程,不能成为书斋里的虚无杜撰,不是部分研究者的浪漫遐想,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探索行为,需要学校各方力量的投入,需要学校广大干部与教师的亲力亲为。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必须以教师队伍的研究力和探索力为支撑。很难设想,一个研究力和探索力都不强的教师团队会真正创建出高质量的有说服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涉及到多少层面的关注,也无论涉及到多少内容的改革,但教学模式的变革无疑是重中之重,是模式改革的核心。离开教学模式的改革,远离教学实际的探索,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无从说起,人才培养模式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为教学模式改革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曾多次提到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比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等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当然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质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职责与应有追求。教师是育人工作的主体,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既需要教师的参与度、研究力与探索力作支撑,同时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要实现高职教学模式的成功改革,必须下工夫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力和探索力。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为教师的专业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搭建应有的平台,为教师的素质提高创建各种有利条件,让教师在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提升研究力和探索力。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体现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角度合作。工学结合能否成功实施,校企合作能否实现双赢,不仅涉及校企双方的热情与积极性,也涉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热情与积极性。如果政府的行为仅仅是牵线搭桥、居高临下的指导,缺少务实性的参与及合作的热情,那么,校企合作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这需要政府、企业与学校在许多方面形成共识,并在操作领域形成合力。比如,就林业生态建设而言,需要林业高职院校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撑,而林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则需要林业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际支持与合作。如果缺少上述三方的多角度合作,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施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