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教新机遇期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教新机遇期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职教新机遇期分析

一、两个《纲要》的落实初见成效

(一)国家宏观决策与地方落实政策相结合。

1、继2010年国家先后出台人才队伍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系列政策以来,2011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等相关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11月3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以培训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教育部也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2、2011年,一系列旨在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政策出台、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精神的同时,与地区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等。二是注重制度创新,如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三是注重从全局高度规划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如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l3年)》,广东省出台了《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

(二)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先后组织开展了“学习第~-I4;t: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活动”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暨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二是政府主导,政校企三元联动,着力推动城乡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共同推动技能人才开发。三是跨区域整合技能人才开发资源,如福州市成功举办“福州市诚信用工企业与江西省院校校企对接洽谈会”。据相关统计,部分省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技工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计划招生数均比2010年增长10%以上。

(三)高端引领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一是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逐步提升。2Ol1年,全国58所技工院校通过国家标准评估,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其中北京铁道技术学院等34所院校通过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评估,长春工业技术学校等24所院校通过高级技工学校评估;部分省市通过评估和新建了一批高标准、高水平技师学院、技工学校。教育部与财政部本年度又共同确认了新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二是技能人才成长平台进一步拓展。其一,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人社部评估验收了一批新的国家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各地批准或新建了一批高标准公共实训基地。其二,高端技能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各地先后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享受政府经费补助,承担行业内的技术攻关、技能研发、成果转化、传艺带徒、技能培训等工作。其三,现代化网络技术在技能人才培养.1~iJII领域的应用范围扩大。如浙江绍兴开通“绍兴网一E大学”、吉林集安开通“远程教育网”、新疆巴州开通“远程教育平台”等等。

二、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一)办学模式转变。广东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一是创新性提出推进“五个统一”,即统一发展规划,创新管理体制;统一招生平台,优化招录制度;统一经费投入,规范投入机制;统一资源配置,健全共享模式;统一培养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二是打造“百校千企”、“校企双制”、“百校扶百县”三个平台,构建技工教育从生源到培养到就业的完整链条。三是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优化并规定: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核定人员编制”;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设定生均基准定额”;安排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学历教育、师资培训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专项经费;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核定和调整教师编制;设立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正高级职称评聘类别”;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二)办学职能转变。

1、从单一学制教育向学制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三位一体综合型办学职能转变。一方面,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作用凸显。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政府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少地方政府将当地职业院校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NOI业培训、退伍军人转业培训、下岗职工培训等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在公办职业院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成为亮点。2011年10月l0日,郑州市依托郑州市商业技币学院建成的河南省首个大型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奠基开建,建成后的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规模可达6.5万人次。

2、从单一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传承与开发技能、企业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综合型办学职能转变。北京市部分技校相继开设绝技绝活专业,实施“师带徒”技能振兴工程,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设立玉雕、花丝镶嵌等专业,加强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之前如苏州技师学院等一批院校也开设了与当地传统工艺相关的绝技绝活专业。由此可见,传承与开发技能将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厦门技师学院等一批院校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新技术开发和推广机构,直接整合院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共同推动新技术在产业、行业内的应用,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转型。

(三)培养方式转变。

1、深入实施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2Ol1~6.1o月28日,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我国职业院校自2009g~F.10月一体化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共完成了5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其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开发工作,该次会议对第一阶段课改的成果与经验进行了总结。会议同时启动了“9+1”个新专业(9个专业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一体化课程试点工作。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我国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课程观念、教学设计、教材编制等的全面转变,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第一阶段课改目标的实现论证了我国职业院校实施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也标志着我国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课程进入改革快车道。

2、全面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深层次校企合作助推学制教育。为做实校企合作工作,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门组织省内专家,对全省高级技工院校、技师学院进行了校企合作专项检查工作,切实推动了校企合作工作做实,做深。二是校企合作与培训就业良性互动。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技能人才开发机制中,校企合作得到普遍重视。江苏宿迁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培训,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要,采用“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把技能提升培训班办到了企业内部。三是校企合作提高技能评价质量。江西宜丰县创新评估主体,实施教、学分离,改变学校既是教学组织主体,又是效果评价主体的双重身份,让企业和培训学员成为教学评估考核主体,保证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职业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

(一)培训主体多元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培训网络。2011年是职业培训全面启动的一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精神指导下,以“培训—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为目标,各级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职业培训工作。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政府主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推动职业培训的开展。“政校企”合作培训、校企合作培训、校区(含社区、工业园区)合作培训等模式被普遍采用。二是创新培训平台,形成定点培训、送教培训、网络培训的新格局。全面覆盖的职业培训网络极大的便利了各类人员参加职业培训,一些地区居民甚至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所需技能。

(二)创新培训举措,职业培训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一是创新培训举措。安徽省绩溪县在具体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中,做到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媒体宣传结合、就业技能培训与岗位提升培训结合、日常巡查与网上信息公示结合、补贴窗口发放与送补贴下乡结合的“四结合”。二是创新培训内容。如山东莱阳“订单式”培训,企需要什么工种的人员,社区就为辖区企业“量身定做”培训人员,为居民搭建再就业桥梁。三是创新培训服务。甘肃兰州建立了培训机构出“菜单”、企业开“订单”、农民“点单”、政府“埋单”的“四单式”培训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2011年前10个月就帮助了11686名城乡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四、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广泛开展

(一)世界技能大赛获佳绩。2011年10月,我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6名选手参加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美发、网站设计以及焊接项目的比赛,并在来自世界各国的51个成员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载誉归来。

(二)全国技能大赛圆满成功。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5038名选手将角逐55个项目的竞赛,基本覆盖了中、高职的主要专业类别。大赛共遴选了900多个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项目,约3300多件学生技能作品,“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良好态势比往届更加普及和深入,系统全面地检验了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成果。

(三)各级地方和行业纷纷举办技能大赛。中国测绘学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2011年第三届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中国海员建设工会联合交通运输部举办了第二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厦工杯”筑养路机械操作手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机动车驾驶员节能技能竞赛,等等。为配合技能大赛的举办和宣传,不少地方和机构专门制作了技能大赛网页,如山东省技能大赛网、全国技能大赛技术资源网等等。

五、职业教育中尚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1、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失衡。在就业市场,就业质量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对口就业与不对口就业现象并存,一些院校毕业生不对口就业率高达40%以上。二是低起点就业与高起点就业并存,将职业院校毕业生等同无技能无学历无经验的“三无”人员安排就业岗位的现象依然存在,直接表现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等方面。三是稳定就业与不稳定就业并存,频繁更换工作岗位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2、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改善缓慢。一是沿海之外的许多学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作为办学经费来源状况没有明显改变;二是沿海之外的许多学校,用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训设备多年来没有明显改变;三是办学场地不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

3、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不到位。一是理论指导不到位。国内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少,队伍弱,广度、深度、强度、效应都无法适应本土化的职业教育实践需求。二是院校认识不到位。传统课程模式已驾轻就熟,工学一体化课改会伤筋动骨。一些教师尚未准确把握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课程理念。一些学校甚至将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与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相混同。三是实施不到位。不少院校课改的必备条件不完备。

4、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基本制度落实不到位。一是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尚未建立校企合作相关制度。二是校企合作层次不高,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得多,与大型企业合作得少。三是合作形式依然松散,多数停留在学生实习与就业层面。四是校企合作推动力量不足,不同的学校对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和工作开展差距较大,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合作机制。

(二)建议。

1、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坚持校企合作道路并持续加大工作力度,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效度三方面下功夫。广度,即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全日制教育,要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加强合作力度,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实习、就业等领域,可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工作中展开合作。深度,即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停留在初、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的浅层次,而要瞄准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开展高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关系。效度,即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局面的最大化。

2、加大一体化课改力度。一是促进教学组织形式变化。教师授课要由传统的灌输变成启发教学,教师角色变为授课的组织者、引导着和点评者。二是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变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真正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三是促进教学手段呈现方式变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促使教学场地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校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四是促进师生关系变化,通过完成典型工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性。

3、加大办学质量社会评价力度。一是内部评价,即学生、同行、督导的三方评价;二是外部评价,即按照国内三个满意度和国际八个指标进行评价。国内三个满意度评价包括: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国际八个指标评价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职务晋升率、工资水平、企业满意度、家长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通过公开招标由第三方来调查学校办学质量,调查结果开新闻会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学校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