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教目标定位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
“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中“中等”一词的含义一般理解为中等文化基础教育,具体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0]2号文件);也有人认为“中等”二字含义意指中职教育培养“中级专门人才”,比如,以往的中专以技术员级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但是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教育的发展,专门人才的水平等级已在本类人才内部区别(如会计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师中的助工、工程师、高工等)。现实中,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已将“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加之多数企事业单位也不再将中专毕业生直接录用到技术员岗位,因而中职教育培养“中级专门人才”的看法已不被普遍接受。为了进一步认识中职教育内涵,我们有必要比较相关的概念属性。首先是与“职业技术培训”的区别。职业技术培训一般内容单一。着眼于专门职业技术知识的介绍和专门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中职教育从属于教育。它不仅介绍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而且注重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0]1号文件),可见相对于职业技术培训来说,中职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全面素质的提高。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单纯的技能学习,而忽视应有的认识和情感,则中等教育与职业培训就无差别,同时也抹杀了职业教育的功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遍教育相比,前者是一种“依赖性强”和“变化周期短”,与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密切的教育.而后者则是相对独立,且较为稳定的教育。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市场“晴雨表”的影响和科学技术的“助推器功能”,在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其两者教育功能而言,普通教育着重于全面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不可否认,全面的发展包含职业生涯或职业生活的能力培养,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也需要普通教育的基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所以在中职教育中,强调“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已属必然.若职业教育学生不具备高中阶段基础教育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则应有的技能教育和专业课学习难以推进。由上分析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应具有双重性教育宗旨。其一是“初等职业技术水平”,以帮助人取得职业入行或上岗资格;其二是“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具体讲,就是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具备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它属于一种通识性基础教育,是为学好专业服务的.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继续教育学习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包括为升学做准备,确保其持续发展的可能。这与国际上对职业教育内涵的共识(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或培训,而是完整地包括职业教育的认识、情感和技能)是相一致的。对中职教育内涵的理解关系到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位置的准确定位,而对中职教育的准确定位,最终还有待落实在对其培训目标的重新认识和准确定位上。培养目标问题是中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如果目标不明就容易引起教学工作的混乱和无序:要对它作出准确的定位,我们仍需要结合对当前中职教育的培养对象状况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分析。
二、当前中职学校生源及社会需求变化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对中职教育培养对象的“进出”状况分析,将有助于加深对其培养目标的认识和定位。无疑,与以往的中专学校招生状况相比,现在的中职学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中专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8周岁以上,当然也招收部分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学制要延长,以助其完成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这反映了以往的生源个性较成熟,已具备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比较自觉,对世界观、人生观、责任感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把握,能适应传统的较为严谨的教育方式。而现在的中职学校招收的绝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8周岁以下.并没有完成“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这导致他们的个性较不成熟,文化基础底子薄弱.学习能力差,对世界观、人生观、未来前途的认识模糊,难以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教育方式适应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往年大大下降,并且在若干年内,中职生源质量难以有好转的趋势。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文化基础课具有低起点、短时限的特点,这一特点导致在实际上形成了当前中职文化基础课初中文化补习和高中阶段教育并存的必要。所以说中职的文化基础教育只能是“相对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切不可与普通高中的文化基础教育等同,这也决定了中职学校在为实现培养目标时,要注重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同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的同时.要突出生源质量的层次性。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岗位技能,往往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使受训者获得完成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娴熟技能。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科技发展的影响,现代工作的完成更多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而非体能。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工作变化的速度加快,使从业人员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这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国际上对劳动者的各种能力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的综合能力或关键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让青年人学习专门技能,为某一特定行业做准备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掌握好关键能力,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多次工作变换,尽管国际上对关键能力没有一致的具体表述,但基本认为它应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与多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交流,他们都认为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性、严谨的工作作风教育,团队意识教育,培养自学的好习惯,为以后的事业发展打好基础。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然中职教育要实现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解决相关的课题,如综合职业能力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其心理结构如何?其形成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为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中应开设哪些课程?如何处理好中职教育中发展性与针对性的矛盾?如何评价综合职业能力?等等。很显然,在确定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源的质量状况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离开这两点,就难以对培养目标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位,更谈不上如何发展。我认为,就当前而言,中职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其任务的双重性:既要完成“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又要培养具有初步执业技能,综合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三、对现有培养目标模式的反思
通过对中职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以认为中职教育的宗旨包括两方面:一是就业教育,即面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的实用人才:二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以满足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培养目标模式值得反思。
1.强调就业教育,忽视应有的文化基础教育。目前,中职教育有过分强调就业的倾向,美其名日培养“一技之长”的人才,以致在组织教学中过分地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应有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继续贯彻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思想。事实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一次教育定终生的旧有职业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人一生接受一次教育,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今后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自己接受持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以及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理念更是彻底打破了以一次教育定终身的观念。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化的社会.为人们提供的任何一类或某一阶段的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培训亦如此。另外,过分强调就业教育。必然存在偏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如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习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择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这样就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必然造成学生知识不够,适应能力差和后劲不足的后果。这与理性的就业教育相矛盾。也不符合当今瞬息万变的学习化社会要求。
2.强调学生“升学”,忽视应有的职业技能训练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同“应试”教育相似。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升学”置于主要的目标.把职业技能训练放在次要位置,这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不值得提倡。根据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双重性,即就业或升学,继续学习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改革、采用分层教学,学分制的教学组织方式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的要求,没必要把“升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事实上,过分强调“就业”或“升学”,都是对中职教育的片面理解,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双重”任务。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更新频率的加速。劳动者在一生中将会多次变动职业和更新职业技能。这就要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培养人的单纯的“谋生”、“就业”本领转变为培养既具有初步执业技能,又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