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特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生产区域性强,突出与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的产教结合。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环境条件制约农作物生长发育,也就决定着各地区农业种植(养殖)结构的不同,也是形成各地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原因。农业生产类专业涉及某一类作物的生产与管理,包括优势农业产业与普通农业产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组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产业规模、教学时间等原因限制,优先选择区域内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作为开展产教结合的载体,这是目前涉农专业实施产教结合的普遍做法。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类型较多,产教结合需覆盖所有领域。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链在不断地加粗和增长,一体化经营趋势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农业产业出现了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元化经营主体并存的局面,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生产技术人员的培养转变为农业产业经营者的培养。因此,涉农专业产教结合应覆盖某一产业链条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这是目前农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基本要求。
农业生产周期长,技术连续性强,产教结合需多样化。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技术连续性强,并且在农业生产中经验知识所占比重较大,这就要求受训者在掌握关键技术和基本理论知识前提下,能够长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作物生长规律、直接观察各项生产措施给农作物带来的变化,经过总结和归纳,在验证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获取直接经验。因此,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形式需多样化,具体而言是校企双方有组织的产教结合与校企双方课余时间的产教结合并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这是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完善产教结合体系的基本途径。
一、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成果评析
近年来,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辛勤工作与创新教学模式理念的引导下,构建了许多符合农业产业特点、职业教育规律以及产教结合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大量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例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场校合一、依农时教学、且耕且读、亦土亦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的新思路,五种模式为“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企业带动型”;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面向产业、依托行业,“忙入闲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各院校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具体做法,其共性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各院校均能以科研、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和科研示范为切入点,带动产教结合的深入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双赢基础上的,教学部门把技术服务与科研示范作为实施产教结合的原动力,在带动教学活动融入生产活动的同时,也可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教结合的积极性,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
2.均把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农业产品生产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措施均对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没有经过实训练习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势必对产品质量造成损害,因此,各院校在具体实施产教结合时,首先进行的是教学活动与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3.各院校均把“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作为产教结合的基本形式。农业生产经验知识占有很大比重,只有长期切身参与生产实践才能获取这些经验,同时,农产品生产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生产过程,仅仅依靠学校统一组织的阶段性的产教结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连续地、长期地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
4.校企合作育人的“双元主体”特性不显著。在产教结合过程中,企业更多表现为协同作用,是以一种配合者的姿态协同教学部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学部门单方面成为产教结合的主体,而行业、企业只作为参与者和协助者,并未真正体现产教结合的“双元主体”特性。同时,各院校在制定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教学部门的各项实施规划制定得比较详细,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围绕企业生产活动来开展,但是,在方案中未能进行企业生产活动服务教学活动的设计,未能实现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相互融合。因此,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不足,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标尚未实现。
二、涉农专业产教结合进一步深化影响因素分析
1.提高对产教结合的认识,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产教结合已提出多年,职业教育部门对产教结合的意义、作用和内涵理解已相当透彻,但作为产教结合的另一方行业、企业对此的理解仍有一定局限性。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主体与生产经营主体的最终目标不同,教育主体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而生产经营主体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二者在发展目标上存在偏差。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产教结合效果评价指标是获取经济效益多少,而教育主体参与产教结合的效果评价指标是以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效益)高低,二者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偏差。因此,企业对产教结合的认可度是决定其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因素,只有企业将产教结合的社会效益看作经济效益增长的主要源泉时,产教结合才能进一步深化。
2.进行高层教学制度设计,处理好整体教学方案与“依农时教学”的关系。从具体实施层面上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首先要处理好实践教学活动与农事季节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如前文提到的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很多院校都提到了“依农时教学”的理念,但都是从课程教学、单元模块教学、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角度来设计“依农时教学”的模式,并未从教学体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度制定具体方案和相应的保证措施。因此,只有打破传统教学制度,构建符合农业产业特点的创新教学体制,使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农事季节相融合,才能使涉农专业产教结合落到实处。
3.构建创新型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处理好校内技能训练与校内实训基地经济效益的关系。涉农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获取经济效益与满足实践教学始终是难以解决的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涉农院校的领导者。从其职能角度看,满足实践教学是第一位的,但鉴于农业生产属于消耗型产业,生产前期和生产管理期投入很大,最终产品一旦出现产量和质量问题,损失将很大。学生参与生产、技能练习是一个由不懂到入门的过程,必然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资料的损耗,这样更加剧了校内实训基地的负担,所以,有许多院校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内农业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后,又采取“引企入校”的形式将基地的生产经营权外包给生产企业,以此来避免损失,增加经济效益,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校内实训基地最基本功能的发挥,服务于实践教学的职能将难以充分实现。因此,构建创新型校内参训基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满足实践教学的职能,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生产与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与经营,必将为合作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使产教结合可持续发展下去。
三、涉农专业产教结合进一步深化策略分析
1.强化农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产教结合中的主导作用。“产教结合”从宏观层面看,是职业教育与行业要求的对接,是专业与产业的结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目标是以服务于整个行业发展为目标,而非服务于某一企业或某一经营主体。因此,在产教结合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是连接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的桥梁,是稳定和协调二者健康合作、有序发展的主体,但在实际“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类农业行业协会所起作用严重缺失。如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专业设置、教材开发、职业资格认证、师资培训和学校与企业结合等方面均应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这些工作均由学校来承担,行业协会与学校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越位。因此,政府应在立法和制度层面赋予行业协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解决行业协会在产教结合过程中的缺位现象,促进产教结合的进一步深入。
2.政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实现产教一体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认为,职教集团指的是一所或若干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以专业为纽带,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赢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显而易见,组建职教集团是实施产教结合的理想途径。同时,由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的校企一体化,推动了职业教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加快了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农业经营主体表现为多元主体并存、分布较分散、规模较小的特点。因此,现阶段在组建农业职业教育职教集团时,政府应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抓,政府应作为农业职教集团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而非主导者。只有这样,农业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才能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相协调,产教一体化才有可能实现。
3.提高教育部门科研、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能力,拉动“产教结合”的深入开展。科研成果的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是联系教学部门与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产教结合的原动力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在此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积极投身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将农业职业教育融入到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中,二者之间逐渐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共荣共生关系,因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参与产教结合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一的满足实践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参与教学、由使用人才转变为合作培养人才。
作者:吴业东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