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教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教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职教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的确定: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有学者整理出了11种典型的分类,其中,米切尔等的分类最为典型,应用最为广泛。米切尔从合法性(Legitimacy,即某一群体是否被赋予法律意义上或者特定的对于企业的索取权)、权力性(Power,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紧迫性(Urgency,即某一群体的要求是否立即引起企业高层的关注)三个维度,将利益相关者分成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并对这三个特性进行组合,将之细分为三种类型七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米切尔关于利益相关者分类的模型是动态的:某一个体或群体会随着某些属性的获得或丧失而改变利益相关者特征和类型。将米切尔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法运用于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职业学校、合作企业,这类利益相关者同时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这类利益相关者具有其中两个属性。属于依赖型的学生具有合法性和紧迫性,但无权力性;属于支配型的教师具有合法性和权力性,但无紧迫性。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包括家长、社会公众、其他学校,他们只具有其中一种属性。如处于静态型的社会公众,目前只有权力性,但尚未被赋予充分的合法性和紧迫性;属于自主型的家长只有合法性,但没有权力性和紧迫性。在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扶贫办是扶贫开发工作政策研究拟定、规划并组织实施的主体,因而,在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扶贫办是政府工作中的主力,是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二、权力与利益的诉求: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选择

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不同的投入方式参与校企合作,由于社会角色和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他们对于校企合作也有着不同的权利诉求。

(一)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利益诉求

1.扶贫办。扶贫办是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推动者、投资者和监督者,通过政策的制定、规划、拨款等保持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干预;同时也是监督者,是保证职业教育为公众服务的重要力量。扶贫办对于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是通过校企合作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区以及行业的发展,带动地区脱贫。2.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际管理者,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企业的选择、合作方式拥有最终决定权。职业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弥补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而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3.企业。企业通过资金和物质资本的投入参与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承担者和支持者,拥有校企合作的部分决策权。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希望获得专业技能过硬、对企业忠诚的员工,依托学校进行技术服务以及产品研发,从而提高企业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利益诉求

1.教师。教师是校企合作中最直接的执行者,也是人才培养的承担者。教师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无紧迫性。其对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是获得较高的薪金和福利、良好的发展空间、公平公正的晋升制度以及学校相关领导的信任和重用。2.学生。学生作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顾客,投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来消费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投资职业教育的个人未来收益,但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力很小,大多是被动地接受培养。学生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与自身专业有关的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三)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利益诉求

1.家长。家长在校企合作中无实质性的权力,但家长的观念和经济条件是决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对于校企合作的需求主要是学生能够在安全、良好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提升,以便将来能够顺利就业。2.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对校企合作产生影响,其对校企合作的诉求是为地区培养适用性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渠道的受教育机会。3.其他学校。其他学校可以通过合作或竞争对校企合作产生影响,既可以是经费、生源的争夺,也可以是经验的借鉴、帮扶等。

三、冲突与矛盾: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博弈

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张合作关系网,由于各利益相关者追求利益的不同,在追求各自的利益时,自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一)合作中的矛盾合作中的矛盾是指职业学校与扶贫办、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产生的矛盾,主要是由法律制度不健全、立场不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产生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学校与扶贫办间的矛盾。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其致贫的影响因素有自然资本贫瘠、金融资本短缺、人力资本匮乏、物质资本不足、社会资本薄弱等。这些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种资本的改善或提升有可能会带动其他资本的改善和强大。扶贫办投资连片特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在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最终目标是带动其他资本的增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其关注点多在校企合作的社会效益上。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则更多追求自身的发展,借助经费和政策的支持来提高办学效益。两者的关注点不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定位就会与政府意志发生偏离:专业设置未能有效体现区域特色,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甚至有少数学校或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产生违法违规的行为;扶贫办投资职业教育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必将调整政策和投资,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其次,职业学校与企业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连片特困地区大型企业较少,对职业学校的需求较小,国家也没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鼓励和要求企业担负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部分企业目光短浅,不愿意与职业学校合作。现有的合作中,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目标也存在较大分歧:职业学校考虑更多的是寻求资金、设备等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和依托企业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而企业考虑更多的是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缺乏共同的利益追求,双方都会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实现的行为方式,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如职业学校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问题、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拥有权问题、实习创造价值的分配问题、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跳槽或者改行的损失处理问题等。

(二)职业学校内部的矛盾职业学校内部的矛盾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与教师、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对于职业学校的利益诉求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较高的薪金和福利、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及晋升渠道;职业学校对教师的希望则是尽心尽责完成工作安排、有优良的技术研究成果、服从学校的大局。在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教师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实施者和人才培养的承担者,但是校企合作对教师的收益回报却相对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体现,与个人业绩挂钩的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并未形成,促进教师有效提升的信息反馈机制也未完善。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教师没有动力增强自身的知识技能,也没有动力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因而,校企合作计划筹划得再完美,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是进行与所学专业有关的技能训练,提升自身素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就业。在实际过程中,有些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企业未能提供承诺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劳动报酬,引起学生极大的不满,且由于合作企业规模限制,学校不能确保每位学生的就业。当学生发现通过校企合作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时,就将对校企合作采取消极态度,甚至对职业学校也开始怀疑和否定,从而使校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三)外部矛盾外部利益矛盾主要包括职业学校与家长、社会公众、其他学校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由于立场不同、合作意识不强,竞争意识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家长会因为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还要收学生的学费而感到不满,也会因为学生安全问题产生忧虑;社会公众会因为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对职业学校施加舆论的压力;职业学校之间会因教育经费的争夺、生源的争夺而产生矛盾。

四、问题的解决与策略: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

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要以利益相关者分析为前提,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中校企合作的决策权要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决定。

(一)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最大的努力

1.观念的转变。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其特殊性,校企合作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首先,带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和产业都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是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扶贫办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创造就业机会等而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趋向于取得更稳定的长期利益、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期望减少政府调节,降低经济成本。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本,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开发将成为企业成败的重要筹码。因此,要引导企业树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理念,不断提高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最后,职业教育作为公共产品,要为公众服务,为地方服务。职业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功能,不仅重视对在校学生的培养,还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企业员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主动参与“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多方面地服务经济建设,促进地区的脱贫。

2.行为的调适。首先,扶贫办行为的调适。扶贫办应通过政策的制定、规划、拨款等方式参与到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决策中。第一,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各级扶贫办要全方位地加强政策建设,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由扶贫办出面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搭建平台,切实保证连片特困地区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第二,加大投资。扶贫办除了要向职业教育继续投资外,还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实现职业教育经费供给的多元化,并且有效监控各方面投入资源的使用情况。第三,协调关系。连片特困地区大多是跨行政区域的片区,要协调片区的内外部关系,加强片区内职业学校联办的力度以及其他地区职业学校对口支援的力度,协调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学校和企业行为的调适。第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企业则要切实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第二,双方签订合作合同,明确规定责、权、利。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学校和企业的基本利益之外,双方还要通过签订合作合同来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合同应该涉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共同制定和实施、双方对于共建实习基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划分、学生实习创造收益的分配、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后双方的责任等。第三,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密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办学目标转变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来。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企业则要把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满足其合理需求

教师和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实现者和主体,对于这类利益相关者,应该采取“满足其合理需求”的策略。首先,保障基本权利。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建议,保证教师和学生能够参与校企合作的决策。其次,满足合理的利益需求。对于教师,通过提高报酬鼓励在校企合作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设立与个人业绩挂钩的晋升制度,激励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校企合作中来。对于学生,进一步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在实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并且对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推荐就业。通过满足预期性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求,激发其自主性、能动性,促进校企合作更好地发展。

(三)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积极争取

家长、社会公众、其他学校是校企合作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并有可能发展成为预期型或者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也有可能成为利益无关者。因此,对于潜在型利益相关者,要采取“积极争取”的策略。如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营造出重视职业教育、重视校企合作的社会氛围。学校要在争取政策扶持的同时与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搞好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发挥他们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最大作用。

作者:杨敏许锋华单位: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