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浅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浅谈

一、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是体现一所高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标志,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

(一)专业设置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结合点,也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适应。如陕西省在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旅游资源等方面优势突出,具有一大批国防军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因此,作为陕西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优势资源,应重点加强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专业设置,高职院校以契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应挖掘自身的特色,改造原有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专业,在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拓展超前于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形成优势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拓展的专业群,可有效增强学校的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设置专业时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和短线专业一哄而上的局面,否则就出现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模式单一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要积极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合作按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可采取用模块化体系结构设置,如可设置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岗位操作技术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与选修模块等。每部分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课程的目标要瞄准职业,课程内容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模拟生产装置、仿真设备模型、实物等融为一体,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练”一体,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把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训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三、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是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

(一)“订单式”教育模式

“订单式”培养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由校企双方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专门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双方互派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并在实践教学条件、图书资料等方面合作。学生可在学校、企业等地交替学习。在学校进行阶段性的理论课程学习,在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岗前培训、入职培训等,从而达到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订单式”教育模式需要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企业建立沟通,及时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和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的人才便于更好地和市场需求接轨。

(二)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交替开展学生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深、能力突出、素质优良”,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工学交替模式从整体上由校企共同参与,学校按照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由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共同指导和监督,随时随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双方必须积极协调,灵活处理,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对低年级学生,应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理论课的比例显然要大一些,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逐渐加大实践课的比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应尽量穿插到实践中讲解。这就要求对整个培养过程通盘考虑,并且要分阶段区别对待。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育人就是学校集聚各种资源,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协同育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校企双方可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技能水平和创新意识,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四、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一是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校内实践教学保证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和总结能力;增设开放性创新试验,鼓励和吸引优秀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及应用开发;根据每学年开设的课程,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依托,设计某些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的实践训练内容。二是在校外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依托校外企业的生产基地,将其作为学生实习场所,聘请企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学校也可和企业一道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等,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三是通过校企共同出资建立“双主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突破口,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开展国内外访问交流、出国培训等,同时建立教师“传、帮、带”制,指导年青教师尽快成长。另一方面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科研开发、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制定激励性制度,推动教师走进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开发实验项目、研发教学设备从事科学研究,建立教师实践能力考核机制,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强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建立教师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制定政策,推进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实践挂职锻炼,聘请科研院所和企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承担教学等。

六、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材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既能直接从事生产又能解决设备及工艺当中技术问题,因而采用的教材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选用的教材文字叙述要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专业教材可以做成活页,每一部分内容可相对独立,便于知识更新和内容的修订。教材的编写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内容可有效紧密联系企业的生产实际,保证教材内容的即时性。同时也可尝试运用现代化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借助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形成整体的数字资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实现网上授课、网上师生交流、网上辅导、网上作业、网上测验、网上实验等功能。

作者:杨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