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能满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为此,从提高教育培训的精准性、拓宽培育模式,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更多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等方面提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具活力、最能发挥作用的主体力量。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关注到农村人才的培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意蕴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迫切需要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发展经营主体,亟需大量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较高的劳动者。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1.2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

现代农业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科学技术,还需要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并且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从业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并且农村从业人员中仍有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2017年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0944万,占乡村从业人员数量的59.5%[2]。要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专业人才,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村劳动者转型,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未来农民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职业,他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新时期对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乡村振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在于人才,自2015年开始,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都提出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指出职业教育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2017年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而且要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相比2015年,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都要求有大幅的数量提升,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由1.3万人增加到6.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由6.7万人增加到16.7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数量年均增长60万人[3]。这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传统职业教育在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新时期对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2.1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农业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全日制、非全日制,在线教育以及农业部门的培训等形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学历教育以及各种职业培训,使他们及时获得相关的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有效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学习观。首先,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知识素养。农业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虽然农民的文化素质有相对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仍较低,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使得当前农村面临一方面劳动力缺失,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素质亟需提高的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山东省4个市(县)的6个行政村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07份,受访者年龄在18~65岁,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84.7%,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主要通过职业教育的途径实现。其次,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笔者所在课题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受访者中有44.3%的人通过不同形式接受过农业专业培训,使他们获得了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及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了生产和经营收入。同时,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目标等拓展教育内容,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等理念融入其中,提高农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能扎根农村的“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2培育需求的多样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意愿,他们所从事的产业性质及产业规模又会导致在教育需求上的差异,使得培育需求日趋多样化。(1)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按类型又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民根据所从事生产类型需要具备不同的知识,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逐渐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并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要求其具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等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由于农民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农业生产上,闲暇时间有限,并且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因此,农民有学习时间和周期的限制,对于接受教育的方式有一定需求。(3)作为不同培育对象的具体需求有所区别,如普通农户需要通过学习提高技术、增加产量,而专业大户需要通过学习获取规模生产经营中的市场行情、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最终都是为了增加经济收益。要求农业职业教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实际情况,提供现实的专业技术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2.3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尚不能满足培育职业农民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职业教育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满足当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职业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教学及培训内容缺乏对目标对象的针对性,往往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甚至一些培训只是走形式,不能真正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化需求。(2)培育模式单一。培育手段不够灵活,加上农村的自身资源条件有限,导致一些职业学校缺乏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设施及师资,外部的优质资源不能很好利用。(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关农民成长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推行的农民资格认证和准入制度没有体现出实现农民利益的政策利好,农民参加教育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不够。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较弱。智慧农业是未来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职业教育的培育模式、学习环境等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3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3.1健全分层次培育体系,提升培育的精准性

由于农村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发展需要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接受的职业教育也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于培育对象和培训内容的选择往往存在泛化的现象,缺乏精准施教,很多情况是农民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笔者所在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45.7%的受访者认为,接受的信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同的群体特别是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群体对于接受教育内容及形式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其中,55岁以上的受访者对于接受教育的形式较为固定,而且内容需求方面也多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18~35周岁的受访者对于接受教育的要求较高,形式也比较灵活,特别是随着返乡创业人员的增加,大学生村官、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等纷纷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由于文化层次、社会经历等因素,他们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方政府要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培育对象准确定位,通过对培育对象调研,根据其所从事产业种类、从业经历、年龄、文化程度、培育需求等信息进行建档分类,分别按照从事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职业要求,针对不同对象设计培育内容和培育方式,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设置专业课程,为促进农业发展培育专业技术人才[4]。

3.2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育模式

进一步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保证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加强产教融合,综合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及培养需求,创新弹性学制的培育模式。可以通过选择全日制、非全日制、面授、远程教育、送教下乡等形式使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参加中高等学校的农业职业教育,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化需求[5]。(1)利用好优质资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所在教育师资、科研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要充分发挥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如有些地方依托农业高校、农职院校组建农民学院,将职业教育与农民教育融为一体,大力推动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涉农院校与地方项目合作,建立了农业合作试验示范试点,农业院校的专业人才深入农村一线,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产业园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科技产业园区为农民职业培育提供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成立田间学校,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搬到田间地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能人的培育,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调研发现,对于接受培训时最喜欢的师资,34.5%的受访者选择贴近生产一线的农技人员,45.3%的受访者选择乡村能人,可见农民对于他们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3)利用好有一定办学能力的基层机构。比如通过组建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大学等开展教育和培训,为广大乡镇居民开展农科综合教育,作为农广校、职业院校等深入基层的窗口,为满足农民培训需求提供便利。

3.3健全农业职业教育相关的制度

政府要逐步健全相关的培养、认证、准入制度,构建以农业职业教育为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1)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制订现代农业分类标准,根据对新型职业农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划分相应的职级,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资质认定机制,打通新型职业农民晋升的通道。通过推行农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关人员通过教育培训获取相应的证书,可以准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农民将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的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多经济上的收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教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培育效果。(2)创新评估制度。对于农民培训效果的评价要由“量”转向“质”,不单纯以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授课的数量来衡量,而要以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以及对促进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培训的效果,探索包括对象选择、教学管理、资格认定、绩效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3)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函授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育制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比如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农业职业教育固化于基础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中深化农民职业化理念,适当增加农业创业教育,吸引更多涉农专业学生回乡创业,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储备力量[6]。

3.4优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教育环境

随着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对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互联网可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可以节约费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农闲时间少与定时定点参加培训之间的矛盾,农民可以按需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培训课程,通过在线学习,在线互动,实现全方位培训。目前外出返乡人员逐渐增加,更多的大中专学生深入农村基层,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的要求较高,而且他们主要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学习相关的知识,要尽快将他们培养为新型职业农民,去积极带动小农户的发展。调研发现87.4%的18~35岁的受访者希望主要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相关的教育培训信息,而且他们更愿意选择在线教育模式。因此,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打造“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对传统培训方式进行改造,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涉及面广、受训者需求层次差异较大等方面,培训主体需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需求的多样性、特殊性开发适合农民学习的网络教育资源。建立教育培训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云课堂、掌上学习平台等,使农民能够随时随地实现在线学习互动,在线技术咨询等,为其提供即时的信息资源服务[7]。探索建立以职业农民基础数据为支撑的培训认证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智慧化管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确保我国农业稳定有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应顺应时展要求,积极改革创新,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以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培养问题。

作者:张晓燕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