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地质引发的事故防御措施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议地质引发的事故防御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议地质引发的事故防御措施

1灾害恢复力概念研究

1981年Timmerman率先将它引入社会学,把恢复力和脆弱性结合起来,定义恢复力为“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遭受灾害事件打击后,从中恢复的能力”101-126。1996年Handmer&Dovers创造性地将社会恢复力与灾害风险管理规划和灾害适应联系起来,把恢复力作为衡量灾害系统的一个属性引入灾害学领域,创新了环境变化响应机制研究框架。从此,在灾害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灾害恢复力”新概念。灾害恢复力概念产生以后,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对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2002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中将灾害恢复力定义为“系统、社区或社会抵抗或改变的容量,由系统能够自组织的能力、增加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的能力(包括从灾害中恢复的能力)的容量决定”。从灾害恢复的对策与行为角度,定义“自然灾害的恢复力是行为者应对或适应灾害压力的能力,是人们根据潜在的灾害而采取的应对决策、规划性准备的程度,包括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与重建救济和救助,以及保险机制等”,如果系统的防御度越高,则恢复力越大,否则,恢复力就小。2006年我国学者刘婧和史培军等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认为广义的恢复力是指“系统抵抗致灾因子打击的能力(静态部分)和灾后恢复的能力(动态部分)”159-201;狭义的恢复力是指“系统没有被完全破坏的条件下,只包括系统灾后调整、适应、恢复与重建的能力,由恢复的速度或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所需时间或恢复后水平等变量来刻画”。显然,这一定义强调系统灾前平衡状态与灾后恢复后达到的新平衡状态两者的比较。但无论是用恢复速度或时间还是恢复后水平来刻画恢复力的大小,都必须建立一套反映系统状态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具备相应的完整的前后两个状态的统计数据。然而,由于我国对各地质灾害区域没有建立完善的统计数据库资料,这一狭义定义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很难以被有效运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Pelling(2003)所给出的灾害恢复力定义的基础上,将灾害恢复力指数刻画为系统的防御度与受灾区域的环境条件指数之加权和,将灾害防御度与系统的环境条件联系起来,不仅充分考虑灾前的预防预警等规划性准备程度,而且充分考虑受灾区域的环境条件。众所周知,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质结构与地貌特征、人口密度、灾害危险区比例以及农作物密度等,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致灾因子并影响人类活动,因此具有不同的灾害恢复力。在防御程度一样但环境条件差的地域,灾害恢复力显然要小。下面根据这一定义建立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方法。

2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方法

疏散避难预案是否完备,是否具有疏散路线和避难的计划、房屋与财产的分布图、人员名单,特别是老弱病者及小孩的名单;四是减灾练习是否持续开展,包括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全民参与的演习等,标志着居民减灾的第一手的经验和对灾害的警惕性。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灾害恢复力定义,本文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构建如下多层次区域地质灾害恢复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灾害恢复力由区域灾害防御度和区域环境条件两个指标确定。受灾区域的防御度指标主要包括应急系统能力、预警系统能力和灾后恢复重建机制等三个指标应急系统能力主要体现减灾机构是否完善,是否具有专门的减灾团队,包括专业的技术人员、健全的灾害管理机制,是否具有防灾减灾人力资源的调度与分配能力;减灾资金,包括救援物质、减灾设备是否充足。这些指标标志着提供紧急援助和重新安置居民的能力。

3预警系统

通报系统能力,通信系统是否畅通,受灾地域领导和居民是否知道应该如何将紧急信息上报给哪一个政府组织;是否具有技术熟练的专门的信息通报员;通信设备是否完好、多样,比如当电话出现故障时是否有其它的通信设备可用等。是否具有完善的实时监控机制,包括监控团队、监控规则和预警启动规则;地质灾害监控设备是否已经安装在了所有危险区;量雨器设备是否安装;居住在危险区人们是否具有专门的预警预报操作员,居民是否易于观测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作者:龚日朝舒龙雨郭笑谷洪波单位:湖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