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质运动成因探究及应对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崩塌是重力地貌的演化过程;地面塌陷是潜蚀地貌发育的结果。目前,该区地貌演化的主导作用是流水地质作用,其他外力作用均受控于这一作用或受其影响。调查区地势南高北低,以南为山地地形,以北为冲洪积缓斜地小区,由沟谷基本特征表可见沟谷的高差、坡度及比降较大,因此为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提供了较大的水力坡度,增加了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因此形成了广泛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水土流失是产生河道泥石流、沟壁岸坡崩塌的主要原因,深切沟谷也为潜蚀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空间条件,促使地面塌陷的形成。气候与植被因素。该区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南北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多风,夏季多雨,秋爽冬寒的特点。区内所生长植被主要有松树、刺槐、荆条和杂草,这些植被因季节更替,固土及附土能力会逐渐变弱,使水土流失加快作用。地层岩性因素。该区的地层大多为松散地层,区内粘土地层物质的内聚力和抗蚀能力与黄土区相类似,即抗蚀能力差,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粘土地层干燥时硬度大,遇水后易分解离散、随水流失。该区的地层岩性为水土流失与潜蚀作用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为因素。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采矿及选矿场破坏地形地貌,改变了地表水径流方向。由气候与植被可见,该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地的广泛耕种、过度放牧及对林木和灌草丛的砍伐更加剧了其环境恶化的进程。
2地质运动防治措施
应遵循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该区大多地段为地面坡度较大的沟谷分布区,且土地贫瘠。该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应采取以下方式:一是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并举的方式,通过植树造林、草灌结合,种植抗旱保水的植物,用强大的根系固土保水,与坡地梯田、鱼鳞坑及其他小流域治理工程相结合,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采取退耕、封育、禁牧等措施;在该区不易耕作的荒坡地带采取封育、禁牧等措施;在不易耕作的非基本农田地带,实行彻底的退耕还林还草。对已退耕的林、灌、草地区,应严防乱砍滥伐,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增加植被覆盖度,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三是对区内农业经营方式进行系统调整,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木,科学引导和区别对待沟谷坡地、坡麓沟底等不同地貌部位的农、林、牧业经营方式,推广先进、适用的种植和经营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系统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区内自然资源,使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崩塌防治措施该区发生的沟壁岸坡崩塌主要是由于沟谷流水的侧向侵蚀作用导致悬崖峭壁的形成,进而有重力作用形成。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其防治措施宜采用修筑拦挡工程,对于区内的土体岸坡崩塌,由于其规模较小,可修筑拦挡构筑物,拦截崩塌体造成的危害,以建立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为宜。对于重点剖面,在危岩下部的斜坡地带,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既可拦截上方危岩塌落,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性,对危岩下部的剖面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应建立破顶排水防渗系统,在保护区剖面分布区的土体岸坡顶部,修建地表排水系统,拦截汇集降雨产生的径流,并利用排水沟将地表径流排除坡外。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按泥石流治理的目标是减灾、防灾以确保规划建设的安全为目标。根据泥石流的危害对象,一般防治措施是采用固、排、拦挡、储淤、生物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该区泥石流特点,采用以减少固体物质来源、排导及支护为主等工程措施,在泥石流形成区内修建谷坊,在形成流通区下游沟道两侧修建挡墙,在堆积区域修建排导槽。特点是采用现有沟道修建排导槽,即疏导了泥石流流体,又对沟道两侧崩塌体进行支护治理。治理措施具有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技术可靠,交通方便,施工难度小的特点。
作者:朱红祥单位:柳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