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析我国地质重构的易损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析我国地质重构的易损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析我国地质重构的易损性

1地质重构易损性影响因素分析

潜在影响因数指标选取与处理由可知,从地质重构发生的过程来看,地质重构造成的损失是人为因素、致灾因素和环境因素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社会环境因素主要通过经济、市场来调配和发挥作用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于地质重构的防治和预防因素。如果排除初步易损性评价中的致灾因子、人口密度与经济总量因素,则剩下的潜在影响因素应在环境影响因素和人为因素中寻找。并且从表2分析的中本文也得出了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据此分析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及相关性,本文选取影影响因素分析—tobit回归分析按照所述所述方法收集并且整理数据,以表2中所得结果作为因变量,以表3中收集的数据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Tobit模型,通过Eviews5软件计算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通过5%水平显著性检验的指标有平均海拔,技术市场成交额,人均GDP以及工业增长比,有回归系数的正负和大小可知:地理性因素是影响地质重构易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拔越高的地区,易损性相对较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地质重构易损性的一个因数,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地质重构易损性则相对较低。人均GDP较高的地区,易损性较高。工业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地质重构易损性,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地质重构易损性则越低。年降水量这一指标虽然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但是该指标的所表示出的意义不符合实际情况,从表4中指标相关性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大,海拔较低的地区年降水量相对较多,海拔较高的地区,年降水量则较少,而海拔与θ值的正相关性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年降水量指标的系数异常。灾害防治投资额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目前我国地质重构防治投资工作还不足以对地质重构产生显著性影响。因此,该指标的系数异常也可以接受。把人均GDP和工业增长比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看可以说明,经济发展对地质重构易损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更加富裕,这使得灾害发生时,人们的财产损失会更多。而经济的发展也会使得人们对于灾害的防治需求更高,使用更高科技的设备来防范地质重构,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所以,当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超过消极作用时,可以有效的减小地质重构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而当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小于消极作用时,则当地质重构发生时,该地区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个结论正好与IngmarSchumacher(2011)提出并论证的“灾害损失与经济发展之间呈U型或者倒U型关系”观点相同。

2地质重构易损性评价根

据前面所述的三阶段wec方法,按照表5回归结果,将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合成外部影响因子,作为环境变量代入超效率wec模型,得出最终的地质重构易损性评价结果如下表6所示。从上表得到的我国地质重构易损性结果来看,我国地质重构易损性最高的省份是西藏,其海拔最高,地处西藏高原,而且经济发展处于中国各省(市)末端水平,工业发展缓慢,科技教育水平也非常低。其他省份中,云南、甘肃和山西这几个省份的θˉ值也达到了300%以上,易损性也非常之高,这些省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于东部地区省份落后,并且这些省份的地理环境也相对较差,地质重构易发且多发。地质重构易损性最低的两个省份分别是上海和北京,准则两个城市一个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另一个是政治中心,不管是经济还是科技水平都在全国来说数一数二,易损性较低也在情理之中。相对于来看,在表6中,湖南、广西、四川、重庆等,这些省(市)的易损评价值提升比较大,说明这些省(市)的易损性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比较大。总体来看,我国地质重构易损性大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并且海拔较高的地区,地质重构易损性也相对较高。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地质重构易损性的影响非常明显。为了更好的对我国各省(市)地质重构易损性进行评价和评级,本文利用聚类分析由于以上聚类结果仅考虑了数值之间的距离差异,并未考虑到超效率wec模型的相对效率值的意义因素。对此,本文综合了两种因素将全国31个省、市的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类

3总结与建议

地质重构易损性受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以及地形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我国地质重构防治工作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有针对性的重点防御。对地形较复杂,海拔较高,山地较多,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应重点防范。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经济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落后地区地质重构防治水平。优化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对经济及科技水平落后地区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以提升该地区人才数量及质量,以人才带动科技,以科技带动经济,以经济促进科技,循环联动合理配置地质重构防治资金。对于海拔较高、地形较为复杂、地质重构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应适当加大防治资金投入比例。提高全民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广泛开展灾害防范与应对知识的宣传,以逐步提高群众应对突发性地质重构事件的能力。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构建和谐、绿色的产业体系。合理引导我国经济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转型。

作者:敬成武单位:陕西地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