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质灾害防治分析(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是维护煤矿安全的关键,但防治的前提需要对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和日常的业务运行,因为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就会给煤矿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一方面也会使煤矿的生产活动停顿。因此,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就成为相关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对防治措施探讨应该建立在对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煤矿地质灾害的表现进行概括,对煤矿地质灾害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煤矿地质灾害的表现
煤矿地质灾害一般表现为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山体滑坡、塌方、地表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大量发生,这些灾害的发生有一部分是自然原因,但是其中也不乏人为的原因。在开采煤炭时往往需要抽排地下水,这样很容易导致地下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这也属于煤矿地质灾害的一种表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一些违规的井下操作往往会引发瓦斯爆炸、矿井突水以及地震等灾害,这些灾害往往会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灾害是煤矿地质灾害表现的核心部分。另外,煤矸石的任意堆砌,一方面会造成堆砌点周围的地表被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煤矸石中的有害元素也会随着雨水进入地表的更深部位,从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综上所述,煤矿地质灾害的表现多种多样,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
2煤矿地质灾害特征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的表现各式各样,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应该呈现出一定的条理性和系统性,这是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要求之一。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可以按时段进行划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特征和矿井闭坑后的地质灾害的特征。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质灾害的特征一般来说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或沉降以及瓦斯突出。山体滑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我们知道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有大量的煤矸石产生,这些煤矸石大量的堆砌会使坡体的原始应力遭到破坏,这样就导致山体滑坡的发生。应该说地面的塌陷或者下沉在煤炭开采之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开采区的地表结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地应力大大降低。这样一来井区周围地表以及地下围岩层往往会发生移动或者破裂,甚至有些岩石破碎或者降落。另外,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开采过程中开采区的地下水未能及时地抽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地下水分布层的不均匀,若是开采区土层地下水含量多于周边,就很容易造成地面的塌陷或者下沉。
我们知道在煤炭未开采之前,瓦斯以游离的状态存在于煤层的里面或者煤层的缝隙。但是煤层开采以后,煤层以及四周地表的应力就会遭到一定的破坏,这样一来瓦斯的储气封闭系统就遭到了破坏,瓦斯自然就会被释放出来,一旦遇到一些诱发因素,必然会发生爆炸。矿井闭坑后的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往往以一些安全隐患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一些开采较浅的地区,往往会在矿井闭坑以后产生地面裂缝、山体开裂以及崩塌的现象。一般来说,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地面在受到破坏之后沉积到山体,在一定条件堆积物与山体之间发生了分离。除了上述的现象以外,这种情况还会造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现象。应该说这些灾害都是在日积月累中酝酿,在开采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往往在矿井闭坑以后,经过一定条件的催化就会频繁地发生。
3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立应该充分立足于地质灾害的表现以及特征,总体来说防治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是加强煤炭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呈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煤炭企业产生活动的监督,防止他们在开采过程中有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另外,煤炭企业应该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的培训课程,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生产管理人员的水平。煤炭企业也应该成立专一的监督部门,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开采人员操作的规范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是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地质调研,这样能够提前做好应急方案。一般来说,一些地质灾害往往是由地壳的部分结构移动造成的,相关部门可以对开采区的地壳结构进行全面的考察,通过地质调研来分析地壳运动的特点。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煤炭企业能够全面地建立应急方案,对灾害进行预防,降低灾害影响力。最后是积极营建良好的通风系统,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瓦斯的浓度。
煤炭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进行通风系统的规范性建设,这一工作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应该优化通风设备的选型及通风设施的构建,这样通风设备构建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一方面煤炭企业应该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是应该定期地对通风系统进行检查维修,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地对该隐患进行处理,这样就保证通风系统能够长久有效。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已开采区的生态进行有效的恢复。应该说已开采区的生态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否以及灾害程度的强弱,因此,煤炭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的关注,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同时,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把这一问题列入对煤炭企业监管的对象之中。
4结语
煤矿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看属于一种自然灾害,这种灾害的破坏力极大,并且还能诱发各种其他灾害,这是煤矿地质灾害的总体表现。面对煤矿地质灾害应该秉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去看待,我们应该明白任何灾害都是能够通过科学的措施进行防治的。
参考文献:
[1]孙娟,等.河北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03:49-55.
[2]张业成,等.中国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防治措施[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C].1991.
作者:冉俊堂 单位:贵州朗月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第二篇:公路地质灾害评价及治理对策
摘要:随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多、破坏损失的程度剧增,自然灾害评价工作相应地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内容增多,研究水平提高。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的其中一部分,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在逐步完善,初步的体系和方法应用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指导政府决策和工程建设。近年来,公路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对公路地质灾害评价进行研究,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公路交通的正常运营。虽然地质灾害研究已经向新的独立学科发展,建立了各类地质灾害评价模型,本文将坚持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因素原则,对公路这一小部分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同时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
关键词:公路;地质灾害评价;治理对策
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崩塌等。依据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原理,着重讨论对单因素条件下公路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具体公路路段的地质灾害基本规律,参考相关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的资料,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必要的治理对策来进行预防,以便把公路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一、公路主要地质灾害评价
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致灾因素和灾害发生敏感性。地质灾害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公路交通工程建设的特点,结合地质气候和环境条件,对公路进行分段、分灾种评价。
(一)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指的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是公路地质灾害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山体滑坡主要有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土岩混合质滑坡这三种。引起山体滑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主要是强降雨、地震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交通道路建设、农田灌溉等。山体滑坡的典型破坏模式有碎屑流渐进公路上边滑坡,导致路基路面被冲击或掩盖;公路下边滑坡,导致路基路面坍塌或路基掏空,甚至路基路面是其中一部分滑坡体,滑坡后路基路面被整体移动或破坏,修理路基引起延长工期、增加造价、影响环境等问题。
(二)泥石流
泥石流是混合的高浓度水沙异相按滚动状态迁移形成的一股运动。由于一般的泥石流属于降雨型水石流类型,所以泥石流是典型的公路水毁类型。泥石流具有规模大的特点,对公路的破坏性大。诱发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常常具有不可预见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很难起到防治的作用,会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难题,需要依靠大量时间和知识,需要创新新工艺和新设备,因此,泥石流引发的公路地质灾害往往造成占用资源、消耗资源、破换环境的问题。
(三)崩塌
崩塌指的是斜坡上的巨大土体,由于长期受到风蚀,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崩落、倾移的动力地质现象。崩塌常常发生在道路边坡上,由于长期的物理风化使得岩石破碎,当岩块体基座被自然应力掏空时,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所以往往更容易造成灾害。崩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坡面裂缝拉张,土岩块向外临空,一旦不足以支撑土体就会往下倾泻。常见的崩塌是岩质崩塌,崩塌规模小,稳定性较差。崩塌导致部分岩块松动而产生脱离母岩的现象,发生频繁,整体上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破坏公路沿线的自然植被,不仅会阻断公路交通,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严重危害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同时影响当地人们的经济生活,甚至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二、公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公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部分组成,与内在因素息息相关的是岩体本身的结构,受到气候环境、降水环境、地形坡度、河流侵蚀、地质岩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是人为活动受到土性、岩石性质断层、节理、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只要为大气降雨,具有特殊岩体结构的土体容易形成岩溶,岩溶活动以及岩蚀地体结构,从而致使岩体构造变形,一段时间后,变形导致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无法恢复,形成断裂构造,如膨胀土吸水显著膨胀软化或失水收缩硬裂。外在因素的人为活动主要为工程建设,采空区使得岩层发生开裂的现象,整体下沉,坡面也发生改变,路面低基承载力不足以支撑,导致路面开裂,工程建设诱发或加速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的可能性增大,加剧公路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危险性。
三、公路主要地质灾害的治理对策
公路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结合这些年来公路建设与养护方面的实践,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公路山体滑坡的治理对策
①修建公路时尽量避开多山体滑坡地段,降低治理成本。
②修建钢筋混凝土挡土墙,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山体滑坡。
③修建截排水渠,将地表水外引,使山体滑坡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二)公路泥石流的治理对策
①实行一系列举措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改善泥石流流域生态环境、减少地表疏松物质、改变地表水流向通道等。
②前期做好一系列工程措施,如修筑钢筋混凝土阻挡强拦住疏松物质,避免随着强降雨流下形成泥石流。
③做好公路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固定好水沟,并及时做好疏通工作,防止堵塞,让大量雨水能及时排出,减少泥石流的形成。
(三)公路崩塌的治理对策
①采用挂网喷苗支撑住地表疏松物质,减少部分岩块脱离母体,增加稳定性,尽量减少公路崩塌。
②在钢筋混凝土格内进行绿化治理,保持表面水土不让流失,不让水流冲刷底部岩块,造成岩块松动而脱离母体。
③做好提高土层承载力的措施,如采用重机碾压土层,减少土层下沉,进而减少公路崩塌。
结束语:
公路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研究涉及多学科交叉,要求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研究能力,还要有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识别公路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探求更加精确的评价结果,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使灾害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公路地质灾害有多种,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可以减少评价中的不合理因素,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可信度。公路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公路建设、公路养护、公路运输等,简述了公路主要地质灾害,分析了公路主要地质灾害诱发的原因,最后根据不同的类型以及形成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为今后公路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建议。
作者:刘继雄 单位:广东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
第三篇: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思考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质环境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各项活动的开展,导致地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发生地质灾害。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急需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率。本文在分析地质灾害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技术
前言:
地质灾害是多种类型相关灾害的统称,其中包含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缝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均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及经济的进步,并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地质灾害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升防治的效果,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中包含的项目比较多,比如地质地貌、土壤条件、降水条件、植被条件等,这些自然因素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均会引起地质灾害。对于地形地貌来说,当主要的地形为山地,且山地发育状况良好,具备比较高的相对高差和地形坡度时,会增加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在我国众多的区域中,土壤条件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地区土壤为黑土,有的地区土壤为红土,具体的土壤条件不同时,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也有所差别,比如陕西省商州区的土壤类型包含8种,分别为山地棕壤、石渣土、黄瓣土、黑瓣土、红砂土、黄墡土、红胶土以及淤泥沙土,土壤在分布时,主要为垂直形式,并同时具备条带状的特征,当降雨量比较大,地表径流比较容易形成,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1]。降水条件与植被条件同样会引发地质灾害,当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比较低,且降雨量比较大时,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
(二)人为因素单一的自然因素
并不会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的发生,但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会显著的提高,即地质灾害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在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大量的开发活动,其中尤以开发地质环境活动最多,比如开发树木建造房屋、挖山取土等,导致地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随着人类社会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开发活动并未停止,从而导致地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了地质灾害。
二、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防治预案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来说,并不能全部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开展,还应该建立科学的防治预防,事前预防,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率。在建立防治预案时,坚持的指导思想应为群测群防,中心为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小的地质灾害,预报大的地质灾害,提前疏导险区的群众,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具备季节性及地域性的特征,因此,各级政府在建立科学的防治预案时,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评估地质灾害高发的季节及区域,积极的做好预防性工作,并加强监测,降低影响。可在防治预案中对各个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划分出重点区域、易发区域、隐患区域等,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预案。一般来说,雨季为地质灾害多发的时段,此时,各级领导干部应积极的最好防洪减灾工作,并通过培训等宣传方式,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时所带来的影响。
(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近年来,国家为了防治地质灾害,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并颁布了相应的规定,比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林等,旨在通过植被覆盖率的提升,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在进行植被保护工作时,应着重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力宣传植被保护的重要性,促使人们自觉地保护现有的林草植被,并积极的进行植树造林工作,预防水土流失,预防地质灾害。部分山区的坡度比较陡,且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时,农业生产不宜再进行,此时,应大力的进行退耕还林,种植适合的树木、花草等,提高该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质灾害。此外,通过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在进行各项开发活动时,会注重对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是地质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因此,在防治地质灾害的过程中,还应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其合理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关部门应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城乡统筹规划,开发与利用相结合,整治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结论: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比较严重的影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发地质灾害,损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防治预案的建立,事前监测及预防地质灾害,并通过植被保护及提升土地资源利用合理化的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3,v.32;No.40015:134-135.
[2]孙秀娟,杨强,田运涛等.陇东某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成因、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J].勘察科学技术,2010,No.16604:28-31.
[3]王培清,徐国涛,何强.西藏藏东南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浅析[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v.28;No.10501:16-20.
作者:吴承易 单位:天峨县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