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增强法律修养的路径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林丽拉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现状
(1)法律知识欠缺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这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有统一的教材,但内容过于简单、课时也很少。近几年来,我国立法步伐加快,立法数量较多,但由于篇幅和课时的限制,法律基础课只能作一些原则性的介绍,因此学生学到的具体法律知识并不多,不能满足其今后生活及工作的需要[5]。再加上现阶段受“就业难”的影响,大学生们不得不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法律素养的培养。
(2)规则意识差主体意识缺位
对于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规章制度等。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发生较多,且明知故犯,有些甚至是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比如一些学生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应付或反感心理,遇到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仍然是感情或亲情大于法纪;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一些大学生会放弃法律的维权方式,自认倒霉;他们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违法违纪现象都表示愤怒和谴责,希望自己走向社会后做一个守法的模范,而对于自己的校园行为却不加约束,抄袭、剽窃他人的作品、小偷小摸、毁坏公物、随意毁约等违法行为很频繁。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在时间、地点、范围上存在主体意识的虚置或缺位的现象。
(3)违法违纪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大学生违法的问题自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和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同学的事件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增多,比例增大,犯罪领域扩大,影响面广,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涉及了《刑法》条文的大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方面”[6]。大学生高智能犯罪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如编制、传播计算机病毒,侵害计算机网络;窃取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名誉;利用计算机网络诈取钱财;制作、传播淫秽音像物品等。
2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教育因素。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制不完备、权力制约不得力、程序缺乏公正等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个别领导违法乱纪,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权钱交易;执法部门不能严格执法,对一些违法现象开绿灯等,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和公信力,也影响到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一些大学生沉醉在“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而不是“法律至上”的文化氛围中,在权力和法律面前,对权力充满信心,对法律缺乏信仰,更不会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甚至将逃避法律作为首要选择。二是学校、家庭教育因素。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从小受到家长言行的耳濡目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巨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法律素养较低,家庭环境和教育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家庭暴力,父母法律意识低下、法律知识欠缺以及家庭的不和谐,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不关心、不重视等原因都对孩子法律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学生自我生理、心理因素。首先,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24岁的青年,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时期,该阶段的大学生较冲动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其次,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素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行事我行我素,不能或很少考虑理解和宽容他人。再次,大学时期,大部分学生常常处于学习、生活、恋爱以及就业等多种压力下,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与发泄,极有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心理。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1法制教育与多项教育机制相结合
首先,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与高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改进教学方式,比如可以立足课堂,将公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一般性法制教育之外,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类别、学生所学专业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开设多种多样的法律选修课程,使法制教育更加体现学校的特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还得强调一点,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知识的内化,“知而不信”、“学而不用”、“知行不一”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形成法律思维、注重法律实践的重要性,让大学生走出课堂,旁听法院审判、参观监狱,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真实的事例分析中加深认识。此外,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指导学生成立各种法律协会、法律社团等等都是不错的探索,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7]。其次,大学生法制教育还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施行。学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化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若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力量是远不能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的。在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学校、社会、家庭各自都扮演着不同的教育角色,承担着不尽相同的责任。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引导缺乏良性互动,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缺少有效参与,则学校教育的难度将增大,家庭教育的力量将被弱化,社会教育的优势将难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个学校、社会、家庭多方教育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应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机制,搭建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结合多元教育资源、载体与模式,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2双管齐下将法制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探讨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很多大学生明明知道盗窃、抢劫等行为是犯罪行为,但他们仍然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究其原因,有多方面,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错误的人生观和扭曲的价值观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和腐蚀之下,他们一味地追求个人私利或物质享受,当这种私欲严重膨胀时自然也就会无视法律的存在了。因此,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高校应积极探究、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将法制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3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易情绪化、敏感脆弱等特点,应加强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等方法,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认识自我缺陷,缓解其焦虑,排遣其苦闷,化解其矛盾,消除其挫败感和自卑感,矫正其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增强其身心健康,杜绝或避免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违法乱纪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消除其人格障碍,增强大学生认知能力,力求使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