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策略

1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公共管理学源于二十世纪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八十年代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必须更加灵活和高效,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更多地使公众参与管理。同时,西方社会科学在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之后,大踏步向整体化、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发展。各种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在这种社会大背景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力推动下,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促使公共管理学得到西方政府的重视,并得以广泛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较晚。1986年才恢复其前身——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则越来越要求建立一门指导政府改革实践和解决公共管理部门问题以及培养高素质公务员的新公共管理知识构架。正如我国第一位提出建立MPA学位制的著名行政学家夏书章教授说的:“前20年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企业问题首当其冲。只有当经济改革达到一定程度、触及政治改革的时候,公共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重视。现在正是时候。”[1]自此,MPA登陆中国,并在中华大地掀起一股热潮。我院公共管理专业正是在这股热潮中诞生。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反过来又指导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共管理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它充分吸收了政治学、经济学、政策分析学、管理学(组织管理理论)、社会学等当代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更具合理性。其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主要以经济学途径和管理学途径作为主导。因此,可得出结论,公共管理学是以实践和应用为取向的,其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国家的兴旺发达来自于优秀的教育,而优秀的教育源于优秀的教师。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任重道远,他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一所大学、一个学科若要办出特色,师资队伍是关键,其建设直接影响到该专业的声誉和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不仅对我院,乃至全国许多院校而言,都是一门新兴学科。新兴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弥补师资队伍的不足是促进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由于公共管理学的多学科属性,师资队伍的构成也具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点。它主要是以经济学途径和管理学途径为主导。同时公共管理教育不同于其他众多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它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国外和国内一些知名大学聘请政府官员和研究机构著名学者进行实践经验方面的传授,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另外,该学科的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安排还不够专职,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师资力量,在安排授课教师方面还缺乏一个全盘的整体机制。这样有可能影响学科的发展前景。面对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滞后于学科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弥补不足。

(1)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一个学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适应教育需要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整体质量。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而作为新建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理论,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建构专业师资队伍。如,可以把专业相近的教师组成一个基本框架,每年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使得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得到稳步发展。优化学科教师队伍结构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当前我院公共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突出问题的需要。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我院在广西享有美誉,应该充分利用有利的因素,积极搞好与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一是可以将地方政府官员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员请进课堂,让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二是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为他们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3)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应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只有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应注重知识的更新,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同时,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家和民族发展前景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3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

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围绕大学课程设置这一问题,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学科,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自然在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布局上相差很大。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社会科学类,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讲空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课程较多,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人际沟通、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太少。关键的问题是,我国许多高校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针、教学方法时,奉行的是只唯上不唯下的原则。较少考虑教育主体——学生的需求。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将来做好准备,所以课程体系必须反映学生所选择的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从公共管理学科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它是一种注重应用而并非重视学术的教育。我院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党政机关、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看,未来毕业生不只是一般的工作人员,而应该是具有发展前景的高级人才(未来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因此,课程体系更应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但通过分析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及学时安排可看出,在课程设置上更倾向于工商管理,未能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课时安排也尚欠合理,过于注重理论课,而忽略应用课程的安排。公共管理设置的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组织与管理、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各种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等[2]。核心的课程应以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以及技巧等方面的课程为主体。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也将成为政策的制定者。所以,课程的设置应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还应具有创新性。要勇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设置,积极开发新兴课程和国际化课程,结合我院的情况设置有特色的课程,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倾向于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安排,而忽略了教材选用的研究。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因而应该是‘质量工程’的重点任务”[3]多年来,教材问题一直困绕着高校,成为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校学生逃课事件频频发生,其中原因之一是教材老化、知识陈旧,没有新意,使学生感到课堂的乏味。当然,教师的教风与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到课率。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深入和入世的成功,陈旧教材的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首要任务。高校教材建设成为“十五”高等教育改革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二十一世纪教材”为首选教材。教材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在当前更显得重要。管理科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学课,在教材建设上远远跟不上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在教材选用上仍存在许多弊端,所选教材内容重叠,一些教材仍处于“教材耽误人才”的落后局面。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的是历史,而不是现实和未来。教材过于空头的理论化,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有极大的距离。作为新兴学科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教材选用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教材选用是否合理,能否及时更新,既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既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又关系到学科整体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科的稳步发展。因此,对本专业教材的选用,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教材选用的适用性。即教材既要面对现实,适应专业学科的需要,能够较好地与相关的教材和课程内容衔接与协调;又要面向未来,适应未来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并与其发展趋势相一致。所选教材内容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教材选用的前沿性。即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求教材体系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内在逻辑,恰当反映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外在联系。教材的前沿性突出表现在科学性基础上的创新,要求教材对本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及时将被科学论证和公认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观念充实到教材体系内容中,展示本学科当展的最新水平。

(3)教材选用的发展性。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而在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知识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也决定了教材的选用必须遵循发展的规律。即教材内容既符合本学科理论知识发展的要求,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求职的需要。从总体上,可采用系列教材。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许多课程存在着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关系。选用国外系列教材或“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可以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编写配套的讲义和案例,补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系列教材与配套讲义有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最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正如大家所知,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教材内容滞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实际,不具时代特色,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对教材的选用,应依据培养目标,整体规划,以“择优录用”为核心,以同类“优劣比较”为基础,以“优质教材”为结果,把教材选用与课程设置相结合。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4]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即使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是主体。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高校能培养出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多方面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略了教育的主体——学生应有的地位。正是由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过早对所学专业的厌倦,对未来就业的迷惘和失去信心。这种结果,一方面是教师的陈旧教学观念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学管理整体性欠缺的影响。公共管理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由于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教师无法开展讨论活动,学生无法参与课堂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教师要更新陈旧的教学思想,应树立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摈弃照本宣科的陋习,对现实问题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只有在教师创新观念的教化下,学生才会有创新思想的产生,才能学会分析事物的能力,才能使整个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2)教师应树立“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念。“学无止境”。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因为“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这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3)教师应采用充满情意性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不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情带学,使学生既能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渊博知识,又能体会到教师的博大情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5]。

(4)教师应采用开放性教学。在课堂上,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形成学术争论的氛围。同时,走出校园,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锻炼,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以培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从表层看,影响到学生的听课兴趣;从深层次看,它对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有着质的影响。所以,本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5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的深入影响,学科的建设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和考验。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在大浪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将会被市场经济的洪流淹没。作为新建学科,应对学科发展有一套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思路不要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只要按照十六大报告精神行事,勇于创新,就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有用人才,我院的学科就能在时代浪潮中得以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