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革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革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于上世纪80年代恢复和重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发展迅速,专业设置过多。自1986年恢复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以来,社会各界认识到公共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纷纷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1992年,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不仅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纵向的教育层次,而且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考、电大等)共存的横向教育体系。同时,一些专业性院校也设置了公共管理类专业。

2、专业底蕴不足,学科基础薄弱。公共管理学是涵盖管理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传播学、伦理学等的综合性学科。由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的建立时间较短,导致一些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直接从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分化或转变而成,是在其原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发展的,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底蕴不足,学科基础显得非常薄弱。

3、专业设置不规范。公共管理专业英文名为PublicAdministration,在国内被译为公共行政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务管理学等,各个名称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研究理念和侧重点,有的侧重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政府行政管理研究等。学科界限和学科内容不规范,导致其专业设置不规范。

4、专业课程设置较乱。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依托于一些相近学科如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师资力量,所以目前国内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主要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同时也有一些院校力图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各不相同的取向道路。

5、专业内容狭窄。按传统学科界定公共管理大多为政府管理活动,以致我国传统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模式仅仅局限于政府管理人员,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理念的提出,政府逐渐将一些原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转给社会中介和企事业单位,使得这些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急需大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却缺乏针对性的培养。

二、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1、准确制定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培养对象

准确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科学定位专业培养对象是规范一个学科建设的关键,涉及到该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的规划,到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条件的建设,再到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正是由于缺乏科学而明确的培养目标而造成的。因此,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改革研究得先从解决专业培养目标问题入手。

制定准确而科学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从遵循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二是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准确而科学的培养目标应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用人制度、公务员制度、经济制度等,以及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规律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应是能从事多种实际公共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他们既能胜任中低层次的管理工作,同时又具备胜任高层级管理的潜能;他们不仅能适应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同时还应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里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我们将公共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

2、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关注该学科发展动向。首先应反映出我国政府管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进展,并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对我国部门行政和基层行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是关注国外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概括总结。改造公共管理学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再次要及时删除或合并过时、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这些课程可包括政府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策分析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人才测评、社会保障等。

第二,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多门学科领域,相当一部分知识具有直接应用性和极强的实践性,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不能突出其学科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正常发展。所以,在我们具体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综合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认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1)研究讨论式教学法,指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从拟讲内容中抽出若干重点作为讨论题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最后归纳总结。(2)专题式教学法,指老师将本学科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以突出重点,将内容讲透。(3)开放式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政府具体运作。(4)案例教学,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5)网络教学,指利用信息网络化,通过电子邮件批改作业和问题答疑,开设专业网页和远程教育教室以及公共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等。

第三,突破原有课程设计思路,提倡各院校突出自己的优势课程。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核心课程、重点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全国大致一样,但在重点课程和选修课程上可突破原有课程设计思路,在核心课程大致相同的基础上,提倡各院校的课程设计多样化,以突出各自的优势课程和学术空间。国外有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学专业侧重于政府部门会计、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而有一些大学的公共管理学专业侧重于某一个专业或行业的公共行政管理,等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师资队伍是一个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为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培养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研师资队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一个学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适应教育需要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整体质量。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而公共管理作为新建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建构专业师资队伍。如我们可通过引进、培养和聘任等措施将国内外优秀公共管理教师吸收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来,使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得到稳步发展。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是能胜任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工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人才,所以应积极搞好与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一是将地方政府官员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员请进课堂,让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二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政府的具体运作。

(3)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应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只有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公共管理专业教师更是如此,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研究的先进成果,并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