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我国公共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开始向社会化转型。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战略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与管理事务的增长需求,是符合时展的要求,有利于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阐述主要探讨其转型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实践策略
1研究背景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代表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力量,依法运用各种政治、经济、管理的方法,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提高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在公共服务管理和社会管理事务中,改变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公共管理方式,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同时调动社会的可利用资源与力量,将政府相关方面的管理职能向社会转移,以降低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成本与费用,提高管理效率,最终构建资源共享且公共管理体制能自行管理的社会机制,也是实现传统公共管理模式根本性转型的途径。在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组织以内的社会组织,导致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能自主进行经济方面的决策,独立承担相关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效益与风险,而政府的重点将集中社会资源转向宏观调控市场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因此,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公共管理框架,是变革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重点,这为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创造了积极的社会条件。截至2014年末,我国共有法人单位510.7万个。其中,企业法人302.6万个,占59.2%;机关、事业法人102.6万个,占20.1%;社会团体法人10.6万个,占2.1%;居(村)委会79.2万个,占15.6%;其他法人15.7万个,占3%。公共管理从政府干预的管理模式转型为市场参与的管理模式,这种转型战略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能够满足民众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实践策略也渐渐明晰。
2逐步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通过试点纠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进程”。而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相关因素,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总结原有的经验、稳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奠定基础。我国在实现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实行党政职能分工,建立基层人民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这些记录了政府职能在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中不断转变的过程。这种渐进式的根本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原则与方向,适应我国独特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完美体现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有机融合与辩证统一。在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过程中仍有不容忽视的问题,阻挠转型战略的实施。为全面贯彻落实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策略,需从以下三点着力:推动事业单位社会化改革。对除民办事业单位以外的管理体制复杂的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改革,实行政事分开,使事业单位走向公共管理社会化的道路,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推动行政化团体组织社会化改革。我国行政化社团组织属于民间组织,其担负着巨大的财政负担,且社团由于其公共服务的质量不高,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障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这些行政化组织应该实现政社分开,在一定的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实行管理章程,比如:自定管理人员、自选领导、经费自理等。政府对行政化社团组织的管理力度逐渐削弱,主要是监督社团组织的发展方向,监督其是否依法举办社团活动,规范其组织活动的行为过程,提高其对人民群众实行公共服务的服务水平,使其为社会、为大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群众的要求。推动政府专门经济部门的社会化改革。政府专门经济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是比较特殊的种类。专门经济部门的社会化改革主要是对其大部分的专业经济部门进行改革,其行政管理职能由政府进行承接,专门的技术性服务工作交由社会、市场来承接,实现政企分开,使专门经济部门实现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3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用
以大部分的实例角度出发,可得出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管理事务以及服务工作往往缺乏效率,而在市场机制下的公共服务是在“一双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调控下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是在政府决定公共服务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利用市场经济原则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市场机制的引入,打破许多公共服务设施由政府垄断的局面,把能够进行市场性的投资、开展市场竞争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在政府监督的前提下交由私营企业经营,以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获得政府、企业、群众三方的满意。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将可以交由社会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政府,使社会上的中介组织能够代替政府行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第二,放宽对市场的限制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准入的领域。放宽大部分企业准入市场机制的要求,减少政府的审批环节,减少企业的一部分非必要性损失,提高管理效率,使政府的职能由提供者转变成促进者。第三,创建一个依法治理的环境条件。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在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比如风险与收益的分配方式、合同的制定等问题。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还包括人大、行政立法以及行政执法对“一府两院”的监督,通过相关法律约束与规范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
4积极培育社会的自治能力
公共管理事务与服务必须由一些社会组织承接,即政府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由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要求政府要打破垄断公共服务权利的局面,接纳私营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相互协作完成公共管理,完成对社会资源的创新创造与合理分配,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要做好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准备,积极培育社会自治的能力,适应其转变的成果。社会组织中的非营利组织已成为公共服务管理的中坚力量,为公共管理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奠定了基础。政府对这些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依法引导其更加适应社会与市场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结构框架合理、品种齐全的合法的非政府组织体系。非政府组织体系的管理规范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在基本法律的前提下修改、完善专项的法律体系;二是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非营利组织的相关资产来源的不确定性导致监督的难度提升,政府应建立健全管理与社会的监督机制,同时帮助非营利性组织完善组织内部的权责机制,从非政府组织内部系统性规范其行为;三是对公益的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法律的调整修改速度,因此,税法应该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类别的限定,完善减免税种的具体说明等内容;四是建立针对非营利组织内部员工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法律政策,以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工作岗位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为政府服务;五是在公共管理社会化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给予非营利组织一定的话语权,以保证政策的制定能保障非营利组织的权利义务,同时保障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过程顺利进行。
5结语
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战略的实践策略主要是通过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借助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保障非营利组织的权利义务,利用非营利组织推动政府的职能向社会化转型。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战略,在降低政府财政支出的基础上,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对公共管理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广香.浅析我国公共管理的社会化[J].现代经济,2007(10).
[2]冷树青.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的实践途径[J].湖南社会科学,2009(5).
作者:吴艳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共水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