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实践能力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公共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依托团队建设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但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组建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团队组建意识、团队规划不系统、缺乏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师资结构不合理、与地方合作深度不够等。为此,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内部学习培训、整合教师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建立团队有效运行机制五个方面来提升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实践能力
一、教师团队实践能力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这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实践能力是指教师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1]教师实践能力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效果。教师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理论知识的技术转出过程,不能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获得,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内化与提升,其表现形态不仅仅体现和应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体现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为此,依托团队建设,将个人融入团体组织,发挥“1+1>2”作用的做法经常为企业层面所应用,以此更有效地促使教师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将团队定义为“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团队成员的努力会导致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与工作群体不同,工作团队强调的是集体绩效的目标、积极的协同效应、个体责任与共同责任、相互补充的技能。[2]依托团队建设,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优势互补,积极发挥团队的优势,不仅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受益,更能有效促进目标的实现。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团队实践能力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就团队发展的目标来讲,既要实现教师团队整体实践能力的提升,又要发挥团队服务社会的积极协同效应。第二,就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来讲,要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充足的资源和互补的技能、合理的组织结构、长期系统的团队规划、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和谐的协作氛围、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与激励保障机制。第三,就团队建设的特点来讲,教师实践团队建设更强调创新意识和开创精神,既能将实践能力用于指导和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转为技术产出,实现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和地方社会发展高度融合。
二、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
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为此,依托团队模式提升公共管理教师团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3]其综合性、跨学科等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需要通过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并用研究的结果服务社会。本门学科主要培养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其岗位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了公共管理学教学实践的必要性。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二)能有效整合资源,为教师个人实践能力发挥提供平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趋势,相比传统的单兵作战方式,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团体式集体作战更有助于教师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性学科,经常需要通过实践调研来分析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但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科研经验缺乏,研究成果不系统,社会资源少,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平台,实践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突破。教师团队建设就是要整合教师资源,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和实践平台,将教师个人优势转化为集体力量,以集体力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申报,使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强教师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团队建设为教师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优秀的团队合作带来的成绩总能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的成绩。
(三)有助于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提高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是高度一致的。通过团队的组建,可以借助团队带头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积极谋求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能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劲往一处使”的动力,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改革,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教师个人来说,参与团队活动,其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和锻炼;对学生来说,教师个人在团队实践活动中受益,进而将实践经验反哺于教学,丰富了教学实践内容,使学生从中受益;对学科建设发展来说,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打造和凝练专业团队特色,提高团队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三、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实践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团队组建意识
学科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团队建设,专业特色的打造更离不开一支科学研究扎实、理论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相比一些老牌的学科,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教师认为公共管理学属于文科专业,相互合作、技术互补的东西并不多。事实上,随着社会学科门类综合性的不断增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已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趋势。一方面,团队的优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上跨专业合作交流,不同的学科背景可以提供更多、更新的研究视角,丰富管理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从管理活动的特性来看,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教师走出自主化教学的传统,依托一定的社会载体参与锻炼。例如,对一个地方社区管理的调研,工作量较大,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必须组建团队深入开展实践调研,才能集团队之智慧完成调研报告。
(二)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核心带动力不足
并非所有的团队都能产生“1+1>2”的效果,其核心在于团队中是否有一位出色的学科带头人。团队的科研方向、品牌打造、文化氛围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科带头人决定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带头人不仅仅要是教学、科研的能手,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团队中具有威信,能够管理和协调团队内外部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目前,全国具有公共管理博士点的高校并不多,以广西为例,目前招收公共管理专业的博士点只有广西大学一所高校。公共管理学博士相对较少,导致很多地方院校公共管理学高层次人才紧缺,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同时又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更加紧缺。学科带头人是团队中的领头雁、主心骨。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缺乏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带动,导致整个团队失去核心支撑力,团队的作用较难发挥。
(三)缺乏系统的团队规划
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有共同的目标、长远的团队规划。团队规划既包括了团队整体的发展规划,也包括了团队成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在规划团队整体发展方面,很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目标定位模糊,顶层设计考虑不充分,缺乏整体驾驭和把握整个学科发展方向的能力。团队很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性质、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社会需求等进行各类团队的组建和规划,特别是较少研究如何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为抓手,将课程建设与服务地方社会统筹起来,从而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在团队成员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对教师每一阶段的成长和发展缺乏统筹和帮扶机制,如缺乏对各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和帮扶。当前,高校中的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后,直接应聘到高校工作,实践经验缺乏。如果团队中缺乏“传”“帮”“带”的氛围,青年教师就容易迷失职业发展方向,久而久之便会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不利于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人才缺乏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所汇聚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数量偏少,师资结构不合理,团队组建质量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师资队伍缺乏梯次。由于公共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招聘困难,且流动性较大,有的高校为了凑够生师比,在教师成员的选择上不考虑团队知识、能力、年龄、职称上的互补,出现了以讲师为主的青年教师扎堆的现象。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团队中青年教师占比过大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青年教师个人的成长。第二,教师来源单一,“双师型”人才普遍缺乏。谢军在对S省的11所“转型试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调查中发现,除两所民办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外,其余高校“双师型”的数量均没有达到50%的比例,尤其是5所公办“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20%左右。[4]这反映了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普遍现象,在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此外,在专兼职教师队伍的配备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团队管理机制,兼职教师往往忙于个人事务,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
(五)缺乏团队激励与保障机制,与地方企业合作深度不够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平台进行锻炼与提升。建立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实现这种相互渗透、利益共享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但事实上,由于缺乏合作的项目和契机,部分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深度不够,合作与交流停留在开座谈会等比较浅层次方面,合作的方式单一,内容缺乏连贯性,双方资源不能有效进行共享、互补,合作效果不明显。此外,部分院系虽然建立了学科团队的管理制度,但是侧重强调科研成果的产出,缺乏团队激励与保障机制,团队奖惩激励机制流于形式,经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团队的发展。
四、提升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团队实践发展的目标
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定位。教师团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首先,思想上要重视。高校应积极营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明确团队建设对教师个人实践能力、对专业发展、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积极组建实践教学团队。其次,要把好招聘关。团队建设不是个人能力的叠加,而是成员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高校应根据现有团队缺乏的人才类型,有计划地进行招聘,要特别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后续培养,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发挥“1+1>2”的效用。最后,要树立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学科团队的发展规划和运行模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课程的设置、社会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团队发展的目标,明确团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方式,既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团队实践发展的方向,又要在微观之处考虑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需要,使团队建设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二)强化共同学习,加强教师队伍内部培训
公共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如果仅仅依托外部招聘充实队伍,对很多地方院校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内部的培训,强化共同学习,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具体途径有以下几条。第一,集体研讨、集体调研。教师通过集体研讨,围绕教学改革、科研项目定期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组织外出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不仅让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科研素材。第二,鼓励学历晋升。仅通过从外部招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难度较大,人才流动性较高。事实上,由于感情根基所在,从团队内部挖掘和培养人才,更有利于团队的稳定。为此,可以鼓励团队内部有潜力、有意愿的中青年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职称和学历,改善团队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象,培养团队骨干核心带动能力。第三,挂职锻炼。公共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多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在涉及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时,往往无所适从,出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无案例可举、无心得可谈的现象,课堂较为乏味,教学质量不高。为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三)充分调研,整合资源,发挥兼职实践教师的作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在外部招聘较难找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应尽量优化和提升现有资源。因此,在组建团队之前,首先要对本校现有与公共管理学科相近的师资队伍进行充分摸底、调研,对学科背景、学科结构相似的专业进行师资队伍的整合,明确现有团队的短板,破解团队发展的难题,避免盲目招聘。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建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的激励与管理机制,重点聘请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加入团队,改善现有的师资结构,充分调动兼职实践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在实践经验传授以及项目合作上,与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形成合力,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师团队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学校内部,更应该体现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社会平台,以服务地方社会为导向,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规划,发挥公共管理专业优势,以应用研究、政策咨询、科研项目合作等作为切入口,调动团队人员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为此,高校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观念,不以数量的多少、课题项目的等级作为评价教师团队能力的唯一标准,要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等工作情况纳入教师队伍整体评价指标,注重实际科研成果的技术产出,积极鼓励教师团队走出校门,发挥专业特长,形成学科特色,加强与地方社会的联系,促进地方社会与专业发展、团队建设的融合,逐步提升教师团队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五)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教师团队运行机制
公共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因此必须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等实践部门的交流与联系,建立有效的教师团队运行机制。一方面,要以学术活动、教学改革、研究调查项目交流为依托,加强与实践部门的互动交流常态化建设,积极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业务骨干参与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的研讨,及时有效的将一线实践资源化为教学实践资源,通过常态化的互动交流,使教师团队了解实践部门的实际需求,吸收、总结、积累经验,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和保障。另一方面,着手打造规范化团队,搭建合理的团队结构,明确团队内部管理规则,如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定期学习与研讨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团队发展与激励机制、教师能力评价机制、经费保障制度等,保障团队运行的长效化,使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想学、能学,促进个人的成长与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伟宁,范同顺.基于专业团队模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7-61.
[2]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李原,黄小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6.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21.
[4]谢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58-59.
作者:李莉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