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农业院校公管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调查
笔者选取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个例,以该校三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数据显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3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1%,整体就业情况较好,但从中也反映出一些情况,具体如下:首先,职业选择与专业关联性不大。只有16.6%的学生在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部门工作,9.9%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另外73.5%的毕业生都在企业就业,且岗位比较分散,与专业关联较少,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从事文秘、营销等非本专业对口工作,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继续学习或自主创业。这样的就业去向一方面会导致专业学生的信心度降低,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结构与当前的社会需要不能很好匹配,培养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其次,城市就业比率高于农村。尽管被调查对象中有80%以上来自农村或农场,但仅有10%不到的毕业生会选择在基层农村或农场工作,其余都以城市作为就业的地点选择,这与农业院校主要为农村和农场提供人才的办学宗旨相悖,既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农村发展需要,又不能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的发挥。再次,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有待完善。在教学模式上,毕业生普遍认为应理论与实践同步,占91.7%,认为少讲理论多实践的占8.3;在课程安排上,基础课课程90%以上的人倾向于原理类基础课程,选修课则有90%以上的人倾向于应用和操作性比较强的办公自动化和应用写作等课程;在需要加强的专业教育方面,60.3%的调研对象认为应加强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30.6%的认为应加强专业技能,认为应加强学习方法、研究能力和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的占9.1%;在专业课程设置上,100%的调研对象认为应根据就业形势进行安排;在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方面,认为是个人能力的占68.6%,认为是专业的占20.5%,认为是学校的占7.7%,其他占3.2%。最后,职业技能培训很必要。在被调查对象中,100%的毕业生都认为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内容会对就业有很大帮助,建议应开设专门针对本专业的技能培训课,不要流于形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农业院校公管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教学内容缺乏与农业院校特色优势链接。
高校扩招的大形势下,很多高校未考虑实际情况就跟风上新专业,导致专业趋同,在不同的高校中,同类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表现在农业院校的公管专业上,就是:一方面,由于农业院校其主要优势在于农业等学科,所以在本专业上先天就缺乏经验和优势,在资源的投入上远不如农科专业,经验也远远不足,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从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而言,大都严格符合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格,但显然就缺乏了农业的特色,未能与农学等相关专业紧密结合,使本专业既在与其他综合类院校本专业竞争时缺乏竞争力,又不能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对口的专业人才。
2.教学目标与社会需要对接不到位。
教学目标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校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上,被认为是判断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还被作为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而加以实施。目前,国内人才的培养方式大多采用前苏联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再加上受长期以来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过分专门化,导致学生专业面狭窄、知识面不宽。毕业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偏弱,适应力、创造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学校教育长期没能将学生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于是我们又开始尝试通用型的美国式教育模式,“宽口径”又成为我们的选择,可这种培养目标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经常容易出现“满手抓”的局面,表现在公管专业,就是看似学生学了很多科目,了解了很多课程内容,但事实上了解的很不深入,很多学生也认为有些科目根本没必要开设,找工作时作用有限,工作后根本用不到。
3.教学体系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
知识应该是强调整体性的,这种整体性就是我们在知识的选择上,应既强调广度又强调深度,既强调理论又强调实践,既强调普及又强调个性。可实际中,公管专业理论性课程占据了较大比例,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课程过多,且课程内容和知识过于宽泛而粗浅,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重复现象。跨学科的专业性课程和实践性专业课程比例偏小,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通识课教育几乎没有,例如农学、园艺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课程,这就使学生的知识基础缺少了交叉,对农业的了解,以及与农业的联系就少之又少了,这本身就会对促进本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和农场就业产生阻碍作用。此外,过于整齐划一的课程安排,满足不了学生学习更广泛的人文、自然等方面课程的兴趣,对促进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4.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以课堂教学为主,融入一定程度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当下农业院校公管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尽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作用有限,尤其是依然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与社会的联系,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很少有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去,也因此而少了很多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开展不到位,专业实践主要通过实习来集中实现,效果可想而知,社会实践则更多依托社团来完成,很难做到完整规划和循序渐进。这些都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社会脱节,对社会容易产生陌生和恐惧,不利于就业。
5.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不到位,就业观念影响有限。
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的公管专业课程都未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的专业课程,就更谈不上针对农业方面的培训了。笔者对两所农业院校的公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都未见培养方案中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学时安排,大多专业的职业技能相关内容的了解都来自于学校的就业指导选修课程,这种了解很少有专业针对性,形式单一,内容只是介绍就业政策、分析当前形势,根本就未能达到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和专业特色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目的。也未能充分发挥动员学生服务基层农村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即便就业难,也不愿意到农村和农场就业。同时,相对于招聘单位而言,针对农业院校所开展的就业招聘会和洽谈会,更倾向于农学等专业,很容易忽视公管等非农专业,导致就业面狭窄。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农业院校公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利用优势办专业特色,院系联合强竞争实力。
大多数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离不开以农业科学为特色这一整体定位,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扎根垦区,依托大庆,立足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管专业也不应例外,要想有效激励本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服务“三农”,就必须培养农村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但要能将本专业的知识学懂学透会应用,并且还要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甚至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在学科交叉上下工夫,寻找突破。可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从单一口径向多口径方向发展,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强大的农学类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有利于自然科学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多科类农业院校大多集理、工、文、经、农学等各类专业于一体,专业也各有特点,我们就可利用多学科教学资源,开设大量自然科学课程,以拓宽知识面,这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日益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从学校角度,应积极提倡对接模式,提供资源和条件,并形成整体规划和制度规范,在院系之间,应强强合作,建立联合培养计划,应主动积极与本校的农学院、动科院、生命院等通过建立跨院培养模式,增强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拓展知识视野。
2.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解决就业的关键问题。我们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必要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以及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既博又专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既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又有较好的创新能力,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水平和素养。这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呢,首先,要改变课程设置中理论性专业课程比例过大、实践课内容偏小、跨学科的专业课程比例缺乏的不均衡局面。目前,公管专业的培养模式大多沿袭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先通后专的模式,这种相对狭窄的培养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优化组合。所以我们要打破它,实行综合化授课,减少分段的不衔接。另外,也要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诸如实行弹性学制、跨系选课制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
3.继续深入“产学研”结合的路径,让知识有的放矢。
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企业或事业单位可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其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同样,专业的很多理论内容也有了实践的空间,而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能力获得也有了出口。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为包括公管专业在内的几个专业联系建立了大庆市政府、红星农场、克山农场等校外实习实验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在科研、技术等方面开展的合作,取得了互利互惠的效果。当然,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知识学好、学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参与教师教研、科研等项目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着眼点和得到锻炼,有些学生甚至可以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获得更大的提升。笔者曾指导过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与学生一起研究商讨的过程中,就直接感受到了学生在能力、技巧和水平上的提升。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虽属一种自愿的学习行为,但如果引导到位,会成为每位专业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储备实践技能的有效路径,通过深入社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就能形成有创造性的结论,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4.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从整体而言,应将职业技能培训列入专业的培养计划,并且,这种培养应该是一个贯穿专业教育始终的过程,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和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提前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认清职业,及时对自己定位,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专业内部,由专业课教师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因其对专业和相关领域都比较了解,所以提供的指导更具有直接意义。在具体操作上,专业学习过程中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活动,借助于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技巧和能力,如,组织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对个人职业兴趣、价值观、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因素的详细了解,知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引导个人发挥潜能。还可通过就业讲座、模拟招聘、经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并就在职场中常用到的口头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文案设计等能力进行系统的针对性地学习。社团也是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本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在专业老师的积极指导下,开展职业拓展训练、参观招聘会、为企业提供创业设计等活动,让学生熟悉社会对公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以利其在专业学习中更有针对性。
作者:刘秀岩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