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论文

一、强化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践性课程建设是实现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熟悉文化政策、了解文化事业管理基本运作情况,适应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需要的,能熟练操作现代信息化办公软件、撰写文化项目策划书,并能参与文化项目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文化管理人才。一方面,社会对于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真正满足文化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相对较少,这就对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文化事业管理活动在某些情况下还涉及到意识形态属性的问题,因而对于从业者的实际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要求该专业进一步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及建设,从而保障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实践性课程建设能够突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当前高职院校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如有的侧重于公益性文化管理,有的侧重于艺术管理,有的侧重于产业管理,还有的侧重于企业文化管理,等等。由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较为广泛,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也大多与各大高校办学实际情况相关,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一步突出该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立基于能够从事文化事业管理以及基本的办公室管理技能的双重能力基础,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力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该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因而该专业设置了“文化项目管理综合实训”、“办公室管理综合实训”等课程,确保能力目标的实现,同时上述实践性课程也能够鲜明地呈现该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实践性课程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逻辑合理、前后关联性强,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从专业见习到专业课程相关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再到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够循序渐进地体现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有效保障学生形成社会所需的文化管理综合素质。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言,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社会文化管理实践中,由于其较强的岗位体验性,学生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兴趣更高,参与性更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和投入,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文化项目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中,将课堂搬到了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通过参与相关展会组委会的部分工作实践,从而锻炼学生从事文化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非常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就国内各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建设情况综合分析,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当前在实践性课程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实践性课程建设还存在认识偏差。虽然实践性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已为人所知,但是由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从事文化管理的能力,而管理能力是一种相对隐性的能力,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该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一般需要依托于具体的文化项目,必然会牵涉到实践单位以及具体文化项目的选择、学生外出教学的安全性问题等,使得操作具备了一定复杂性。这就使得部分教师放弃了进行大量校外实践性教学的计划,减少了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更多选择在校园内部进行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这种只重视校内实训而忽视校外实践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创新开发。实践性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够成熟,实践性课程的名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前后课程之间的关联、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考核等方面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据文化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发展实际进行进一步调整。同时,应该继续增加该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数量,完善实践性课程标准,例如“文化事业管理”、“文化项目管理”等课程可以在课程标准中根据文化管理的实际环节和程序设计成若干实践教学模块,增加实践学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文化管理技能。实践性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导演、教练的角色;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角,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因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任课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而具备文化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欠缺则成为影响当前该专业深入进行实践性课程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有待深化。有效的校企合作应该坚持双赢的原则,一方面,学校在与文化单位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共建课程、合作编写教材等方式来共同培养人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更高的层次,提高高校办学能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合作单位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自己赢得优秀的人力资源。如果双方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则这种合作只会流于表面,不会长久。“十二五”建设时期,各大高校纷纷摸索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校企合作方面还不够深入,双方的合作关系相对松散,大多表现为到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参观见习,学生真正参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具体文化管理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还需要合作单位更多地参与并探索出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管理能力的合作模式。

三、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思路

针对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立足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从如下几点加以完善:

(一)更新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

实践性教学是衡量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影响重大,应予以足够重视,只有专业教师深刻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才能从根源上提升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应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敢于设置实践性课程,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专门设置了整周实训课程,如“管理沙盘实训”、“市场调查实训”等;同时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教师应该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形成实践教学理念,学生才会从被动学习者变为积极参与实践性学习的主动学习者。只有当师生双方真正形成了实践教学的意识,才能够建成越来越多优秀的实践性课程。

(二)完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宏观方面,主要包括职业公共课程的实践环节、职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职业核心实践课程、职业拓展实践课程、假期综合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微观方面,主要指一门课程中的各个实践性部分,包括课程相关认知见习、课程实践模块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性教学等。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能够从不同层面保证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获得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等。丰富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可以把课程认知见习、课程实践模块以及综合性实践环节结合起来,课程之间形成科学的前后关联,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体形式上,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文化事业管理相关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专业内容;带领学生到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文化事务活动的现场观摩;对于文化管理经典案例进行探讨点评;在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模拟实训室进行情境教学等等。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完成毕业设计等方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实践性学习。

(三)丰富实践教学方法

加大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应该始终把握一个标准,即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并联系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际,将文化管理的实际岗位能力需求转化为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例如在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实际文化项目的运作中学习,在校内实训室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同时,充分运用小组学习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丰富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进行文化项目的策划、实施、管理等环节真正理解文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并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

(四)创新教学成果形式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进行实践性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成果形式。一般意义上讲,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成果相对隐性,较难通过显性的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借助于举办课程相关的活动或者比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实施、管理等环节得以体现。同时,在举办活动的规格和影响力方面应有所要求,从组织策划本专业文化活动、校级文化活动,再到参与组织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活动,逐渐增强学生的文化项目管理能力;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文化及管理相关的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来体现课程教学成果,同时提高专业知名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五)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改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可以设计平时成绩考核表,对于出勤率、课堂发言、小组团队协作表现、作业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用以考察学生平时对于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在期末考核时,需要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综合。二是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将个人表现置身于团队表现之中进行考核,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将被动接受考核,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四是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考核中,应重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文化管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将教、学、做、评几个环节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的目标。

(六)加强实践性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专业教师普遍较为年轻,且缺乏在文化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推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实践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的途径更新教师文化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到文化企事业单位锻炼的方式提高其实际岗位工作能力。除了增强现有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之外,还可以聘请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能手作为课程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互为补充,可以有效提高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师资力量。此外,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建设需要高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建立稳定成熟的实习基地,形成利益共享的双赢模式,从而在教材编写、课程内容设计、合作教学等方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可以积极开办校园文化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实践平台。总之,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建设应该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只有让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和文化市场旺盛的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才能使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建设更具活力。

作者:张伟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