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提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新成立的专业,成立时间虽然短,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作为一个新成立的专业,在专业建设上难免存在一定的障碍,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的新兴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依托原有基础力量建立,缺乏专业特色,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提出财经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既要依托原有专业优势,又要强化本专业建设改革。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1998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首先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随后众多高校陆续开设了此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00多所院校特别是一些综合型大学均相继开设了此专业,部分地方性财经类院校也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办出有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成为当前有关高校面临解决的新课题。本文从财经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特色,专业优势、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及学生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探讨建设的问题。
一、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共性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发展过程难免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尤其是在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问题存在共性。
(一)专业特色不够凸显
专业特色问题一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在我国高校普遍设立,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教育部五方向”设置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由于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度不够,对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的理解角度也存在差异,很多院校都是在原有优势专业中派生出来的,据此制定该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形成了相应的培养方向。同样,财经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方向也存在不够明确的问题。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对比,财经院校在学科支撑、师资力量水平以及学生就业前景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实现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步发展。目前,该专业缺乏高水平专业学科以及学科梯队建设尚未完善,大多数只能维持在本科教学水平,与之相关学科课题不多。在财经类院校,该专业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三)培养模式欠缺规范
当下,仍然未探索出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未实现人才培养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对接,缺乏对该专业整体行业背景的了解,由此产生的人才供需错位现象。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公用事业管理是一个新的专业,很多财经院校院系开展此学科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探阶段,课程设置调整性较大。绝大数是根据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或专业背景设立的,没有进行标准化的设计,缺少对专业行业背景的认知,因而导致院校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较大。
2.教材出版有待更新。
当前,我国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的成套教材较少,而着重财经院校特色的公管类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多数院校的主干专业课程仍沿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材,业内外最常见的是不同出版社版本的《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并不适合公关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出版明显滞后,尤其以财经类为主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少之又少。
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精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尤其专业核心课的实务更强,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工作融合教学,当下专业核心课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相对较低;高校与相关行业组织部门联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缺少实践实习机会;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学习的指导水平,从而影响了社会实践效果。
二、财经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一体化的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应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财经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专业定位优势
专业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学校除了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还会开设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税收学等相关本科专业,如果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属于全国同类院校中金融特色突出的教学应用型本科财经类院校,那么该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可以依托于自己的专业资源优势,这也就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全局优化,实现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实现课程体系的突破平台课建设。建立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级教学平台课程。基于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类型的学校课程情况,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组织学课程为二级教学平台课。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起步较晚,仍需要通过一段时间进行调整。
1.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应该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教师的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力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建议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技能的培训、多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或者通过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方法,来实现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公共事业管理交流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特别是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协作。三是通过交流互访的形式选派年轻老师到公共事业有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专业师资力量。
金融类院校多位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一二线省会城市,社会资源丰富,与政府职能部门及事业单位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样可以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中聘请一些知识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对公共政策分析透彻的领导人以及职能部门的公务员,担任本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教师,提升本专业师资水平。
(四)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形式。教学方法如果得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
1.实验教学设施保证。
本专业需要搭建管理教学模拟平台、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平台、电子报税实践平台及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的“三平台两系统”的电子教学体系,建成一个高水准的标准化电子模拟实验室。基于此,实验室应采取合理的构架模式,以实现满足实践教学、教学示范等功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操作专业技术设备,成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
2.着重培养学生公共问题的敏锐性,学生要学会处理公共事业现实的问题。
寻求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搜索、社会调研等实践能力,以专业概述讲座的形式对本专业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对专业整体有一个宏观认识,对于学生专业学习方向定位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荣红霞 张倩 郑建志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