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事业管理现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多角度、多层次入手深入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以及成果。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下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绩效管理水平低下,并不能客观而准确地进行评价、预测,也无法实现定量评估。而地方公共事业管理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整体规划、宏观协调,公共事业管理资源利用率低下,区域间的合作很差,公共事业管理效率、质量低下。为此,需要构建科学化的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地方公共事业管理的整体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就政府绩效管理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治理工具,能够改进政府绩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把各种绩效评价机制巧妙地融合到政府各项工作中,比如,商业管理形式、社会市场竞争机制。随之,掀起一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浪潮,政府绩效管理已成为社会大众谈论的火热话题,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过程中的高难度课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构建全新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有效指导实践工作,确保地方政府公共事业顺利开展。
一、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
(一)绩效评价目的
在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需要找寻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它是合理选择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保障。从某种角度来说,政府公务员工作绩效评价、政府组织管理绩效评价二者间存在差异,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那些会影响管理绩效的潜在主客观因素,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改进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某部门、岗位绩效指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在评价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时候,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以绩效评价目的为基点,客观地评价是对应的评价指标,确保公共事业绩效评价更加操作性,更具实践意义,独特的评价价值。
(二)地方政府职能
从某种角度来说,绩效是履行政府职能的某种程度、质量。在构建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要全方位分析地方政府已具备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主要是因为职能特点和对应的指标内容密切相关。如果职能关系不相同,对应的指标结构也会有所区别。在构建的时候,必须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基础性内容。具体来说,体现在不同的方面。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说,一级地方政府具有多样化的公共教育事业职能,比如,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在履行这些职能的时候,会产生相对应的绩效,比如,体育事业管理绩效、文化事业管理绩效。为此,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客观地分析各政府职能特点、绩效门类等,促使所设置的评价指标更加客观、合理。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等各不相同,不同地区在管理公共事业的时候存在一定差异性。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多角度分析不同职能会对指标设置产生怎样的影响,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使设置的通用指标更加科学、合理。还要客观地分析某些特别的指标,优化利用各种数量分析技术,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所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包括地方公共事业绩效评价,避免造成较大的误差,影响日常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地方政府主、客观条件站
在信息管理角度来说,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属于动态搜集、处理信息数据的过程,也就是说信息数据是否准确、真实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指标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可测量性,避免失效。为此,在构建的时候,需要全方位评价一系列数据信息的整体质量以及具体数量,要全面而系统地分析相关数据信息的来源渠道,主要是因为评价信息源不同,对应的绩效评价目的、对象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评价信息源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群众评价、自我评价,各具特点,各自发挥着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要灵活应用各种搜集绩效评价数据信息的方法,不断探寻评价绩效评价信息的各种标准,使其更好地满足评价对象特点。还要客观分析所搜到数据信息数量、质量,优化调整相关结构,构建科学化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一)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在构建该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目标一致性原则,必须和被评价对象战略目标、绩效评价目的保持一致。在设定、选择绩效评价指标的时候,要以地方政府战略目标为媒介,即引导、帮助、督促对应的评价对象,层层划分战略目标,确保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换句话说,一定层级绩效评价指标要和相同层级的绩效目标相同,并服从、服务于对应的绩效评价目的。
2、整体性原则。就整体性原则而言,必须全面而客观地展现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在数量、质量方面的客观要求,各项重要指标都必须包含在对应的指标体系中,确保不同指标体系能够满足该指标体系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各个具体化的指标中,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时间等都能客观地折射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计构建要素的关系,比如,数量关系、内在必然性。此外,该指标体系还必须具有统一性特点,计算方法、计算空间范围等必须具有鲜明的统一性特点,还要和计划指标等外部关系相统一。
3、可行性原则。在构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坚持可行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第一、评价指标要具备针对性特点。在构建过程中,要围绕地方政府职能、绩效目标,合理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要客观地呈现出特定地方政府具有的职能,绩效目标的核心要素,充分显现该指标体系已有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其优势,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第二、评价指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特点。在构建过程中,要尽可能量化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如果不能量化,需要采用“优”、“一般”等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过程中,要坚持精简化原则,注重指标质量而不是数量。
(二)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组成
1、管理业绩指标体系构成。
1.1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就该评价指标论来说,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大学生实际入学率,在GDP中教育领域所占比重。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增多,GDP比重也会随之增大,地方政府教育领域管理绩效也会进一步增加。就教育而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具备严格的序级,要客观地分析不同序级,教育业绩发展的客观要求,促使所构建的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各级别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财力,进一步优化了各种教育设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大学生实际入学率为例,可以客观地分析不同层次的教育领域水平,使对应的绩效评价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国际通用性特点。
1.2卫生监督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就该评价指标来说,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以万人为计量单位的对比病床数量、对比医生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处于持续发展中,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医疗设备具有更多的科技含量。以万人计量单位为例,对比病床数量、对比医生数量都必须满足卫生监督管理绩效的客观要求。
1.3环境保护业绩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业绩指标。就前者而言,比如,城市维护费在GDP中所占比重,工业废水排放情况,相关指标操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比性、易测性。以固体废弃物为基点,其综合利用率可以客观地折射出在不同地区政府环境治理情况。想要知道工业废水排放的情况,必须客观地分析对应的环境污染标准,进行科学化的测量。就后者而言,比如,园林绿化的人均面积、道路的人均面积,主要指城市公用事业。在此基础上,很多指标都可以用来衡量基础性设施建设,需要客观地分析对应指标数值的易测性,对应指标具有的通用性。
2、管理成本指标体系。
2.1内部成本指标。就管理成本来说,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所花费的费用,即内部管理成本、外部管理成本。内部成本指标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在地方财政支出方面,国家机关在岗职工工资、行政管理费用各自所占比重。就行政管理费用而言,是能够有效维护政府机关的运行,是其无形与有形成本的总和,是地方政府管理公共事业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而外部成本指标也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特殊的公共项目投资,是政府向社会、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性产品、服务的所有支出,比如,例行的公共财政支出,确定性、常规性是其鲜明特点。
(三)内部管理指标体系在评价企业绩效的时候,平衡计分卡特别重视内在的运营情况,相关的学习、成长指标,实现内、外部评价,长、短期评价的有机融合。同时,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绩效水平的高低和内部管理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比如,政府自我改革、各种潜在的因素。
1、行政效率指标。在政府管理过程中,行政人员所占比重减小,对应的行政效率却会提高,可见二者属于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想要了解政府当下的行政效率,可以分析在总人口比重中行政人员所占比重。从某种角度来说,政府管理全过程就是收集、处理、利用各数据信息的过程,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提高信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2、勤政廉政状况指标、人力资源状况指标。该指标也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社会大众的满意度,机关已有的工作作风,可以客观地折射出政府内部管理的具体情况,比如,工作人员的廉洁情况。在测度这一指标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准确统计政府腐败案件涉案人数,调查机关的工作作风,并通过不同渠道准确测量社会大众的满意度。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的措施予以优化完善。此外,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管理绩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力资源实际情况,领导班子团队建设的具体情况。在绩效指标评价过程中,必须站在人力资源角度,全面而客观地衡量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具体情况。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还处于初级阶段,评价指标是其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内容,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难度较大,建设周期较长,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深层次分析对应的主客观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各政府职能,选取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必要的绩效评价。还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树立全新的绩效考核价值理念,优化管理及考核技术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以此,健全新时期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更好地发挥政府各职能,促使地方公共事业持续向前发展,不断促进地方经济向前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06:332.
[2]段丽萍,张世强,杨晓红,王瑜,姜正权.地方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02:12-14.
[3]张日铭.探究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赤子(上中旬),2015,17:41-42.[4]肖晖.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现代交际,2014,08:44.
[5]胡凯.公共事业绩效的预测与评估[J].统计与决策,2016,08:80-82
作者:包颖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思考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之一,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就业路径狭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分析了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然后就如何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
高校就业率、大学生就业状况,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平民化,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遭遇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审视和找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学制灵活等特点。在办学上,国家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独立学院发展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加大了对教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这也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性较强,所以,学生就业路径非常狭窄,加上政府机关和公共事业管理单位招聘人员有限,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难问题也日渐加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
1.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环境严峻
高等教育去精英化,使更多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增强了我国的人力资本,但是高等教育冒进式发展,也使我国很快进入了人才供应高峰期,我国人才供求失衡形势也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难等问题纷纷涌现。1999年,我国只有两所高校(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如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呈火热之势。但是,我国事业单位用人规模不断压缩,许多单位都没有用人需求或者是需求有限。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势必会加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人才培养方式不合理
许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是综合社会、管理等学科资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许多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院校都采取了大而广的发展方略,将经济、政治、管理、社会学科相关课程都囊括了进去,学科知识相容性不强,宽泛的课程结构与专业窄口径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再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不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即便是掌握了相关知识,但是在就业上也没有太多优势。
3.就业心理有问题
许多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根本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培训也受到影响。在就业教育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根本认识不到自身在就业方面的不足,并且对就业心理期望较高。如许多学生认为学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要到事业单位去工作,但现实是我国的事业单位能招录的人员数量有限,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情况下,在实习、就业时仍旧是挑三拣四,只关注单位经济效益、工资水平,要么是贪大求全,对工作条件有诸多要求,致使自己错过了许多就业良机。
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一)科学招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供求失衡的情况下,结合我国政府与事业单位改革状况,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提高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校专业增设审批程序,并对已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取消不达标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资格,科学调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规模。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研究,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环节课程在课程中的比例,强化学生实践锻炼和就业能力培养,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端正学生就业心态
拓宽专业培养方向,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现状,高校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都纳入专业培养方向,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教学方面,高校还要根据社会就业环境,将大学生就业教育提上日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学生实践、实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并通过职业发展教育、挫折教育、理想教育等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端正大学生就业心态。
参考文献:
[1]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110-111.
[2]赵云,农乐颁.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4):255-257.
[3]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117.
作者:吕莎 单位:石家庄职工大学
第三篇:新媒体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提高,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还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建设者。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人才培养的最大的摇篮就是高等院校,其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媒体也是在这一现象中衍生出的新事物,而且新媒体与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不断结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展望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内容。现代社会中,公共事业的涵盖范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追求的提升在不断地扩大,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传统概念涵盖在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内自是不言而喻,此外还涉及了通讯、交通、燃气供应、污水处理、废物处理、电力、供水等一些新时代下衍生出来的新领域。由此可见,公共事业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更显而易见公共事业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人类是无法像物质一样实现原子化的,在现实生活中更不可能真实存在,只有群体生活,也就是我们本文提到的公共生活中,才能把人类具有的这一特有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针对群体化的人,马克思也曾经提出这样的相对应的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政权保障的实现依赖国家科学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进步,而公共事业管理的成功与否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能否成功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点。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共事业的科学管理,各项公共组织合理开展工作也要以公共事业的科学管理为重要依据。
一、公共事业管理与新媒体的联系
沟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沟通联络,也被人们称之为信息交流,严格来讲就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含义与传统意义上我们常说的沟通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而是由于公共事业其固有的属性而决定的,例如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交流产生信息传递,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从而对交流双方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广义的公共事业管理沟通的概念更加广泛,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个人或者每个群体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并处理着大量的信息。通过信息交流,获取有效信息,了解他人所处的境况,并与自己的情况作对比,从而达到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目的。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展和有效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优势,更要抓住这一特色,从根本上加强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从其信息交流的本质和特征着手,着重分析公共事业管理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并付诸实践。
当然,新媒体有其固有的特殊属性和优势,在这一层面上,就需要辩证地看待事物本身,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表述,即对内和对外。新媒体在当今社会上的重要不言而喻,它带给我们的便利更是溢于言表,今天的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主要是对外沟通,达到信息传的效果;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公共事业属性分为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对内,公共事业管理在新媒体平台下,无论是决策还是发展,甚至是内部人际关系都显现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有性质。基于这一特有属性,对职能的带动作用法人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公共事业管理沟通。同一时期,各个高等院校在了解了公共事业管理在社会上的显著作用之后,为了培养出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寻求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切合点和共同之处。互联网时代、云时代等等一些与新媒体息息相关的代名词展现出了新媒体与以往旧有媒体的不同之处,而新媒体与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有机结合是高校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不得不尽快找到出路的必然问题。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高校已经到达220多所,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绝大多数院校并没有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供崭新的或者专门的平台,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充教学内容。根据调查发现,许多相关人士一直认同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办学虽多但是“杂”,各个院校没有办学特色,教学没有侧重点。相关部门的领导一直强调,各个高校要不断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教学。虽然政策不力度不断加强,但是相关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持这种估计的立足点有二:一是专业特色不明显,社会上不知本专业学生能干什么;二是我国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涌现,而人才的需求量有限,这就导致了太多的人才失业,进而造成人们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不甚看好。
三、新媒体平台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
1.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定位
无论在高校从事哪个专业学科的学习,专业定位都与学生各方面息息相关,比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都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今后在社会上的定位。就各高校而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类的学科,这就对学生的管理能力要求甚高,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和政策性都是其十分鲜明的特点。政府机关、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各类公共服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对这类人才的渴求度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而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能力的如何又是关系到学生自身的能力的关键。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重视个性化教育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们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要求我们培养更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级人才。没有独到的优势之处就无法在这个十分现实的社会立足。个性化,已经不单单是我们对人才的期望,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一种根据现代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3.学校更加培养社会意识,强调实践精神
社会意识的有无是决定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否成功融入实践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在意识的指引下,自然而然地学习热情随之提高。这一过程,不仅能保证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增强实践精神,这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意识和实践精神在今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4.教师更专业,教育水平追求更高,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众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蜂拥而至,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一问题的出现与院校教师的水平不专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没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抓不住计算机教学的特色,无法形成更完善的教学体系等原因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各高校拥有更高水平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专业知识更加系统,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是未来高校用人的必备要求。新经济时代下的今天,新媒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前景,并取得飞速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教育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媒体也必须站在时展的道路上纵向地看待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未来趋势。
新媒体的引入,更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变化的高峰看问题,高瞻远瞩地看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前景。最重要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或方式,都不能丢弃公共事业服务人民大众的宗旨,并要加强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公共事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理念和具体实践方面着手,并把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在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理念,二者相互促进,以求更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依托于新媒体的指导,将会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来的长足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及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程样国.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陶学荣.公共政策概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3]廖晓明.行政管理通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作者:吴丽 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