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专业的现代化公共管理服务人才将逐步成为未来构建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提出了通才意识、大众理念和非知识性教育的人才培养普适定位,以期有助于实现该专业“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的朴素愿望。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1998年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后增设的一个新专业,虽然起步晚,但生命力极强。短短十几年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今日的燎原之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500所本科院校设立该专业,各个院校也纷纷在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备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这是最为普遍和广泛,也是高度一致的说法。笔者认为,“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可能更为贴切,这种说法有两个重要内涵:一是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通俗一点说就是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二是所培养的人才主要工作和功能应该是服务,为公共事业和利益服务。基于“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的内涵,我们认为,办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固然重要,但也要有统一的思想或者说是普适的定位,在一个普适定位基础上建体系、铸特色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具备通才意识。
笔者早年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期间,时常会听到同学抱怨说“我们这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的东西不够专,什么科目都只是学了一点皮毛,结果就是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其实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我们的老师了解到同学的这种反应后也一直试图努力在教学中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以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学本科专业教学是一种“专才”式教育,注重人才技能的“专才化”培养。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这种“专才式”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现出来,越来越难以适应高层次的社会需求。笔者认为,大学本科的专业教育尤其是公共管理这一类的专业教育就应该是以“通才式”教育为主,而职业中专、大专等院校以及部分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则以“专才式”教育为主要目标。我们的社会需要具备一技之长的专才,更需要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通才。公共管理是一门横跨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综合型学科,它所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即“通才”。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不能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都是“通才”,但是至少我们应该让学生具备这种通才意识,使其具有日后成为“通才”的可能。作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也出来工作了这么多年,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这个专业是很有底蕴的,它的多科性为我们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和空间。我们存在的“不专”的印象往往就是由这个多科性而来。但事实上,经历过大学就应该清楚,我们学习应该有所侧重,只凭老师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的讲解,任何专业你都无法做到“专”,要想“专”,更多的还得靠课余时间,还得靠自己去多泡图书馆。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既然给我们提供了多科性,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或者职业发展方向,培养自己在具备通才意识的基础之上有选择性地钻研于其中的某一细分学科领域。所以,综合来看,同学们在学习公共管理专业过程中的这种“专业性不强”的认识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识误区,而老师们千方百计设法在教学中增强专业性的做法也是不必要的。这个专业的多科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既通又专,具备通才意识的专业人士将更符合现代化公共管理服务的要求。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具备大众理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年虽然招生火爆,但就业情况并不如预期的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同学拿到offer但总是认为还不够好,认为自己应该可以找到更好的,因此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把自己摆得太高了,总认为自己是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那就应该从事公共管理类的工作,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共事业机构等。究其根源,还是精英教育意识在作怪。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实际上一直在实行精英教育,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精英教育备受推崇。所谓精英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教育。在现阶段,能够进入本科大学学习的仍旧是少数,仍可以称之为精英。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个专业的名称就很容易误导学生,让很多不懂得公共事业管理真正内涵的高中生在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就抱着“学了这个专业以后出来就可以从事公共社会事务管理”(通俗点说就是当官)的想法,招生宣传的过程中,各大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前景方面也大肆渲染,更加剧了学生的这种误解。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期间往往精英意识太甚,一旦步入社会感觉到落差之后就容易迷失,甚至是跌的很惨。这样讲并非否定精英意识。精英意识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必要的,但要适可而止。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向同学们灌输大众理念,将精英意识与大众理念融合: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这个专业的泛服务性(即公共服务性),让我们的同学对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有一个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客观认知自我,放低身段,以服务公共事务而非管理公共事务为目标。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应该注重非知识性教育。
非知识教育是与知识性教育相对。知识性教育是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非知识性教育也就可以定义为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外的教育,笔者认为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或者说如何去做?对于大学教育到底是知识性教育更重要还是非知识性教育更重要很难有一个定论,笔者认为要因专业而异。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工作环境和内容变化不大或者倾向于理论研究的专业显然是知识性教育更重要;但对于那些专业性不强、工作环境和内容经常发生变化的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则是非知识性教育更为重要。公共事业管理就是这样一门综合型的实践性、应用性学科。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晶。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门知识体系尚不完善的新兴学科,其知识更新速度显然快不过今天明显加快的社会进步步伐。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公共事业管理服务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出现新的问题。这些新的变化新的问题很可能是我们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后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创造和总结、提炼知识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因此,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应该只是为了专业学习而学习专业,而是要更多地把专业学习看作一个过程,一个通过专业学习培养自己触类旁通的快速接受新知识和发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过程。这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非知识性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纵观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应该说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传统行政职能将逐渐弱化,而更多地履行公共事务管理服务职能。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在政府传统行政管理职能弱化的同时,必然要出现更多地社会公共组织来填补政府职能领域的空白或者辅助政府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将成为构建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因此,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十分重要,但不论如何定位,通才意识、大众理念和非知识性教育都将是做好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普适定位。这种普适定位更有助于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人才”的朴素愿望。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
[2]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5).
[3]蔡永宁.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作者:吕印文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