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医院人事档案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是指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院内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的原始记录。它以文字材料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学历背景、德行表现、工作经历、工作技能和工作业绩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开始成为现代医院管理中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人事档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门档案,是广大医务人员和院内其他工作人员在院期间医疗、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学习、生活的真实历史记录,更是全面选拔、任用、考核相关人才的原始资料和历史数据。此外,医院的人事档案还具有一些衍生职能,如以档案为依托评定职称、办理社会保险和退休手续以及进行医学深造等。在实践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不能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相匹配,人事档案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提高和改进现有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迫在眉睫。
2现阶段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条件。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和机密性较强的工作,需要配备相关的专业设备和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然而,由于档案管理本身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其在性质上又属于行政事务类工作,多以临床专业出身的医院领导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这导致本就存在资金紧张的医院对人事档案管理投入的不足。即使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情况下,人事档案管理也难以作为医院的主要工作。可以说,现阶段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还缺乏一定的基础条件。第二,缺乏人事档案管理的环境条件。在我国的医院系统中,政府兴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的公立医院仍占绝大多数。而公立医院虽然拥有一定的盈利职能,但其仍以公益性作为自己的首要属性。因此,医院常被定义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既然是事业单位,就难免存在办事效率低的缺点。再加上医院基本处于卫生垄断地位,缺少必要的社会竞争,医院的服务意识相对较差。人事档案管理作为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环节,其管理自然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而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运营模式与之相匹配。目前,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还缺乏必要的环境条件。第三,缺乏人事档案管理的主体条件。现阶段,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员配备还不足,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岗位性质的原因,人事档案管理通常对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要求是中共党员,必须拥有干部身份、工作认真仔细又必须爱岗敬业等。因此,很有可能出现符合条件的人不愿承担这样工作、愿意承担的又不符合条件的情况。目前,医院各项工作普遍存在工作繁杂、量大、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人事档案管理通常都是由其他人事管理人员兼任。导致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匮乏,责任不能落实到位,甚至存在管理程序混乱、文件资料遗失、档案内容失真等情况。第四,缺乏人事档案管理的手段条件。目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手段还较为落后,档案管理的制度还不健全,档案管理的内容仍以文字资料为主,归档的方式仍以传统人工操作为主,这种越显落后的档案管理体系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人力资源情况动态性不断增强的现实需求。即使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转变的情况下,也存在因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和技术不过关等原因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的情况发生。
3新时期做好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提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人事档案管理虽然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其作用并不应被边缘化。事实上,人事档案管理对医院正常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决策者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使其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毕竟,人事档案关系到医务人员和院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务晋升和未来发展,档案管理应保证必要的严格性和严肃性。另外,还要增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人事档案主动挖掘医疗人力资源,将人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医院管理部门,为医疗、教学、研究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建立健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安身立命之本,法律法规之于国家管理如此,规章制度之于医院管理亦是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运行关系到医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医院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而规范化运行的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与本院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人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人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通常包括了档案管理人员的范围、职责以及档案的内容、鉴别、归档、查阅、转递、保管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人基于安徽省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率逐年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消费率连年下降的事实,本文提出要提高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中最核心的环节,改革初次分配的关键则在于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就要求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一方面,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收入差距也呈现日趋拉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安徽省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省份,因而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并未得到合理的定位,劳动者的报酬普遍偏低。要改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要继续推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高地区经济总实力;二要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提高劳动者技能;三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根据地区GDP、物价指数等提高工资水平,打造通过效率工资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四要逐步提高安徽省的最低工资标准水平,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其次要完善再分配收入政策。一方面要优化税收政策。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上起到杠杆性作用,因而要完善收入统计和税收征收制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群体的纳税监管,减少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改善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政府在科教文卫、社会福利等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支出,一要提高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要优化居民的消费环境;三要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消除不确定因素对居民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缓解甚至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尤为重要。应重点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构建一种长效机制,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着地区、城乡的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性的市场分割,使得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大;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态势使城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悬殊明显,进一步制约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因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的首选。城镇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关节,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为安徽省广大的农村待转移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既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风险,还可有效避免大中城市吸纳能力有限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出现的各种“城市病”以及社会问题。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从而根本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和区域居民消费水平。
作者:莫冬华单位: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