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理念下生态图书馆环境发展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生态图书馆研究的现状;生态图书馆的内涵;生态图书馆发展的理论根据;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原则;生态图书馆的发展战略;生态图书馆发展的系统构想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生态图书馆的内涵、人类生态学理论、济学理论、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危机理论、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相同与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与控制相结合原则、生态优先——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口号、生态平衡——生态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富民——生态图书馆发展的现实意义、生态点渗透——生态图书馆发展的过程等,具体材料请见:
[摘要]生态图书馆已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的发展应在遵循整体与局部、相同与差异、发展与控制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优先、生态平衡、生态富民、生态点渗透、生态模式的发展战略,目的在于构建实现生态图书馆发展的一中心、二项目、三模式、四组合、五要素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生态理念生态图书馆生态环境生态模式
1生态图书馆研究的现状
纵观生态图书馆的研究发现,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它毕竟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许多方面还存在欠缺,表现为:对生态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和框架研究很薄弱,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案例研究、评价定量研究、科学实证研究也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对生态图书馆的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研究思路不够开阔,研究的范围不够广,缺乏对图书馆人的生态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能够获得多数认可的生态图书馆内涵,大量文章集中在讨论生态图书馆的产生、概念的界定、特点、原则、意义等方面,观点雷同,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并没有将这些问题推向深入。
2生态图书馆的内涵
2.1生态理念的内涵
作为一种生态价值观的生态理念,其内涵即有机性、内在联系性、整体性、和谐性与互动性。生态理念强调的是生命的、有机性的、内在联系的观点,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而且更深刻的是对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和对人文精神的觉悟。可见,生态理念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生态价值观。
2.2生态图书馆的内涵
生态图书馆学是一门崭新的介于生态学与图书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基于生态理念、研究图书馆生态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强调如何运用生态学原理对现有图书馆学理论进行改造而建立生态图书馆。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图书馆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下的图书馆观,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把图书馆发展看作是系统、协调、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它视图书馆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探讨和揭示该系统的基本规律,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研究图书馆与内外部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反映系统内外部的相互关系;②以馆员和读者为发展主线,研究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③将生态服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将生态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中心环节,依据生态学的原则,对外部环境做出平衡性的适应,对内部资源进行统一的协调和重组,使系统的结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3生态图书馆发展的理论根据
3.1人类生态学理论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研究人与社会机构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研究人类种群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各种社会和非社会原因。在图书馆中同样可以进行这方面研究,比如图书馆院落环境、图书馆与城市环境,图书馆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馆员和读者群体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各种社会和非社会原因等。
3.2济学理论
生态的含义为“自然的、经济的、环保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稿)》认为高校图书馆任务之一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源优化配置正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见,研究图书馆经济学是生态学的必然要求。现有的图书馆经济学、文献经济学等理论的发展为生态图书馆提供了经济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3.3持续发展理论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个正在发展的有机体”,而生态学正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所以,生态图书馆是图书馆学发展必然的选择,也是生态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其学科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未来可能是综合科学。任何一种事物,只要它还在发展,就必须研究与其环境的关系,而研究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正是生态学所擅长的领域。生态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因此,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生态图书馆的发展问题,有助于将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3.4生态危机理论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图书馆是一个生态系统,由图书馆系统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它除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功能性、相对稳定性等共性外,还具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特点。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系统与其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的交换,达到生态平衡。然而,现实的图书馆却存在着忽视生态的倾向,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从生态结构上看,图书馆的层次结构、服务结构、类型结构、馆员结构等方面存在种种矛盾;从内部看,过度服务、片面教育等失误,使图书馆生态环境恶化,它正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危机一起,将图书馆置于危险的境地,使图书馆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可见,图书馆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有着相似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理论能为研究图书馆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4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原则
4.1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纵观图书馆发展历程可知,造成图书馆整体服务功能发挥不佳的原因既有整体因素又有局部因素,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正是生态理念的要求,它在强调整体对局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看到整体受局部的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局部对整体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图书馆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整体,把组成生态图书馆系统的个体看成是系统上的一个结点,它们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图书馆依赖于其存在而存在,进而形成一定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保持图书馆各部门的整体平衡,又要通过制定制度、采取措施等手段,协调内部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保证生态图书馆的顺利发展。
4.2相同与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中,相同与个体差异明显,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样,组成图书馆系统的各元素之间既有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要协调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在尊重相同的前提下,合理区分各项工作的性质和要求。管理者要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尊重每一位馆员的个性差异,使他们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馆员要在对多数读者提供相同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每个读者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相同与差异的结合,必将成为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4.3发展与控制相结合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系统超过承载力限度时,将从一种稳定状态走向另一种稳定状态。图书馆生态系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既要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遵循图书馆发展规律,不搞图书馆“”,又要通过机制调节来提高系统的承载力,使系统运行良好并发展到更高一级的状态。对生态图书馆系统的控制,要依据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需求和图书馆的自身发展,有控制地打破现有的平衡态,有目的地创建和发展新的平衡态。
5生态图书馆的发展战略
生态图书馆的发展就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通过特定技术对图书馆进行延展、移植、重塑,形成以服务发展为动力的图书馆。目前图书馆面临的状况复杂,加上不规范的盲目发展,使生态图书馆的平衡难以维系。因此,良好的发展战略是生态图书馆发展的保证。
5.1生态优先——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口号
图书馆的走向需要重新审视生态优先的问题。近年来,图书馆在追求服务效益的同时也在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图书馆的服务价值观发生迷乱,传统图书馆开始向经济方向迈进,致使图书馆服务变成服务加经济的简单混合,提倡图书馆促经济,而忽视经济带动图书馆,最终造成图书馆与经济的实质脱节,图书馆趋向异化。所以,发展生态图书馆是生态优先的根本要义。
5.2生态平衡——生态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
生态理念下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生态图书馆类似于自然生态,但它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而呈现出比自然生态更复杂的形态。自然生态失衡之后,呈现出结构性破坏、整体性衰败、共生关系解体的发展态势。而生态图书馆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复杂三角形交流关系,一旦失衡,就会造成人与图书馆关系的高度紧张,进而形成脱胎换骨式的质变——图书馆危机,这种危机不是泛义上的变化,而是图书馆模式的失范。这种失范意味着图书馆精神体系的崩溃。生态学发展的策略之一是以动态平衡取代静态平衡。生态图书馆系统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只有通过“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才能推进系统的整体优化。因此,依照生态学发展观点,生态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在于关注系统的结构平衡和过程变化,刺激产生新的图书馆基因,建构生态图书馆一体化的动态平衡。
5.3生态富民——生态图书馆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生存方式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按照生态学理念,生态图书馆的发展要以知识增长和环境保护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最多的信息为目标,以高端的信息技术运用为手段,以多种信息产品为服务方式,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其实质就是解决读者的民生问题。所以,生态图书馆的发展,只有立足特色,开发生态服务模式,才能从整体上解决读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提高的问题,体现生态富民的思想。
5.4生态点渗透——生态图书馆发展的过程
生态点是指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畅通的信息渠道、较高的信息产品价值等。图书馆以这些生态点为基础,实施发展计划,取得成功经验后,再进一步渗透范围,在周边地区形成图书馆集群,建立生态发展系统。这就是生态点渗透思想,也是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的内涵之一是以点带面,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特色资源、生态环境、馆藏丰富、读者参与、服务特色、技术手段等。只要按照生态图书馆规律统筹谋划,做好试验,以点带面,最后必能实现图书馆发展的飞跃。它的内涵之二是点面结合,以图书馆的生态点为点,以周边相关图书馆为面,结成合作发展机制,共同促进图书馆的发展。5.5生态模式——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形态
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图书馆与环境之间动态的富有创造力的关系。因此,需要建立如下几种生态模式:
5.5.1生态建筑这是以物质的形态展示生态图书馆的形式。生态图书馆建筑能满足读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起到抚慰人心、陶冶情趣、使读者从生理和精神上得到享受的作用。其特征是:①精心营造内外绿色环境。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一体化,把建筑视为一种抽象的自然,唤起人与自然的共存渴望,使读者充分享受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具有大自然韵味的乐趣;②关注自然采光与遮阳。自然光线昼夜复始循环控制、影响着人体生物钟,使人类的生命节奏保持平衡。日光制造维生素和众多至今未知的营养物质,使读者精力充沛。所以,图书馆建筑要重视利用自然光;③综合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生态图书馆要重视生态对建筑的影响,尽可能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5.5.2生态馆藏这是以实体和虚体的形态展示生态图书馆的形式。建设生态信息资源,就是要针对馆藏结构层次不合理的状况,加强馆藏资源的生态化建设,在购进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对自有资源的开发,使其专业化、特色化。还应树立跨地区、跨系统、跨国别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理念,拓宽文献资源交流与传播渠道。考虑如何形成针对每一个读者的专门化、个性化的生态知识体系,这种生态体系既不会使需要某一种信息的读者遗漏信息,形成信息不足,也不会给不需要某一种信息的读者提供过多信息,造成信息污染。这就是图书馆生态馆藏的核心所在。
5.5.3生态文化这是以动态的方式展示生态图书馆的形式。生态图书馆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由图书馆的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层次组成。物质层次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是图书馆文化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精神层次是意识形态在图书馆实践中的反映,是图书馆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是生态图书馆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化之魂。制度层次影响着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的实现,不同的制度层次总是在不断互动,这正是生态图书馆文化形态具有复杂意蕴的原因所在。
5.5.4生态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以“生态人”的形态展示生态图书馆的形式。生态图书馆的主体是人,只有主体的生态和谐,才有生态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本身的特征决定它是培养生态人才的主导基地,因此,生态图书馆发展需要致力于人的生态性发展,促进人的生态和谐,尽可能多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生态人”有如下特征:①敬畏生命的思想信念,追求生态的整体利益。“生态人”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象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不仅追求社会整体利益,还追求生态整体利益;②追求物质获得与精神享受的统一。“生态人”不仅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维持生命的基本状态,而且能追求道德生命的终极价值;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理念。这种人才的核心体现着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
5.5.5生态图书馆中心区这是集中特定区域的图书馆建成的以保护馆藏为基础、以服务为目的的一种综合图书馆区域。这里既有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主题性图书馆,也有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等综合性图书馆,还有图书馆“试验区”之类的读者咨询、读者教育、读者参与等科教性的服务区。中心区在结构上包括图书馆的服务、技术、咨询、文化、读者参入、读者休闲场景等部分。在服务的方式上采取集体服务和个别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吸引读者。因此,生态图书馆的中心区是集图书馆建筑、信息服务、信息聚集、读者查询、文化展示、读者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图书馆区域。
另外,生态模式还有以下几种:以信息产品的收集、加工、调研等要素构成的信息服务模式;以科研人员和读者的科研成果展览等要素构成的科技博览模式;以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馆员与读者沟通、馆员与读者互动、馆员与读者狂欢等要素构成的体验模式;以自然环境与图书馆环境养护、图书馆风景长廊、名人字画的显现等要素构成的旅游模式等。所有这些模式,虽然分别是以服务、观赏、参与和游乐为主题,但它们基于生态理念共同组成了生态图书馆的生态模式。
6生态图书馆发展的系统构想
为构建生态图书馆持续有效发展的新格局,就要在图书馆生态点上,多角度、立体式地创建“发展与馆藏并举、自然资源与信息资源并存、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相容、现代信息与传统结合、服务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生态图书馆发展系统。以该系统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带动其它地区生态图书馆系统的建立。在系统之上,形成图书馆管理、领导平台、读者服务和读者参与的立体格局。这一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系统结构图中,处于中心点的生态图书馆中心区是图书馆系统的中枢和支柱所在,囊括图书馆的生态服务、生态信息、生态展示、生态体验、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等多种服务单元。这是生态图书馆系统的“一中心”。纵向中轴上的生态理念馆员和生态理念读者,是生态图书馆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围绕发展生态图书馆的基本目标设定的,两者与生态图书馆在表面上各有归宿,实质上服务的理念、目标、意义完全一致。这是生态图书馆系统的纵向二项目。处于横向中轴上的图书馆生态建筑、生态馆藏资源和生态文化,分别是生态图书馆发展的三种模式,缺一不可,否则容易造成馆藏与发展之间的断裂,失去图书馆发展的固有意义。这是生态图书馆系统的横向三模式。在对角线顶点上,领导参与支持平台、图书馆内外生态环境、服务效益、社会效益分别承担图书馆的组织管理、平台服务、引导服务和参与支持等各层次工作责任,其目标指向生态图书馆,但又与其它配套子系统密切关联,彼此之间只有良好地协调配合,围绕中心结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图书馆发展的大计。其中,将统筹管理权归属图书馆,而将领导机制转化为平台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大势所趋,以生态引导服务,增强生态图书馆活力,更是生态图书馆实现“品牌服务效应”的必需选择。这是生态图书馆系统的四组合。系统结构的外围,是由自然生态、读者生活、市场机制、社会环境、保护研究五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环境。这五要素在图书馆的生态化发展中缺一不可。生态图书馆系统与外在环境融合,组成完整的生态图书馆大系统。这个大系统能把图书馆真正推上生态化、系统化、协调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实现生态理念下的生态图书馆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波.图书馆生态学研究现状分析.太原科技,2008(9):15-16
[2]徐洪升.近年来我国生态图书馆研究综述.图书馆工作,2008(1):15—18.
[3]郭雷.论高校如何创建生态图书馆.农业网络信息,2008(12):66—67.
[4]黄建年.图书馆生态学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22—24.
[5]王素玲,苏世宽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教育生态学审视.高等农业教育,2008(9):20—23.
[6]夏有根,黄晓英,陈高潮.生态化: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路向.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85—88.
[7]王贵生.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生态化战略甘肃社会科学,2009(1):238—242.
[8]朱永海.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演进透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学术论坛.2009(2):16—21.
[9]喻萍.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和生态化.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2):60—62.
[10]桑琰云,李敏.图书馆生态文化层次透视.图书馆学刊,2008(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