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略谈图书馆学教育发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略谈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略谈图书馆学教育发展

影响专业生存的积极因素

图书馆的实用性很强

在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这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图书馆。其宗旨在为发展、促进及改善图书馆服务与图书馆专业提供领导方向,保证全民的信息需求。其目标在于宣传图书馆与图书馆专业的价值与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特别是高校的科研是离不开图书馆的帮助的。现在有些人滥用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走功利性的道路,科研中利用图书馆弄虚作假,但不可否认图书馆只是人们进行交流获取知识的手段,他在现实生活,教学,研究的应用性事不可否认的,这便是图书馆学专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在图书馆工作者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使其信息的处理更加方便,但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如分类、主题、编目、馆际分工协作、资源共建共享、文献检索等等。现在的数字图书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工作的操作流程,例如“开放存取”(openaccess)技术,从其操作系统里的框架分类目录、文件分类目录、文件以及数据库结构、搜索引擎和网络资源整合等技术身上同样可以看到我们图书馆学的专业技术,正是它们使得图书馆学专业生命之树常青。

图书馆专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学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中出现了许多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需要更多的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与图书馆专业的人才相互配合,使其为教学与科研服务。图书馆学也与其他的相关学科共同的发展壮大,如与情报学、档案学等重组。在1984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成立,之后很多高校在图书馆学专业中分设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这样图书馆、情报、档案、出版等工作,共同担负者知识信息的保存、传播和利用的使命,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这些学科的相同点将它们组合起来发展,不仅有利于图书馆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其他相关学科的顺利发展。

新形势下图书馆学专业发展的对策

继承与发展图书馆的原有特色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传统的图书馆学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图书的校勘、注释、目录、编纂等知识体系。1807年开始,德国图书馆学家施雷廷格使用了图书馆学,更加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学的今本知识,讲授的课程包括了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等科目。在过去的几年里,曾经出现了对传统图书馆学的完全否定,认为它是虚无主义,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图书馆专业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信心。虽然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主要侧重于经验性与知识性的培养,知识的深度与理论含量有所欠缺,但是这样传统的图书馆学并不是毫无优势的,非常有利于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要寻求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盲目的,需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发展。上述所知,现在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较之以往更加紧密,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不例外。传统的图书馆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现代网络资源的合理有效的组织与完善,可以肯定地说图书馆学中对信息的组织、加工、处理等一系列的理论体系在科学技术到来的时代越来越显示它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馆学教育体制虽然有所改变,当时不等脱离原有的教学模式,否则单纯的“追求科学技术论”的图书馆学会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频繁受阻,更加会落后于西方的图书馆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技术发展相融合

图书馆学的传统优势固然非常重要,本专业的学生是必须要认清这一点的,但是在图书馆学发展的过程中,又不能故步自封,不求进步。图书馆学的学科内容本身也是在与技术、与社会发生着联系与变化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也要不断变化。就笔者所在院校陕西理工学院而言,图书馆学科本科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知识信息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图书情报部门或政府、事业、企业、教育等单位从事知识信息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图书馆学基础、信息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多媒体技术等,主干学科包括图书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样的学科设置有利于在你发挥传统图书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同时培养技术型人才。现在中国的各大高校的目标基本上是成为一所具有竞争性的综合性大学,所以随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改革,各大高校也利用自身的优势,文理结合,改变传统的理论培养模式,注入计算机技术实践的操作流程,是学生成为专业性与技术性结合的人才。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学的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都普遍注意到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技的影响力。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抛开传统的图书馆教育模式,把图书馆专业全部开设成技术课程,所以处理好传统的图书馆教育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关系对于该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培养该专业的学生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作者:郑凯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