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图书馆学论著内容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成功经验
从1923年第一本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的诞生到现在,已有89年。图书馆学学者推崇不同样式的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的建设,注意吸收百家之长和引进国外理论。同时,政府对于图书馆学著作的建设也足够重视。1986年,在上海召开了“省际图书馆学中专教材会议”,讨论了教材编写的有关具体问题。2003年,教指委确定了七门图书馆学的核心课程,其中包括《图书馆学基础》。在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图书馆学界学者的广泛参与与政府的大力支持[4]。
不足
1)去“工作化”严重。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早期的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包含图书馆工作方面的内容,如:分类、编目,把“图书馆”看作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的内容却与当前的现实环境不相吻合,关联度低。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更多侧重于相关理论的介绍,对于初学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对于图书馆工作有很好的了解。长期以往,会缺乏将图书馆学理论融入到图书馆实际工作中的能力。2)受众人群模糊。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的受众人群划分不清晰。例如:黄宗忠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著者认为该书可作为自学丛书,但实际该书内容庞杂、理论偏深,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比较合适。21世纪,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要细分受众人群,按照不同的受众群体来度身定做与之相应的著作。3)精准度欠缺。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在编写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少对于内容的严格把关,造成篇幅冗长且体系不清晰;言语啰嗦晦涩;内容低水平重复。目前,在出版行业中,著作的低层次重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其中也包括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这种现象是由内外部两种因素形成的,外部因素是由评职称、高校考核等影响。内部因素是由于著作的通用性较差。
建设我国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过程中的反思
将“工作化”与数字图书馆教学相结合
技术应用较快是图书馆学学科的鲜明特征,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教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同时也应对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予以保留,这样才能增强图书馆学学生解决图书馆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例如,将图书馆工作中的采访、编目与数字图书馆中的采访子系统、编目子系统相结合,图书馆学概论类著作应囊括符合其时代特征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受众人群分层
为改变同一著作适用于不同受众人群的现状,我们要按照不同的受众群体来编写合适的著作。目前,图书馆学的学习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1)全日制的本科生、研究生。该群体具有一定水平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可以为其提供较为深度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的著作,以理论图书馆和应用图书馆为主。(2)函授、广播电视半脱产的自学者,侧重于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包括分类、编目、读者工作、管理、藏书等。使自学者不仅能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有所了解,同时还能运用其中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图书馆工作。在编写语言上应浅显易懂,便于自学者理解与记忆。
加强出版管理
加强出版管理和法律惩戒,防止为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出版低层次著作现象的发生。具体做法包括:应由教指委组织指导编写适合各受众人群的著作;根据受众人群及教学内容,精炼编写,深度适中,篇幅适当;把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著作内容应避免空洞冗长,积极合理地构建一个稳定的体系;对于合编著作应对统稿工作严格把关,避免造成一本著作中各章节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
本文作者:崔丽媛徐跃权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