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图书馆对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作为保存和传播人类传统文化的信息中心,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无旁贷。文章认为,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扩充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以及增强图书馆学研究的活力,结合图书馆目前具备的成熟宣传平台、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信息资源建设机制、庞大的读者群体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等优势,从内容和方式上探索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资源;开发利用
0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党的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趋势的加强,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人类也深刻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者,是收集、整理、组织、存储和传播文献信息资源并服务于公众的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肩负着挖掘、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并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加强民族、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推动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发,分析了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优势与实现路径。
1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之一。国际图联(IFLA)1975年确定的图书馆社会职能包括4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可以看出,IFLA对图书馆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中给予了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赋予了公共图书馆12项使命,其中包括:“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提供各种表演艺术的文化表现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支持口头传统文化。”人类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传播与研究,图书馆义不容辞[1]。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是政府交给图书馆的任务。2005年国务院的《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此外,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五条提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2]。
1.2有利于扩充图书馆的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信息收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专业化、特色化的文献信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本身的特性出发,具有抽象文化思维的无形性、活态遗留的传承性、人类实践的社会性、表现形态多元性和文化传播的活态性等特征,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从其本身内含的文化视角,是生动活泼的民间文化元素,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代表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深深地镌刻着民族的文化烙印,承载着国家、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其内容是独特的。图书馆能够将这些记录和资料收归为馆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库,形成各馆的不同历史、地域、民族等特色资源,将极大丰富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多样化[3]。
1.3有利于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将是激活“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一个关键因素,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因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得以延伸和深化。第一,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组织加工,使图书馆的保存功能延伸到了口述和无形文化遗产的领域,保存对象从文献信息资源拓展到文化信息资源,载体形态由实物载体拓展到活态载体。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作为原生态的资源,经过图书馆的深度挖掘和揭示,成了宝贵的智力资源。这同时也强化了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第三,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图书馆通过举办培训、讲座、展览,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来为社会提供教育途径,彰显了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功能。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图书馆通过自身的服务平台,以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递给用户,为社会政治、经济、科研发展服务,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的功能也得以加强。
1.4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学研究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特点,需综合运用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美学、版本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挑战,现代图书馆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际的田野考察,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将图书馆学知识研究领域引入一个更为开放的、广阔的、动态的社会领域,促进这个有机体的不断生长[4]。这样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无疑是开拓了图书馆学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图书馆学的知识内涵、拓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增强了图书馆学的学科活力。
2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作为知识信息服务机构和开放的公共信息空间,随着资源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备了更多优势。
2.1开放的宣传平台
一方面,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提供实体场地。目前,我国很多图书馆往往设有广场、大厅、阅览室、报告厅、展览厅、音乐厅、多媒体室等文化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空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阅读、培训讲座、图片展示、视听体验等活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图书馆的服务平台将扩展到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及电信网络,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其用户数量也将因突破了地域限制而大幅增加。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用户在融合平台上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提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资源和服务。
2.2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是对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的记录,其中蕴含了大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记载,如能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挖掘和整理,有助于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资源库。例如,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现当代地方文献约30000余册件,涉及全国1900多个各级行政区,其中尤以地方志突出,如《东海公年谱》《至正金陵新志》,目前已数字化加工文史资料近万册。为了满足用户远程方便获取地方信息资源,苏州市图书馆建立了“老照片”“苏州市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剪报数据库”“苏州名人”“文化苏州”“民间文艺”等地方特色数据库。可以看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3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机制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相对成熟的经验,建立了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形成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体系。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主要包括了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的选择与采集、馆藏资源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利用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资源利用,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4庞大的读者群体
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文化信息机构,庞大的读者群是公共图书馆能够做好资源利用和宣传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了宣传的目标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才能得以落实。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图书馆借助自身优势,融入公共文化体系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化、均等化,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信息欠发达地区的单位和居民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另外,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也使图书馆的读者数大幅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理念正是需要借助图书馆这个平台传播给广大读者,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的队伍。2.5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播,是活态的表现形式,又与文化空间密切相关,在人类生活、情感、技术等的演变过程中也会随之改变,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其自身难以长期保存。图书馆拥有组织加工和维护各种信息资源的专业人才和较先进的数字化设备与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实体化、数字化、知识体系化开发,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和非物质性,有其他保护单位所不具备的优势。
3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路径
3.1开发利用的内容
(1)图书馆馆藏中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定、申报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资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不同载体文献资料(原始手稿、文字记录以及印刷制品)、影像资源(如论坛、讲座的录音、录影、图片)、多媒体资源;地方文献及相关文献中记录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信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著作及文艺作品等。(2)图书馆在采集和开发中需要关注和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是作为传承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知识、技艺及传承人的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通过口授、动作示范等方式向继承人传授,使之继承衣钵。二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及相关风俗习惯、仪式等。三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成果是实物,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成果是紫砂壶等制品;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场所历史悠久,具有文物价值,如秦淮灯会的民俗活动主要在南京的夫子庙地区举办。四是与这种文化遗产的存在不可分割的载体、知识、技能等[5],如福建省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这项技艺的展示离不开乌龙茶载体的支撑。
3.2开发利用的方式
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在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源库,形成特色馆藏资源和特色服务,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保护和传承,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以下几种方式。3.2.1采集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整理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收集,利用就无从谈起。第一,图书馆应对原有馆藏特别是地方文献进行发掘和整理,找出文献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记录和档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定和申报工作提供依据。第二,图书馆通过订购、现购、捐赠等传统资源采集方式采集已有的固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图书、期刊、光盘、录像带、录音带等。第三,应主动与当地的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档案馆、艺术馆以及专门的研究机构联系,建立协作机制,通过他们获取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传说、家族流传等形式存在,依赖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更多散落于民间。因此,图书馆要注重口述资料的采集,图书馆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区社会发展的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图书馆特色文献,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组织专业团队到民间地方采风,对传承人进行探访和考察,以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条件允许时带回相关实体物品,并将其中的手稿、照片、音像资料进行整理,将口述资料文字化,然后将其按照内容进行分类、编排,建立独立的资料库。第五,借助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对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和筛选,收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新闻动态、影像资料。3.2.2开发与研究。一方面,建立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馆藏文献体系。对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室,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编目,导入图书馆的馆藏目录系统,方便用户的检索。另外,在图书馆网站首页的资源导航栏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馆藏导航,让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网站时能清晰地看到相关内容,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支撑下,数字图书馆为知识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形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动态性、永久性保存,图书馆可以利用摄影技术、三维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成果和知识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进行数字化处理,统筹规划,组织整合,有效保存。此外,利用数字还原、数字动画以及可视化技术等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动作、场景、事件或过程,让更多的人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激发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开展调查与研究是进行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图书馆在这方面有着人才优势。例如,高校图书馆处于学校的文化教育阵地环境中,有大量各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型人才,有的就是研究民间文学、地方戏剧、民族民俗和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为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处于基层、偏远的许多县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地处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其中不乏一些图书馆员就生活于当地,从小受活态文化的熏陶,对一些古老的传说、音乐、戏曲、传统工艺、民俗礼仪等耳濡目染,甚至与一些民间艺人、传承人朝夕相处,存在亲密的联系[6]。而这些图书馆员又具备专业的理论功底,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分析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图书馆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课题和项目,也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输入一批新鲜血液,壮大研究队伍。3.2.3推广与利用。经过整理、加工和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图书馆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利用和传承。图书馆应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需要,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1)图书馆定期举办主题展览活动,例如艺术图片展、美术画展、手工艺品图片展等,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2)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系列讲座或论坛,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有关专家学者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授传统礼仪和技艺,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3)开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推荐、知识竞赛、读书竞赛、趣味活动等;(4)开设相关的培训班、传习所,请艺术、书法、戏曲、美术、绣技等方面的专家对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授课,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5)利用节庆日,开展或参与相应的活动,让读者重温我国悠久的节庆习俗和礼仪;(6)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将图书馆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递到千家万户,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老年人、青少年以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让他们也能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成果。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广泛传播,其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4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方法、保存内容、开发形式、宣传途径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以形成优秀的实践案例。
作者:徐晨辰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