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复合材料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打好创业基础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复合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复合材料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构建培养机制、教学方法内容和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双创型”复合材料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复合材料;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竞争力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2]。“双创”教育本质上的要求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了与之相呼应,高等教育须转变自身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将“双创”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和实践中来。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校复合材料专业在相关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力图促进创新与创业教育共同发展,同时举办各种创新活动,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等。但是由于处在探索期,特别是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双创型”人才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只简单地开设了大班授课的几门就业课程,针对各学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训练较少,为材料工程类的学生提供的可实际操作的机会也较少,不能很好地搭建起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本文以复合材料专业为例从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符合复合材料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3-5]。
一、优化培养目标,明确复合材料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内容多,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然后以对学生在能力、知识、素质协调发展上的要求为出发点,优化培养的目标。以此确立本专业“双创型”的人才目标导向,建立与其相匹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完善培养模式,建立复合材料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
依据对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判断,设立以需求为根据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寻求本专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设置复合材料工程专业相关学科前沿、创业动态、就业创业指导等“双创”教育模块,实现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的交叉、渗透与有效融合[6-7]。
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双创型”人才需要的是改革与创新,是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复合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方位的创新。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改变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力拓展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以赛促学”式教学法,将课堂形式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的课堂,教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8]。
四、强化实践教育,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复合材料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建立稳固的实习教学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在多渠道、多元化、多方协同的办学途径中培育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科竞赛这种活动形式来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学生创设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根据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来举办各种创业竞赛和创业模拟实践,提出相对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化。
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大胆沿用新型考核方式,即以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学生能力和创新因素为主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改革对学生的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发、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六、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行业对复合材料工程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双创”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更多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完善与总结,来进行教学在手段、方法与意识上的更新,为社会培养本专业创新与实践俱佳的人才提供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3号.
[2]刘梦格,冯洁芳,赵露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5):240-241.
[3]王伟.地方高校双创型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J].文理导航,2016,(7):64-65.
[4]潘育松,王静,潘成岭.对我校复合材料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6):161-162.
[5]苏达根.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改革[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6-38.
[6]单希林,李卫清,张帆.构建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5,(3):96-98.
[7]李新梅.《复合材料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137-138.
[8]姜松,朱红力,刘伟民.高等学校开展创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高等教育管理,2009,3(2):90-92.
作者:潘育松 盛绍顶 王静 张超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