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电力可靠性管理深化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唯一法则和依据,需要认真贯彻执行电力系统供电部分是联络电源与用户、向用户输送与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管理是电力可靠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主要用于研究和评价供电系统对用户不间断提供电力和电量能力的度量、国民经济对电能需求的满足程度。目前已开展的主要是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输变电系统可靠性以及用户供电可靠性工作。输变电设施可靠性,目前评价和研究对象为13类电力设施,即输电线路(架空和电缆线路)、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阻波器、耦合电容器、全封闭组合的电器和母线。输变电系统可靠性是基于输变电设施可靠性,通过对不同功能回路的划分,根据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地反映电网不同断面的状态。另外,根据《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按电压等级可分为低压用户供电系统、中压用户供电系统、高压用户供电系统。由以上电力可靠性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知,供电可靠性涉及到用户供电系统、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输变电系统可靠性三项内容,与各相关生产专业知识联系紧密,仅就评价统计一项,工作量就很大,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管理应用软件的使用。因此电力企业对从事可靠性管理的人选和组织体系的建立要重点关注。第一,应根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办法》(电监会令24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可靠性工作管理办法》及《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晋电安〔2011〕537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选配称职的可靠性管理专责人员,即“遴选事业心强、思想端正、工作认真、且有一定生产经验并经过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且保持相对稳定”。由此可见,可靠性专责人选择的条件要求直接反映了单位领导对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就目前电力可靠性专责人队伍状况看,某些人仅作为一名统计员还可以胜任,要成为可靠性管理工作专业人员,则需要从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经验进一步学习提高,从而提升可靠性管理专责人队伍从业素质。第二,电力可靠性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办法》中对各级电力企业的可靠性管理提出要求:指定一名企业领导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可靠性管理工作,确定可靠性管理的业务分工,建立可靠性管理体系,做好协调工作。这一项要求更进一步体现了可靠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全过程系统工程管理,需要建立上下协调、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涉及到与生产全过程有关的各专业和部门。第三,可靠性专责的管理工作要得到主管可靠性工作的领导支持,同时主管领导也要了解和掌握可靠性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可靠性专责的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第四,科学的管理手段,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单位主管意向往往会对电力可靠性评价规程是否严格执行影响很大,所以,可靠性管理工作首先要从主管领导做起,并引起足够重视,才可以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2进一步深化可靠性管理工作
目前开展的电力可靠性管理是电力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适合现代化电力行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方法之一。电力可靠性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利用“回路”的概念,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电力系统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供电可靠性管理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反映电力系统和设备在运行状况、健康水平,分析发现中潜在的问题和安全风险,相应提出改进措施,实现既定的安全性目标,努力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经济性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可靠性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基建、生产、调度、营销、农电、物资、制造、发电等各管理环节。要使可靠性管理工作真正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手段,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首要的,但具体工作就需由可靠性管理专责人来做。因而可靠性专责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可靠性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为切实做好可靠性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可靠性管理应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可靠性管理工作必须满足电力可靠性工作基本要求
由《电力可靠性评价规程》知道,电力可靠性工作基本要求的核心是电力可靠性指标评价所要求的各种基础数据、分析报告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设施的真实状况;各级领导应严肃贯彻执行规程,不得违反或擅自变更相关规定;《规程》规定范围内的系统设施,均应纳入电力可靠性管理体系,录入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第一,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就是要按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认真做好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工作,各种基础数据及运行记录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设施及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情况,不得违反规程规定或擅自修改,造成与实际不符。第二,可靠性管理工作要求的“及时性”,就是要在上级颁发的相关规定时间内,按时上报各类相关设施和系统可靠性基础数据和运行数据。在当今信息时代,时间创造效益,必须予以保证。第三,可靠性管理工作要求的各类数据报告的“完整性”,就是要保证各种可靠性数据在填报过程中不能缺项和漏项,为下一步可靠性管理工作的深化分析应用奠定基础。电力可靠性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执行得好坏,体现了电力企业可靠性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高质量确保可靠性“三性”是电力可靠性工作正常开展和深化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2.2可靠性工作不能单纯停留在统计、简单分析层面上
要深入应用分析,变事后的分析为超前控制,实现目标管理可靠性事件统计,只是进行电力可靠性指标评价分析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的基础性工作,更重要的任务是根据这些统计的可靠性事件,对电力生产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为指导电力生产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工作提供决策性信息依据。目前阶段性的分析,在各电力企业是普遍实施的。这种简单的分析,可及时将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所反映出来的生产信息提供给有关生产部门和领导,同时也可对分解下达后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和动态跟踪,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电力企业目前所进行的较深层次的挖掘。可靠性深层次的分析,在于能根据大量的可靠性事件数据的分析,找出电力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将之量化。首先,在进行这种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大量的统计数据信息必须准确无误,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对电力生产过程的各环节要熟悉;对各专业知识要了解,有一定的现场实践经验。目前,这几方面工作进行得不够,主要原因是上述的要素条件不充分,今后,必须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可靠性更深层次的分析,应根据深层次的可靠性分析结果,以可靠性指标为导向,提出提高电力可靠性指标途径的方案。目前各电力企业所进行的可靠性分析工作,大都停留在可靠性分析的较深层次上,可靠性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内容之一,就包括可靠性分析工作向深层次和更深层次的发展。
2.3强化“可靠性是全过程生产管理系统工程”意识
可靠性管理工作是一项全过程生产管理系统工程,这一点可以从电力可靠性评价规程中规定的评价对象、评价范围和涉及到的专业,以及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可以看出。作为一项生产管理的系统工程,一是要建立组织保障体系;二是要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第一,在各项管理规定中,对各级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提出了建立和健全可靠性管理体系,同时须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全面负责可靠性管理工作。这项规定是建立各电力企业可靠性管理工作体系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必须执行。目前各电力企业可靠性管理现状显示,可靠性管理工作网均以红头文件加以确定,但是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各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差异则很大。其问题的所在就是当建立起一种机制后,是否赋与了相应的责、权、利。第二,电力企业可靠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的有效实施,关系到专业管理工作体系的正常运作,确保了可靠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各电力企业在这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工作,只是实际效果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整体工作重视,制定的管理制度或实施细则条理清晰、责权利明确、可操作性强,且符合本单位实际,可靠性管理工作体系将在电力生产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否则将流于形式。第三,可靠性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的参与。开展可靠性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是全员参与和树立全员意识的必须环节。在进行可靠性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方面,开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有的针对可靠性专责组织集中培训,有的利用可靠性管理简报方式普及宣传,有的开辟可靠性基本知识讲座专栏、举办可靠性知识竞赛等,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要有本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二是要有专业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这两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2.4急需深入开展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管理工作,实现系统可靠性管理的远期目标
输变电系统可靠性是随着可靠性管理不断深化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的可靠性工作内容。为了有效地分析电网的安全性水平,在输变电设施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停运组合模型,综合电网停运事件统计评价,逐步形成输变电系统可靠性。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输变电系统可靠性统计试点工作,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已初步完成输变电系统数据收集、统计和信息系统应用分析工作,下一步将研究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和改进措施,从而实现向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工作提供资源优化配置所需的信息,逐步向全寿命周期管理进行过度的远期目标。
2.5应用可靠性的诊断技术,对电力设施进行研究分析,为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设备管理大致可经历事后检修阶段、预防性检修阶段、生产检修阶段、检修预防阶段和设备综合管理阶段五个发展阶段。设备管理范围的扩大及重心的转移将是其发展趋势。“检修预防”概念的出现标志着设备管理观念的重大突破。以往设备使用单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生产厂商制造出来的设备。生产厂商在研制某一设备时重点关心的是设备产生的效益与成本,至于以后使用过程中的可维修性、运行经济性则考虑较少。而生产厂商与电力用户之间缺乏应有的信息交流。检修预防阶段(MaintenancePrevenionPeriod),人们意识到设备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仅仅依靠用户的维修已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果在设计上存在着根本性缺陷,仅靠用户的局部检修是不可能予以消除的,因此设备管理工作的范围超越了使用阶段管理范围,而扩大到了设计阶段。所以提出“检修预防”概念,“检修预防”就是在设备的设计阶段就考虑到日后的检修问题,要求设备易卸、易装、易更换,且检修费用低,其理想目标就是要实现免检修设计。要真正实现状态检修,则必须要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有一个准确的认定,同时需要有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科学的诊断手段,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状态评估和风险评估体系。目前,随着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设备状态监控装置与专家故障诊断系统日趋成熟,再加上传感器、信号采集、光纤传输、测量新技术的大量运用以及数理统计技术的运用等,实现了电气设备从定期检修向合理的状态检修的过渡。
2.6基于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可靠性管理模式
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简称LCC)管理是从设备、系统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对电力系统来说,设备故障引起的损失在总成本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在设备选型时应全面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因素,将其转换为成本差异。通过LCC管理,可以把可靠性管理的重点前移到规划设计和基建采购阶段。这样可以从设备寿命的整个周期内考虑可靠性对整个设备寿命周期内成本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把可靠性管理工作做到位。通过LCC整个周期的考虑,能有效推动可靠性评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促使设备制造厂商加强对其产品可靠性能的跟踪与反馈,在产品设计研制过程中更进一步提高设备可靠性能。LCC管理是电力可靠性管理的一种深化应用模式。由于LCC管理核心是基于设备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精益化成本管理的要求,所以这种管理方式可将电力可靠性管理重心前移,使可靠性管理不仅在设备安装投运后发挥作用,更要前移到设备的采购和设计研制阶段。现阶段首要任务是利用设备的LCC管理方法来深化电力系统可靠性管理的发展需求,在源头上控制和避免设备发生故障。
3结束语
通过电力可靠性管理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可靠性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近年来,由于对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今年开展的“可靠性评估系统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及调度系统的横向对接”为电力可靠性管理的深化应用开启了先河。
作者:李丽单位:国网山西检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