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钢铁工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管理

摘要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着,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给我国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愈来愈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主要论述钢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和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钢铁绿色化的必要性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点击阅读全文

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策略探究

摘要:面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首选路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政府层面推进低碳发展。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低碳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针对钢铁工业提出了一系列低碳发展策略。

关键词:钢铁;工业;低碳;策略

0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面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首选路径。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共同决定启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和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均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减少碳排放的关注和共同承担责任。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全面行动安排。

1我国低碳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能源消耗持续攀升,能源效率仍然较低,工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面临空前的减排压力。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减碳政策。2006年,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等一系列要求。2007年,我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同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4项建议。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考核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2014年,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许诺,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表示将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如期实现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此外,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还相继了《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国促进能源消费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策略探究

摘要:面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首选路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政府层面推进低碳发展。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低碳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针对钢铁工业提出了一系列低碳发展策略。

关键词:钢铁;工业;低碳;策略

0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面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首选路径。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共同决定启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和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均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减少碳排放的关注和共同承担责任。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全面行动安排。

1我国低碳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能源消耗持续攀升,能源效率仍然较低,工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面临空前的减排压力。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减碳政策。2006年,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等一系列要求。2007年,我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同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4项建议。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考核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2014年,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许诺,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表示将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如期实现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此外,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还相继了《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国促进能源消费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探析

摘要:钢铁工业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型行业,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钢铁工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逐渐由国内转向国际。为了实现稳定发展目标,全面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钢铁工业需要强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革新生产技术和检测技术,同时升级与优化生产设备和诊断设备,为工业发展开创新局面,为促进钢铁工业向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文章将结合钢铁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其自检测技术、仪表设备、设备诊断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工业发展变革的源泉和动力,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稳定发展,以工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早在2002年,就认识到了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坚持“以信息带动工业”理念,创新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流程,致力于打造集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于一体的生产路线。这也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开创了钢铁工业生产新局面。尤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应运而生,为钢铁工业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工业生产向国际市场进军奠定了良好基础。

1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现状

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是借助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经营与管理目标,以此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当前,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内部信息化、外部相关部门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化。当前,钢铁工业在生产方面除了应用大型计算机组成的信息系统,还不断壮大了PC机、局域网、互联网等使用规模。实现了信息处理、自动化控制等一系列生产目标。与此同时,部分钢铁企业也利用局域网、工作站等构建了开放式企业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由以往单个车间逐渐向多个车间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共享功能,对企业内部、外部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全面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2钢铁工业在检测技术与仪表设备方面得到的进步

点击阅读全文

自贸区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解析自由贸易区的定义及作用;回顾中国自贸区设立情况;依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山东自贸区”)总体方案,简要介绍山东自贸区覆盖范围、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分析设立山东自贸区对山东钢铁工业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提出利用山东自贸区机遇实现行业转型发展的建议,即:加强对山东自贸区的研究,探索产业发展机会;实施金融创新,延伸金融服务产业链;实施贸易创新,发展新型贸易;探索新业态,培育新经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山东自贸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1前言

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分为广义自贸区和狭义自贸区。广义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相互发展,如东盟、中日韩自贸区等。狭义自贸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内运往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1]。中国于2013年设立的上海自贸区以及后续设立的迄今共18+1个自贸区都属于狭义自贸区,设立时间为:2014年设立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区,2017年设立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贸区,2018年设立海南自贸区,2019年1月设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8月设立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贸区。至此,中国已形成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东南西北中的自贸区布局。自贸区阵营的扩大,表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决心和举措。设立山东自贸区,是中国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对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具有推动作用。山东钢铁工业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领域,应当充分把握设立山东自贸区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发展。

2山东自贸区的基本情况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济南片区、青岛片区、烟台片区,总面积119.98km2。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