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业设计适合性人才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现在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的更迭从未像今天这么迅速,学生利用移动设备随时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多元。作为艺术学门类下设计学科的工业设计研究方向,更应紧跟时代,把握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发展,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具有创新性设计理念的人才。
一、国内工业设计专业现状
工业设计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门专业学科,这就要求高校在保证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同时,实践教学的内涵要从传统“丰富课程结构”转为重要的课程建设内容。
(一)设计类课程体系需合理系统规划
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受到了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影响,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是现代设计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各高校在对于包豪斯课程体系的借鉴中,由于受到招生数量增加、实验室建设没有同步跟上等问题,导致包豪斯提出的“工厂学徒制”,即实行车间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设计制作的策略未能较好实现。学生四年本科学习时间参与设计实践项目,或是接触设计前沿交叉课题非常少,导致学生走上社会无法适应各种实际情况。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与企业联合授课的方式,成为弥补这一缺失的有效途径。
(二)工业设计专业教师队伍需保持创新探索能力
国内工业设计教师大多是文科艺术类专业,部分为理工科艺术类专业。由于受到高校用人条件的制约,近些年一些硕士、博士毕业后便被聘为教师,直接进入高校任教,这些教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鉴于这种情况,高校可以聘请企业设计部、设计机构中具有丰富设计经验人员或交叉学科工程师担任教师。在把优秀人才请进来的同时,教师所研究领域是企业、设计机构所需要的研究前沿问题,企业、设计机构也可聘请高校优秀教师作为设计顾问。这样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生产实践中技术更新及理论问题也能及时地成为教师的科研课题。
(三)艺术设计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需掌握全面的知识结构
艺术设计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入学时,一般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但文化水平不高,学生对于理性思维类课程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由此造成了学生只重视表现技法方面的训练,对材料工艺、产品结构及科学技术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欠佳。而理性的思维训练又是工业设计师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因此导致工业设计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素质与实际工业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差距较大。但在校企联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一线设计师,看到职业设计师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能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只会用电脑效果图表现产品是远远不够的。
二、国外校企培养人才模式
美国是最早实现工业设计职业化的国家,其工业设计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校企合作在美国是一种现代教育的教学制度,企业加入校企合作队伍,政府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及专项资金支持,用一系列措施吸引企业加入校企合作模式。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校企合作能够发现并培养将来潜在的优秀雇员,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意大利的新设计思路不同于包豪斯传统的教育思想,既没有直接规定设计内涵,也没有直接提出设计美学方面的新主张,而是将设计置于新的关系中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地位。这一思路也促进了设计与产业化的新联系,意大利高等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有赖于意大利设计公司的投资和协助,同时,设计教育体系也不断为设计公司输出优秀的设计和设计师,其教学方式、评估制度、课程设置以及培训路径都与设计公司的需求密切相关。国外培养模式具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积极支持,这使得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政府应借鉴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经验,了解和把握对市场具体情况,建立财政和政策机制。高校也应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工作中,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现代设计教育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应用型专业。在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对于新的形式认知、美感的理念表达以及市场应用的连接方式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加强实践培养基地与课程内容建设
高校应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同相关企业单位、设计机构创建培养基地,建立校内外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模式,将实践类设计课程的课堂移步至培养基地。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完成定向人才的培养,发现潜在设计人才,缓解企业招聘人才的困扰。高校应将校企合作课程划分为实践课程,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深入至课程建设内容。每门课程校内要配有专职教师全程参与,与校外聘请教师共同制定课程计划,确定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校内外教师形成“主讲——主管”模式,即校外教师主要负责讲授课题、目标、要求、技术等内容,校内教师因为对学校资源及学生较为熟悉,主要保证该门课程顺利进行,协调校内外所需资源。
(二)结合学校、企业实际选择合适授课形式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近些年与多家企业和设计机构进行联合培养人才的尝试,师生反应效果良好,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校企联合培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工厂实习
根据合作企业的接受能力,分批、分阶段使学生进入工厂进行实践,是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有效模式。该教学模式要求校方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大三阶段的培养方案,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规划学生在暑假或寒假入工厂进行实践学习环节。学生在工厂实习主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是对机器运用、材料认识、加工工艺等诸多一线生产实践问题的认识,为日后学习和设计产品时建立牢固全面的知识体系,避免闭门造车等问题。
2.产学研模式带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现阶段,国内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在与学校签订相关合同后建立了工作室,有以教师命名的工作室,也有以研究方向命名的工作室。例如,广州美术学院以工作室教学群对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工作室对外提供工业设计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做出贡献。对内以设计项目为例,为教学创造实践环节,学生在校期间逐渐适应工业设计职业要求。课程教师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设计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双师型”人才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Workshop工作坊
Workshop是高校近年来常用的一种教学交流方式。Workshop通常被译作为“工作坊”,具体含义是为某项目或某一特别的主题而开展的多人参与的、持续一段时期的讨论与训练,可以集中团队力量、集中时间精力来分享知识体系或经验。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每学期会邀请一些一线设计师来校进行为期4天左右的工作坊。从师生的反馈情况可以明显感到,在工作坊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够高效、高强度地接受知识与信息,提高自身团队合作能力,常常达到出人意料的学习效果。工作坊的高效与易操作性是国内很多企业、设计机构经常选择的合作形式。企业常将本领域中10年后的未来产品作为课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这类探寻满足未来消费者需求的课题,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结语
学校培养学生要和市场需求挂钩,在提高培养质量、增加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式面前,学生的就业问题促使高校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学校应采取多元的管理手段,保障校企合作长期、有效进行。与此同时,学生在学校能够接触工业设计较为全面的流程,使自己对自身潜在的优势有明确的认识,以找到适应本人职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建军.“多元复合—能力自主架构”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实现——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装饰,2012(5).
[2]陈帅.校企联合培养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
[3]罗伯特•斯考伯.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场景出版社,2014.
[4]殷科.工业设计适合性人才培养——中美两校校企合作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作者:刘娟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