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业设计与企业两化融合的文化转型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两化融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命题,做好两化融合与企业文化转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后发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文章阐述了两化融合和企业文化转型的关系,对两化融合背景下企业文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转型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给出相关措施建议,为新时代下工业企业进行两化融合文化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文化转型
1引言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以信息化资源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工业技术、工业基础设施、工业管理、工业装备、工业生产等工业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渗透和融合,形成创新的具有新型生产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工业构造,从而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工业化战略。两化融合发展是我国在工业化发展时期提出的特有道路选择,以信息化为支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出一种具有长效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成为代表企业形象的无形资产。优秀工业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根源就在于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工业发展阶段如何使工业企业的内在文化适应时展的需要,做好企业文化转型至关重要。
2两化融合与企业文化转型的关系
工业企业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是两化融合的主体,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将企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而企业文化就是工业企业发展的支撑点。企业生产经营完成信息化升级的同时,也要将旧的产业模式下的传统企业文化进行改造转型,成为两化融合背景下具有创新性和连接性的新型企业文化,这是工业企业适应两化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促进推动两化融合在企业的纵深发展。两化融合注重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企业就是最重要的纽带,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可以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两化融合的方式需要工业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在技术上通过两化融合形成企业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现代信息化管理,在产品上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附加价值,在生产制造流程上优化配置有限资源,通过科技技术应用提升产业链效率,在企业发展战略上不偏离社会发展需要。这些都离不开企业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力量,对市场做出快速响应,推进行业发展。企业文化是探索工业发展新途径的必要支撑。我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较多弊病,影响了工业企业的发展。两化融合形势下,需要工业企业转变思维和态度,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积极实践工业发展新模式。从企业文化入手,对落后的管理模式和陈旧思维进行改革,调整优化生产经营方式,将企业尽快调整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和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现代型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发展的动力源泉,激发企业生命力。
3工业企业两化融合与企业文化转型要素分析
3.1两化融合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在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改变上,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在信息化实践中,国有企业由于实力雄厚可以投入更多资金、人力、物力到信息化建设中,极大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在推进两化融合概念方面,很多企业已经有了两化融合概念的理解,认识到两化融合与企业发展的关联性,为落实企业两化融合打下了基础。工业企业通过进行两化融合实践,获得了生产要素优化和产出效率提升,很多企业实现了关键业务的信息化,正向集成提升阶段发展,已经具备开展信息化环境下业务集成运作的条件。两化融合过程对科技信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两化融合政策引导下,信息科技在科技基础建设、科技服务应用和科技人才引进上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稳定,人才积聚,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3.2两化融合文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背景下的文化转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文化的两化融合转型。第一,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制弊病。工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由国家参与制定企业及其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责权利各项制度,使管理层级臃肿,效率低下,员工不能获得足够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文化建设根基弱,没有形成积极和正面的企业文化。这些缺陷延续到当前的市场经济时期已经阻碍了企业改制和两化融合的文化转型。因此利用当前改革契机,将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剔除,建设符合发展需求的两化融合新型企业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企业规模、性质、地域、文化等的巨大差异阻碍了两化融合文化转型。我国工业企业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差异大,体制的不同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企业建设上,有的企业具有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有的还停留在经济利益第一的思维阶段,忽视文化的建设;在地域差异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落差大,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普遍较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这些差异都对两化融合文化转型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第三,领导力不足制约着两化融合文化转型。在很多工业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领导力较弱,不能有效动员企业员工参与到文化建设中,这与企业内部的领导层级制度有关,同时也缺乏对优秀企业领导者的培养。
3.3两化融合文化转型要素分析
两化融合文化转型要素有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企业组织体制和机制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形成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目标,激发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可以充分调动企业资源,促进企业树立健康的形象和积极向上的风气。为了构建具有活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做好企业文化的实践者,言传身教感染员工,营造文化氛围,健全企业制度,将价值理念灌输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并形成外部监督力量。企业组织体制和机制是企业运行的两个重要方面,体制以产权为根本,其主要内容为治理结构,考虑和解决的是企业的利益格局问题,具体有企业组织架构、议事规则、上下级管控模式等,现代企业文化需要建立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之上,成为推进企业完善体制的重要力量;机制以企业经营为主题,主要内容是激励机制和约束,解决的是企业活力和生命力问题,决定了企业经营行为的内外因素及多方关系。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是最接近市场的组织,将技术、产品和市场需求链接在一起,技术创新为企业两化融合提供基础,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技术创新也是企业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体现,是应对未来挑战和机遇的最有利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必是学习型组织,通过科技创新积聚力量,帮助企业长远发展。
4工业企业两化融合与文化转型措施
4.1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系
以人为本,即以员工、管理者、客户为中心构建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氛围。在对待企业内部员工方面。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权益,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完善人员管理机制,在选拔、培养、激励员工上建立一套全面的科学流程,将员工作为重要资源对待,让他们真正融入企业,将自身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对待企业外部消费者方面。两化融合需要工业企业注重消费者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研发产品,技术发展以提升优化消费者需求为方向,以此实现企业长足发展。同时,注重用户体验和感受,提升服务质量,收集用户反馈改进产品,提高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4.2发扬企业创新精神
将创新精神融入企业文化,需要管理者建立创新的观念意识,建立良好的知识架构,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各类企业生产实践,培养全员形成创新意识;企业建立专门部门进行行业预测和科技研发,分析当前行业最新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通过员工行为和态度的转变使观念变革创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技术创新为企业新理念的实现提供途径,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创新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发挥创新能力。以创新贡献作为激励评价标准,而不是员工的工作年限或资历;在激励内容上,注重表扬、赞誉等心理激励和道德激励,制定多项激励内容,如加薪、红利、特殊待遇等;对创新成功者加大奖励,对创新失败者增加宽容,鼓励员工不畏艰难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保障机制一方面是物质对创新的支持,如企业环境、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保障,创新要求技术和设备不断升级,企业逐步向信息技术集成化方向发展,带动生产制造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申请专利或者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都是重要手段,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4.3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
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管理和组织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变革,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内外部进行有机连接,也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销售、售后、反馈等连接起来,加快市场反应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管理更注重协作、快速响应和数据积累,信息处理和应对能力成为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体现在企业管理、人才管理和产品设计销售方面。企业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增加了可视化和远程管理能力,制造系统可以在既定流程下自动完成制造任务,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自动推理分析和决策,取代部分人力活动,提高生产效率。可视化管理可以直观显示异常或潜在问题,实现风险预防,增加员工凝聚力,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在人才管理上,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人才信息,建立人才储备库,为员工安排线上培训和学习,为企业选拔人才打好基础。在产品设计销售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消费者偏好和需求,促进个性化开发,使产品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赢得市场先机。
5总结
两化融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命题,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机遇。做好两化融合与企业文化转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后发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叶帆.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J].科技和产业,2011,11(3).
[2]李君.让两化融合战略扎根于工业企业[J].信息化建设,2014(2).
[3]刘美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指向与生态文化意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
作者:马艳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