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析环境保护理念在思想中的体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思想中环境保护理念的主要内容
思想中环境保护理念是我们党在建国之后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归纳总结起来的,简要归纳,可以从植树造林、环境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分别介绍。
1.1植树造林方面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同志都非常重视我国的植树造林工作,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形式载体的环境保护事业在新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同志提出了对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要性。1955年,在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结论中指出:“我看特别是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
由此展开了我国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工程。195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绿化。四季都要种。今年彻底抓一抓,做计划,大搞。”这充分说明,同志对植树造林工作的认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主义的基础上的科学认识,是对环境保护客观规律进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同志认识到植树造林工作的群众性。50年代中期,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通过广泛的号召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来,大大的提高了植树造林的关注程度,也使得植树造林工作从建国初期一直延续至今,在代代相传中收获环境改善的丰硕成果。
1.2环境治理方面
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阶级斗争等原因,环境问题在我国被掩盖,甚至片面的认为“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环境问题。”这种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错误论断,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隐疾。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连湾污染事件爆发,环境污染的问题显现出来,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等老一辈领导人,开始正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环境问题的客观性,并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污染和防治问题。1972年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环境大会,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同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并结合生产,他认为环境污染的废弃物,并非是无用的,通过合理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功效。也正是在同志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废物利用、垃圾回收工作就已经大规模的展开,为今天我们的大力开展的“循环经济”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在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中,思想中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初步形成。
1.3水土保持方面
建国以来,在“以农为纲”“大抓农业生产”的思想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工作成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更使得思想中的环境保护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积累。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对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指导。同志高度关注水土保持工作,多次就水土保持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对个别试点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他在对离山县《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一文写的按语中提到:离山县委的这个水土保持规划,可以作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做同类规划的参考。在第二次、第三次视察黄河过程中,同志还重点谈及了水土保持、黄河规划和南水北调等问题。水土保持工作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在建国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我们在环境保护理念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了认识。
2.思想中环境保护理念
对当代环境保护实践的启示自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的,是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随着人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环境保护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作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中的环境保护理念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2.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和谐
对于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很多人想到了“人定胜天”,长期以来,“人定胜天”的内涵被误读,甚至被认为是违反自然法则、肆意破坏环境的代名词。其实,从“人定胜天”提出的背景来看,“人定胜天”正是体现着思想内涵中尊重自然规律,提倡环境和谐的理念。“人定胜天”不是简单的与自然抗争,而是在社会建设实践中,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利用,对环境进行保护,对生态进行建设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理念的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人定胜天”的提出,也体现了思想中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的的认识,“人定胜天”即是说让自然为人服务,这说明思想中,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这启示我们在今天的保护中,要始终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环境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宝贵财富。思想中关于人地和谐的理念还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环境现实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地关系,升华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联系在一起,在实践的活动中,强调重视自然规律的认识,在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在环境保护中做到统筹兼顾,实现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是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也是我们党在建国后的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真理。同志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讲话中首次提到统筹兼顾推进工业化的思想。随后,统筹兼顾的思想理念被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环境保护事业。统筹兼顾,是指在环境保护中,兼顾现实与长远利益、地方与全国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实际上是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深化,也是我们在环境保护中,需要面对和解决重大矛盾问题的思路之一。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影响深远,因此在环境保护中贯彻思想中的统筹规划的理念,有利于我们在面临路径选择和抉择时,能够本着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本旨,朝着正确的方向将环境保护事业开展下去。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在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用思想中的统筹兼顾理论指导我们的环保实践。彻底转变当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绿色GDP概念,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路径和主要方向,通过积极优化经济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式,弥补我们在环境方面的欠账,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筹发展。
2.3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回收利用,实现循环经济
同志历来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反对浪费,通过大力发展资源的回收利用,使我国早在建国之初的五六十年代,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就已经达到了国际前列。在经济困难时期,同志更是带头节约,提出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口号。这种对资源价值的重视与节约,是我们今天进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优良传统。应该说,崇尚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并不仅仅是当时社会物资短缺的现实所迫,更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所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产生压力,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就必须从方方面面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的“循环经济”,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产生和进行的。“循环经济”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要求消费之后产生的废料要做到资源化,通过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完美协调,从而达到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最终目标,是适合我国现实国情,能够解决当前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效举措。
2.4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借鉴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经验
早在时代,我国就特别注重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积极的为推动环境保护的国际间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保护和改善环境,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讨论当代环境问题的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中国派出代表团出席会议,并表达了愿意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意愿。并在随后的次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全面落实和贯彻世界环境大会的会议精神,并由此开启了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扩大国家合作交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也成为我国环保进程中的宝贵财富。今天,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环境问题已经突破一国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更应该以思想中关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思想为指导,在促进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开拓新的战线。通过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全世界人民一起,为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而奋斗。结语思想是我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得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理念,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理论支持与经验。帮助我们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将客观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作者:白宇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