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气候单元的教学参考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课程标准对“气候”的要求
2011年12月公布的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气候”部分的具体要求共有12条内容标准,见下表。以上12条课标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气温与降水(气候的两大要素)的分布特点;(3)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课本关于“气候”内容的安排
目前我国初中地理课本非常多样化,不同版本的课本对“气候”内容的安排有很大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先讲世界气候,后讲中国气候,如人教版课本、湘教版课本等;另一类则先讲中国气候,后讲世界气候,如中图版课本、北京版课本等。四个版本课本中有关“气候”内容的安排如下表。从以上四个版本课本的章节目录可以看出,不同版本课本对“气候”内容的安排有自身的逻辑顺序。人教版、湘教版课本对“气候”的认识是由远及近,从世界到中国,从宏观到微观。而中图版、北京版课本对“气候”的认识是由近及远,从中国到世界;北京版课本从北京到中国,再到世界。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体现课程基本理念所提倡的探究学习方式。采取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新内容;可以将有些内容设计成开放式的,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结论等”。依据课程标准对“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不同版本的课本在“气候”这部分内容中,是如何渗透探究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指导的呢?人教版课本主要是通过“活动”栏目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该课本中关于“气候”内容的活动共有38个,见下表。课本中“活动”的形式多样,主要有:搜集、分析资料;阅读、分析地图;读图填表;绘制气候统计图;讨论;模拟主持人;撰写小论文等。课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这些“活动”中隐含的探究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呈现资料,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信息课本在讲“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没有直接在正文里叙述,而是在“活动”中呈现了A、B、C、D四段资料,并让学生补充更多的资料。A.2001年2月28日,法国东南部突降大雪,在通向圣马克西曼的A8号公路上,滞留了约4000辆机动车。B.生活提示: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将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C.天公作美,夏收工作胜利完成。本报讯,夏收期间遇上了好天气。南苑乡顺利完成小麦收割任务。D.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与周瑜共同拟定了借助东南风火攻曹操船队的战斗方案,结果大获全胜。E.请补充更多资料接着,课本以材料A为例,提取信息,总结出: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思路,从其它三段材料中提取信息,总结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农业、天气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材料E则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
2.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课本在讲“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时,设置了以下四种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情境1:每年秋收以后,村里有些农民都要把田里的秸秆烧掉,用秸秆灰肥田。但是,这样做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能不能改变这种传统的肥田方法呢?情境2: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长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情境3:许多家庭用煤炉生火做饭。一到做饭的时候,家家的烟囱都冒着烟,污染空气。怎样做才能把燃煤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呢?情境4: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微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好呢?请你当当参谋。
3.分步提示,指导学生绘制气候统计图课标要求“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课本是通过两个活动来实施的。第一个活动,课本用表格提供了某地月平均气温的数据资料,指导学生按照以下四个步骤绘制气温曲线图:(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3)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一条曲线。(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第二个活动,课本用表格提供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资料,指导学生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学习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如何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通过获取图中信息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呢?课本作了如下处理:首先,通过一幅示意图讲解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让学生观察等温线的闭合中心,学会判断高温中心、低温中心;观察等温线的疏密,认识到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接着,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设计的问题是:(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别指出大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时,设计的问题是:(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课本通过设计的系列问题,呈现读图方法和思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5.提供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气候成因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课本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在正文里去具体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气候的,而是在“活动”中提供了三组实例,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例1: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探究任务:比较两地气候差异,并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实例2: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气候探究任务: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找出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有哪几种气候,比较气候差异,并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实例3:某山地气温垂直变化图、某山地降水示意图探究任务:(1)我这里的海拔是720米,气温是28.8℃。山顶的海拔是1520米,气温应该是多少呢?(2)山地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别说明山地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以人教版为例,对课本中“气候”的探究指导策略进行了梳理。其它版本的课本中也有一些很好的探究指导策略值得我们去发现和借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不同版本的课本中汲取精华,灵活处理和整合课本,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