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说对国内外混凝土的比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说对国内外混凝土的比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对国外发展的透视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问题,在20世纪20、30年代就被世界所关注。1941年,Swayze首次提出了使用引气的方法提高其抗冻性。这随后也被证明是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最有效的方法。1953年,Powers与Helmuth一起提出了渗透压假说,就对混凝土冻融成因做了最早到诠释,成为了混凝土抗冻性研究的开山鼻祖,成为了引气剂的大规模应用的引路者。Powers等的气泡间隔系数理论才有了根基。而国外对引气混凝土中气孔质量和分布的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进一步理清了影响混凝土冻融内核气孔的分布特征。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对混凝土冻融性的模拟实验风生水起。以Fagerlund为领军的团队,发明了静水压假说,提出了混凝土抗冻性主要参数空气泡间距的概念。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复合水泥混凝土抗冻性站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通过对矿物掺合料、水泥浆结构、化学组成的突变对比,从而归纳出了以实验室为主体的直接测试和以测定混凝土的气泡体系参数、水饱和度间接测试法。其中,气泡间隔系数法,具有低能耗、试验周期短的优点,因而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

2对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笔者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混凝土抗冻理念,是我国在此领域的发轫之作,在声势浩大的治淮水利混凝土工程中,由他研究的松香热聚物加气剂的成功使用,掀开了我国建筑史的先篇章。在他的激励和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同济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又对引气剂的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在抗冻混凝土的设计领域,还是在对凝土原材料的抗冻性实验方面,做出了具体贡献,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气泡结构和间距在混凝土的抗冻性的作用研究,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心血进行了气泡性质的试验。李金玉认为,只控制含气量和水灰比这两个指标,不能够很好的控制混凝土的抗冻性,还要控制气泡性质的指标。范沈扶研究得出,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根本是混凝土的气泡结构性质。当孔间距系数小于250μm时,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达到60%以上。我国为适应日益繁重的基本建设需要,从百年大计的建筑安全可靠经济的思路出发,完善了抗冻性混凝土的标准与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为建筑工程的规范发展指明了道路,规范中将含气量与抗冻耐久性指数、硬化混凝土其泡间距系数指标提出,将合理和科学性进行了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诠释,是一个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必备法规文书。《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也提出了对于混凝土抗冻性的最打平均气泡间距系数。

作者:邹东雷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