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交通工程类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1.角色转变
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作为从专业基础学习到专业领域研究过渡的起步阶段,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其独立从事科研活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专业课课堂教学作为衔接本科阶段与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阶段的重要过渡,其更多的需要体现研究生自身的主人翁精神,以一名科学研究人员的态度去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向同行阐述和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7];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则更多地应该体现为对其创新思维、思考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适当引导,如对本领域现状的一些主流学派,学术观点进行介绍,并就现状提出若干问题,供研究生去思考、理解和判断,进而从中找到切入点,而不应该再去大量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角色上真正从老师向导师转变。
2.课程教学计划安排
基于对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研究生角色的转变和定位,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教学方式一贯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特点,不宜彻底“放水养鱼”,作为向开放式教学的过渡,确定本课堂的授课形式以学生讲授为主,穿插以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和补充等环节,逐步实现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根据课程章节和重难点安排,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同时考虑到讲授的工作量和学生数量,对其进行分组,每组讲授一定的章节和课时。具体到“交通流理论”本门课程,将教学任务划分为八部分十五小部分,同时将研究生分为对应的六个大组共十三个小组,其中每大组四至六人,每小组两至三人。其中教师负责讲解“交通流理论概述和前沿”及“交通流基本参数及特性”两个基础章节,对整个课程作一些纲领性的介绍,起到整体把握和方向指引的作用;其余部分则由研究生按照分组讲授相关内容,原则上每个大组两节课负责一到两章的教学任务,大组内各小组相互学习,各讲授45分钟。课程详细的计划安排如表1所示。
3.课堂授课方式
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针对研究生分组中可能产生的性别、个性以及相同导师研究生群聚现象,利用计算机编程对传统的抽奖软件进行改造,形成课程分组抽签软件,如图1所示,借鉴足球世界杯的抽签方式,制定相关的规则,进行随机抽签。相关的规则如下:1)同导师的研究生尽量不同组;2)同性别的尽量不同组;3)不同本科毕业院校的研究生不同组。通过此种新颖的小组划分方式,在调动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尽量营造不同性格、不同导师间学生的广泛交流沟通的学习氛围。关于每个小组相关内容的讲授,要求在课下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人主要负责课程讲授时幻灯片的制作,一人主要负责课堂的讲授和板书等工作,做到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和进步提高。为配合相关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对于重点章节,要求配备一至两道相应习题进行讲解,此部分的工作主要由一人提前准备,另一人课堂讲解。此外,为增强研究生间的互动沟通,活跃课堂气氛,规定每次课堂讲授之前,小组成员每人准备一页幻灯片,从性格、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自我介绍,时间限定在3分钟以内。
4.课堂评价
对于研究生课堂讲授效果的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和研究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限于研究生学习能力、个人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每小组讲授完毕后,留出五分钟,首先由讲课研究生通过随机点名软件(此软件亦由计算机编程对传统的抽奖软件改造完成)抽取1至2名听课研究生,对所讲内容进行提问,然后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为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通过随机点名软件随机点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讲解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解释。为提高研究生讲授的质量,同时督促听课研究生的主动参与,要求每次课后听课的研究生要对本次课堂讲授小组的每位成员从小组印象、幻灯片制作、课堂表述等方面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评价表格将幻灯片制作和课堂讲授两位同学分开,总分为10分,每项按比例打分,如小组总体分占50%,即满分5分。各项的具体比例见表2。其中,本次课堂讲授小组成员回避对本小组的自我评价。此外,为避免研究生打分时千篇一律,无法起到有效区分不同小组的教学质量,影响讲授小组的积极性,规定评分中每项0.5分一个等级,如小组总体印象分满分为5分,只允许出现5、4.5、4.0等,且对每位讲授小组成员的评分不能完全一样。对于课堂教授小组每位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则综合其他研究生的评价表格打分情况,进行求和平均,形成其研究生课程的平时成绩。其中教师也需要填写表2,作为求和平均的一分子。最后,每位评价的研究生需在表格最上方填写自己的姓名,下课递交本评价表格,变相起到了一种对研究生课堂出勤考核的作用。
二、课程效果的评价
应用前述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上海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级、2012级“交通流理论”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试点。本课程2012年度被教学督导推荐参评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为更全面对课程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参考相关研究生课堂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8],制定课程综合效果评价表,如表3所示。课程教学完毕之后,需要每位研究生填写表3,在相应的位置打“√”即可。此表主要从研究生对本门课的总体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本门课的收获三方面对本文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通过两级所有选修“交通流理论”课程总共49名研究生(其中2011级24名,2012级25名)的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对课程教学整体的满意度(百分制)在90分以上的占57.14%,80分以上的占97.96%,各年级对课程教学整体评价如图2所示,表明学生对本文阐述的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教学模式持肯定意见。两级研究生对表3中各项指标的详细评价见表4。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师环节的“讲课有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并给予思路上的引导”、“师生关系融洽,课下指导,交流好”、“教师能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有崇高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等指标的评价较高,比例分别达到71.43%,71.43%和75.51%;通过在本课程教学模式下“交通流理论”专业课的学习,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收获较大,比例分别达到46.94%,42.86%和36.73%。此外,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研究生个体存在差异,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专业知识”三方面的收获上,极个别学生收获甚少,“授课能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内容更新”也有待后续课程授课中进一步加强。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总结出一套新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本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方向引导的角色转换,研究生则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逐渐转变为研究的主体,这对培养其创新思维,独立思考问题,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研究生扩招后教学中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2.增强了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授课的方式以及同学间相互评价的方式,无形中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3.研究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分组授课提高了研究生相互间的协作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4.课堂气氛活跃。在此种模式的教学中,通过研究生自我介绍,随机分组和点名等软件的引入等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效率。
5.师生间的沟通得到加强。通过一定程度的“放水养鱼”,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认可,学生对教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得到进一步加强。当然,作为一门新的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生个体对知识的吸收领悟能力存在差异性、内容的更新略显不足、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和把握仍有待加强,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探索和实践中加以总结完善和提高。
作者:姚佼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交通系统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