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县级水利工程管护使用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县级水利工程管护使用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县级水利工程管护使用策略

本文作者:王晓玲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瞻榆镇水利工作站

水利资源是十分重要而又紧缺的资源,对于贫困干旱地区来说,如何用好水利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我们以通榆县基本情况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1兴建县级水利工程规划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情况

1.1投资估算分析

依据水利部《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和《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对其进行编制。人工预算单价:本工程投资预算人工预算单价按水利部116号文规定计算工长为4.91元/工时、高级工为4.56元/工时、中级工为3.87元/工时、初级工为2.11元/工时;主要材料预算单价:本工程投资预算材料价格均按松原市2008年价格计算。根据项目区现状,工程所需材料全部用汽车运往工地,材料预算价格由材料市场价、运费、装卸费和采购保管费四项构成;砂石料预算单价:工程区内无砂石料,需要外购,工程预算价超过70元/m3的部分以价差形式计入相应部分之后。

1.2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收取费用标准

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工程单价取费标准和指标。工程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四项构成;二是独立费(其他费)用。按照省发改委、水利厅的统一要求计列。

1.3投资估算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工程建设投资估算可采用综合指标估算法。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由各单项工程的建筑工程费、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费、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费、临时工程费、独立费和预备费等部分组成;灌溉排水工程的骨干工程投资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编制规定》及有关定额进行计算;田间工程投资费用按照省水利主管部门制定的水利工程有关定额和近几年建设田间节水灌溉工程实际投入情况进行计算。

2兴建县级水利工程规划的工程管理

2.1工程建设管理

为保障通榆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工程建设高效益和高质量,通榆县人民政府将成立“通榆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主要协调解决工程建设的相关事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把建筑材料准入关。以工程建设“四制”为基础,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督制和工程监理制。做到人负其责,物尽其用,确保工程建设一处,效益发挥一处。

2.2招投标管理

为使项目顺利实施,维护水利建设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和群众的合法利益,达到控制建设工期、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和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参照《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要求: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工程必须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实施,进行招、投标管理。通过适当的招标方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选中标单位,可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因地方保护主义进行“暗箱操作”,对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进度、资金进行全面管理:减小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招投标管理,把项目建设成群众放心的“阳光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工程监理招标、原材料采购招标和建安工程招标的管理。

2.3资金管理

为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现行基本建设财政财务管理规定,工程建设资金按资金渠道和管理阶段,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工程建设资金必须按照规定单独建立专项资金账户,保证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预算、决算、监督和考核分析工作;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努力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2.4质量进度管理

通榆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工程的建设,计划于2010年开始建设,到2020年末完成,为保障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特点以及各道工序的施工要求,制定从设计到验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建立整套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对工程进行项目划分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3建后管护情况分析

3.1管理体制

工程竣工后,由水利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计委、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参加,建档立卡,工程通过验收合格后交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工程要确定专人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定合理计收水费办法,建立健全以水养水等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管水员上岗前严格进行培训和学习,确保供水工程尽快走上良性运营轨道。

3.2运行机制

根据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水利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财政部等一系列文件要求,通榆县农田水利规划应明晰工程管理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灵活有效的工程运行机制。增强经营管理活力,保证工程良性运行,包括建立精干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制度、强化水费计收、加强用水管理、实行节约用水以及探索建立农田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