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现状及对策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业的持续影响,南通船舶工业逐步转型海工装备制造业,现已形成船舶造修、海工建造和配套制造的产业集群。但随着船舶工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和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南通造船业视角,从总结转型过程的成功经验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南通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对策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开发和利用各种海洋资源(主要是油气资源)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的总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科技船舶制造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是我国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南通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目前南通拥有船舶海工及配套企业400多家,其中年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截止至去年底,招商局重工、中远集团、振华重工等知名企业都在南通建有海工装备产业基地,南通海洋工程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列全省第一,在江苏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进入2015年后,南通海工产业大而不强的弊端开始显现,船厂以及配套企业陆续破产倒闭。为了海工产业健康发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出现,当前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南通升级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国内造船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我国造船业在上一轮发展周期中,通过学欧美、日韩逐步实现了造船总量由小到大的发展,然而大量低端过剩产能的存在,致使部分船厂以及配套企业在低迷的市场中备受煎熬甚至破产倒闭。南通船舶海工制造业同样也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困境。

2.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需求低迷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结构化产能过剩以及造船业同质化迫使船企竞相压价,新船成交价格不断走低,全国造船企业面临重新洗牌。南通船舶业要实现由从大到强的成功转变,就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来化解、转移过剩产能,实现我市船舶海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3.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已成为南通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从2011年起,南通以集聚科技、人才、技改等多项政策,加大推进船舶产业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转型。在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下,从2012至2014年南通海工装备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54.4亿元,253.7亿元,352.6亿元,呈现逐年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南通市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海洋工程装备产值占船舶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增加。据南通市经信委数据显示,今年1~3月,海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7.1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高于船舶工业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南通中远船务(启东中远海工)、招商局重工、振华重型装备等11家海工装备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1亿元,同比增长29.7%。上半年,全市企业手持海工订单74亿美元,其中海工平台类订单35座,约67亿美元。南通船舶工业已呈现出海工装备制造、与船舶制造并行发展态势,海工装备领域正成为船企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二)研究的意义

当前,南通海工产业升级正处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促转型、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南通海工制造的成功升级将有助于巩固南通船舶海工在江苏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也有助于树立成功转型的标杆示范,为正在寻找走出困境的国内船企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南通海工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将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带动南通地区以及长三角造船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南通打造高科技的世界船谷,带动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南通海工制造业升级发展的机遇及成功经验分析

(一)国家及地方宏观政策的有利支持

首先,我国船舶工业将进入“3.0时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已被确定。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被《中国制造2025》列为十大发展重点之一,船舶工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也以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专项形式出台,这些宏观政策对推动船舶企业加快升级、转型海工装备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持。随之带来的千亿级别的大投资,将给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带来巨大的产业需求。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巨量投资将为船企转型海工市场提供双重支撑。其次,南通依江靠海,具有江海联动的先天优势。市政府提出了优江拓海新思路,出台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优化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将推动沿江船舶、海工等产业向沿海地区拓展,助推船舶产业转型和海工装备产业的升级。

(二)产业转型初具成效,南通海工规模居全国

第二2015年,南通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呈现发展态势,海工产值、海工船舶完工量增幅较大。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达369家,海洋工程装备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52.6亿元。全市海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占据全国海洋工程市场四分之一份额。我市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其中南通中远船务(启东中远海工)、招商局重工、振华重型装备、吉宝重工等11家海工装备骨干企业,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4.9亿元,占全市海工新兴产业产值的75%。同时,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利用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叠加优势引进了一批大体量海工项目在沿海聚集。

(三)依托技术创新,助力海工产业升级

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支撑,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形成了涵盖国家、省、市三级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发实力的提升为海工产业升级提供的技术支持。其中,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是本市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惠生重工、蛟龙重工、韩通重工等企业分别收购了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船舶海工研发公司。太平洋海工、宏华海洋装备、韩通重工、润邦股份等在上海、南通设立了研发机构。目前,全市已有南通中远船务、振华重工、惠生重工3家企业生产交付了完整的海工平台产品。另外,南通还集聚了斯达瑞、佳豪瑞达、海纳德、欣通、贝斯特等一批专业从事船舶、海工产品设计的技术服务外包企业,重点为该市中小船舶海工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

(四)总装与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初步形成海工装备产业链

南通近年来全力推动总装与配套全面协调发展,依托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关键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加强配套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关键海工配套设备市场逐步扩大。据统计,全市海工产品品种超过10个,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其中海工平台抬升锁紧装置、动力定位系统、系泊系统、钻井包等关键配套产品逐步打开市场,实现了从平台总装向关键配套件的突破。南通振华传动的自升式平台抬升锁紧装置、动力定位系统、铺管系统等海工配套产品,成功出口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并为南通中远船务配套海工绞车;南通力威机械研发生产的海洋作业平台系泊自动定位系统,成功配套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江苏宏华海油与上海船厂签订了TIGER系列钻井船的钻井包销售合同,打破了深水钻井包一直被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

三、转型升级中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前三季度在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南通船企在高端海工市场的份额稳步增加。但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海工装备产业升级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

(一)面临的挑战: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开始降温

1.国际原油价格低位徘徊,海工装备市场需求骤减

目前,国际油价在40~45美元/桶低位震荡,长期处于海洋油气开发平均成本以下。海洋油气开发热度骤降,石油公司不断削减开发支出,大批深远海油气开发项目被延迟乃至取消。这将最终传导至海工装备建造市场。据英国克拉克松统计,2015年前7个月,全球海工装备新订单总金额共计53亿美元,与2014年的395亿美元相比缩减近七成,预计全年总金额不超过95亿美元。

2.海工装备市场指标未见好转

长期以来,钻井装备利用率、日租金、海洋工程支援船舶的日租金、闲置状态平台数量这四项指标是预测海工市场趋势的风向标。自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暴跌的负面影响持续发酵,这四项指标呈现“三低一高”的走势,除了海工支援船的日租金水平出现底部企稳迹象外,其他指标依然处于寻底阶段,海工装备市场供应过剩和需求降低的双向挤压问题未见缓解。

(二)海工装备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低端海工产能饱和,中小船企无力升级高端制造

为了应对造船市场的低迷,南通的中小船企在前几年大多通过转移低端海工制造来缓解燃眉之急。如今海工市场的降温,低端海工产能饱和的问题逐渐显露。由于海工制造是技术、资金和劳动力密集的行业,生产周期长,要进行升级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撑,而许多船企本身就做低端产品,技术落后,遭遇市场低迷后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无力转型升级高端制造。

2.设计、总装建造、配套水平低,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以南通中远船务为龙头的船企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交付了世界最先进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等海工产品,企业成功跨入海工装备总承包商行列,在国际上仍然处于第二、三梯队,特别是关键部件的核心装备国产配套率非常低,还没形成品牌化、规模化,尚未被国际主流接受,处于替外国设备商打工的尴尬位置。我市多数企业海工装备基础设计大多源自国外设计公司,薄弱的设计力量,研发技术上的“短板”已成为海工装备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四、南通海工装备产业升级的对策及建议

(一)借国家战略东风,促产业升级

南通船企要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南通是全国有名的“船谷”,又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众多国家,将构成船舶海工市场新的需求,同时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也为我市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差别化经营、特色发展。

海工装备的范围很广,在关注油气勘探和开发工程装备的同时,还可以基于整个海洋工程产业链视角,开发与之相适应的领域和支撑工程装备。诸如,通过并购欧美海工设计企业,向海工产业链的设计前端延伸;与国际海工总承包商、石油公司合作,竞标海洋油气田开发项目;创新产业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利益,向产业链下游拓展;通过市场细分,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大型起重船、浮吊、深海锚泊系统等关键设备;如从发展绿色海工的角度,转型海上旅游平台、生活辅助类平台及平台拆解等细分领域。

(三)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

企业要强化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研发费用纳税抵扣政策,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加快研发平台建设,积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协同从事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制造,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海工装备业是高技术、高门槛的产业,产业链很长,没有哪家集团能在海工方面一手包揽。在全球化的协作大背景下,我市海工制造业要掌握集成全球资源的能力,从产业链中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通过国际协作学习,引进吸收核心技术,缩短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培育壮大南通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国际技术开发公司,吸引海外优秀的技术、产品、人才落户南通。

(四)加速产业集聚,海工与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促进产业集聚,鼓励龙头船企兼并重组中小船企,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总承包能力。落实“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实现以主城区为主的船舶海工研发基地,与开发区的海工船舶装备工业园,以及沿江沿海的船舶海工基地的协同发展,做强崇川、启东、如皋海洋工程产业,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完善产业链条,发挥聚集区内国有大型企业与地方民营企业研发能力,实施产业链补链策略,以重点补链产品目录为指导,鼓励支持中小船企船舶配套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关键海工配套产品的国产化,打破垄断、替代进口加速海工装备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

[2]钱春泰等.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

[3]王孟霞.船企转型海工需着眼升级[J].中国船检,2013,(8).

[4]中国船舶设备网.造船海工双轮驱动南通船舶工业呈现新态势[EB/OL]

[5]王炳军.宁波造船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2014,(2).

作者:王乐 柳艳娇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医疗装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物探装备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橡塑技术与装备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