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装备制造企业柔性化生产组织模式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装备制造企业柔性化生产组织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装备制造企业柔性化生产组织模式探究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公司生产组织面临的主要新形势,分析了生产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下一步的具体工作思路与方法,以期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思路与方法,能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更好的保障企业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产组织;问题;柔性性生产;思路;策略

1生产组织面临的新形势

1.1外部环境影响。在国铁修程修制改革和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公司2020年2月22日才开始复工复产,息工1月之久,各铁路局暂扣国铁厂修车辆入厂,造成复工复产之后,入厂车严重不足,且车型比例失调,2月份破损车占比近70%。2020年60t敞车日开工数较2019年平均每天增加7.6辆(2019年:12.4辆,2020年:20.04辆)。60t敞车比例大幅增加对生产组织带来了巨大压力。

1.2内部条件的制约。破损车单车平均工时231,(P车:72,N车:37,G车:32)是P车钢结构工时消耗的3.5倍,是平车和G车的近10倍,在生产组织方式系统性调整还没有完全到位及操作工减员262人(今年8月12日与去年12月8日的数据对比)的情况下,加剧了对生产排产进度的影响。1.3客户需求的牵制合同订单极其不稳定,2020年公司与中铁特货公司签订的特货DL1车辆351辆合同至3月底4月初突然频繁变更3次,厂段修及检修改造内容的频繁变更,造成短时期场内大量车辆积压无法出厂,严重影响国铁车入厂。同时,国铁新造交付期限连续变更,高峰期间5种订单并行生产,进一步加剧了生产排产组织的难度。

2当前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

2.1市场订单履约能力失衡。2019年底已经预测到2020年上半年市场订单基本情况,但是中铁特货JSQ双层车能力提升问题严重滞后,没有有效对应的人员调配,工艺提升方案实施后仍然不能满足订单需求,致使生产组织工作略显被动,同时在生产组织站位中,始终抱有国铁检修为首的惯性思维。

2.2车源及构成指标失衡。1-6月扣车总量、外局送车数量及比例少于沈阳和贵阳公司。60吨敞车平均占比67.9%,4月份突破80%,与公司2019年全年28.4%相比,增加了51.6%,与兄弟工厂对标,60吨敞车占比高出近10个百分点。2.3生产均衡和秩序失衡上半年生产组织虽然实现了基本不间断,但是受修程修制改革影响,破损车生产拆解能力不均衡,拆解能力始终维持在24辆,尤其新制车间补充钢结构车间检修时期,提升缓慢,进而带来阶段性的生产不均衡,造成上下工序秩序失衡。

3具体工作思路与策略

未来一段时期总体思路,聚焦于“争取、谋远、对标、变革”,追根溯源,并围绕“123”关键目标展开,聚力应对挑战,提精提速提效、创新创效创优,深推对标落地,挖掘降本潜力,释放生产效能,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生产由“监管-教练-智慧”的转变,确保均衡生产,兑现全年生产任务。“1”——树立1个轴心:持续优化以生产组织为轴心作用,以市场订单为导向,拉动公司各项管理业务向生产组织靠拢,使其成为配套,强调秩序均衡,提升柔性化生产管理效率。“2”——实现2个突破:突破破损车生产能力,突破J车修程和品种单一的生产模式;“3”——推动3个提升:提升综合日产水平,克制加班的惯性和冲动;提升管理成本效率;提升“专业+精益”融合对标能力水平。

3.1分析形势,找出工作重点和难点。

3.2实事求是,谋划解决问题的措施。强调柔性化生产——公司今后生存和制胜的基本保障柔性化生产从简义来讲,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生产管控标准精细化,二是工艺流程标准节拍化,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柔性化的普及,可以倒逼生产管控的升级,尤其面对修程修制改革的“余威”仍在,市场订单仍为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突破口的情况下,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周期可控”的柔性化生产,是公司今后生存和制胜的基本保障。(1)围绕生产组织轴心,建立造修均衡能力模型,提升柔性化生产组织能力水平①2021年1-6月份到期31538辆,其中60吨敞车占比接近50%,60吨敞车仍为制约公司整体生产效能的瓶颈因素,突破60吨敞车日产能力,以国铁检修36+8辆特种车辆为基准,测算钢结构工序单车平均用人/工种与车型的匹配能力,测算单班特种车辆单车平均用人/工种与车型的匹配能力,并在行业内对标,结合公司工艺三年提升计划,建立瓶颈工序均衡能力模型库,依据订单情况,调配生产资源,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水平。②2021年7-9月到期23271辆,占全年到期车总数32.4%,修程修制改革涉及70吨车型陆续到达厂修期,入厂车数量激增,势必恢复日产50+的能力水平,生产组织的柔性化调整至关重要,当前公司造修综合日产实现42.38辆,检修日平均工时5478.13,与2019年日产50辆峰值工时5665.23相比,基本持平,在人员稳定的情况下,基本具备日产50辆的生产能力水平。(2)围绕市场订单,配齐多品种柔性化生产方案,提升整体抵御车型突变的能力①从公司经营工作会信息分析,国铁检修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定势,公司市场份额在16.5%左右波动,且合同兑现时间较为充足,富有弹性。下图1为2021年国铁到期车预测图,图2为2021年特货公司到期车预测图,从2021年国铁到期车预测分析看,国铁检修车集中在6月份以后到期剧增,而特货公司车辆则集中在2021年1-5月份到期,占全年到期车的61.4%,假设2021年上半标为仍为10月份兑现,2021年1-10月份制度工作日201天,按照日产36测算,产能可实现7236辆车,预计仍会富余部分工作日,因此,要根据市场订单的签订情况,结合特货车辆到期车以及其合同的特殊属性,采取适当降低国铁,集中生产特货车辆的柔性生产方案,降低风险,提升合同履约能力水平。②从公司中标特货车型资质分析,当前公司具备DL1、DNX17K、BX1K、JSQ5、JSQ6的厂修资质,同时具备DL1、DNX17K、JSQ6的段修资质,根据车型及修程特点,修正各车型与国铁车型搭配的瓶颈点,建立特货车辆多品种的柔性化应对方案,尤其JSQ6厂、段修混产的生产组织方案,提升公司整体抵御车型突变的能力。③从国铁60吨敞车生产瓶颈分析看,60吨敞车拆解能力仍为当前制约生产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当前,东恒拆解12辆、铁科拆解8辆,钢结构车间拆解6辆,距离28辆还需要提升2辆,当前影响拆解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人员稳定性较差,尤其铁科公司人员流动性较大,产能提升效果不理想。后续要充分利用工时完成率及经济杠杆,挖掘铁科公司的拆解能力,同时,对新制车间以及其他外包工序(例如国森公司),加大二技能培养力度,适时通过定台位包车的方式,提升产量。

3.3围绕新制车间,开展预备队蓄力池建设,平衡工序间结构性矛盾问题。①新制车间现有人员424人,直接工298人,含班组长24人,目前从事破损车检修105人,特种车辆检修67人,备品生产71人。破损车检修人员基本与钢结构车间其他组装工区人员持平,处于满负荷运转。但特种车辆及备品生产人员略显冗余,抓住破损车生产这条主线,开展预备队蓄力池建设,主要方向在拆车氧气、组装、电焊,形成规模后逐步在钢结构6区拆车、组装、焊接,与外包工序实现良性竞争,解决无新造车生产时,60吨敞车拆解的瓶颈,既解决了产能瓶颈,又解决了员工“挣工资”的现实需求。②钢结构车间现有直接工485人,电焊工146人、氧气工42人,冷作202人,50岁以上员工占比19.38%,氧气工占比以及年龄和劳动强度等结构性问题矛盾突出。公司总计有10个外包工序,直接操作452人,由于外包分工不同,存在阶段性工作量不饱满的情况,本着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原则,抓住外包工序灵活多变的用工方式,着力培养外包工序员工多工种、多技能的模式,平衡持续减员以及钢结构内部工种、年龄带来的工序结构性矛盾问题。

3.4围绕MES落地实施,优化生产计划的透明性、确定性,提升瓶颈工序节拍兑现率。①从近期考虑,MES系统需要与ERP系统深度整合,将ERP在钢结构工序的功能转接至MES系统,并将钢结构工序拆分为拆解、组装、焊接、交验4大工位,通过4大工位车辆有序流动,实现钢结构工序车辆检修状态透明化、公开化,并以焊接工位为次日计划节点,提升钢结构工序节拍兑现率,拉动各工序生产计划的确定性,突破由“数”到“车型”的转变,实现经验式向智能性生产的迈步。②从长远考虑,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MES与ERP不仅实现内部流程的数字化,还要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数字化,利用信息进行实时规划和控制成为可能。还可开发出基于系统的贮存监控系统,防止库存缺货并优化库存水平。

3.5围绕激励和问责,优化超产导向,助推管理效率提升。修订《货车生产组织管理办法》,以兑现日均产,树立生产权威为根本出发点,将生产绩效指标定量化、数据收集简单化,指标结果功能化,树立赏罚分明的鲜明导向,最大程度上预防和减少生产异常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提升生产过程管理效率,深化货车造修业务的工位制节拍化生产模式,释放生产效能。

3.6强调降本增效——公司今后生存和制胜的根本抓手。降本增效不仅仅指检修成本降低,从一定意义上而言,降本增效源自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到车型品种的“降本”,小到严控作业时长,都可以拉动成本的降低,尤其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管理成本的降低,应为公司降本增效的重要突破口,是公司今后生存和制胜的根本抓手。

4结束语

总之,路虽远,行则将至,生产组织应将持续强化生产轴心作用,坚持四个管理共识,主动担当、展现作为,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新形势,展现新作为,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袁沙沙.生产制造企业内控管理的实施和研究[J].财经界,2020(26):33-35.

[2]潘江海.制造企业成本分析存在的难题及破解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5):81-83.

[3]梅奥林.精益成本管理在装备制造企业的应用及成效[J].财政监督,2020(16):15-17.

作者:尹立涛 单位: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