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用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在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投入的服务业态。具体来说,包括与资源分配及利用效率相关的活动(如金融、猎头、培训等)、与产品流程设计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如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与生产组织和管理相关的活动(如信息咨询、财务、法律服务等)、与生产运行过程相关的活动(如质量控制、运转维持等)、与产品推广与营销相关的活动(如运输、物流、广告、营销等)等。与其它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4个核心特征:一是中间性,即以企业为客户对象,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二是增值性,即通过服务产品的提供,提高其他产业的产品价值或运行效率;三是知识性,即知识和技术密集度较高,是高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创新能力较强;四是关联性,即与制造业关系密切,是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2]
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必不可缺的伴生行业群落,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显著提升制造业的功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加一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将增长1.05个百分点。[3]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二、三产业的加速融合,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降低制造业交易和生产成本。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能充分发挥社会生产的“润滑剂”和生产要素及行业之间的“黏合剂”作用,并通过交易方式和交易技术的变革,不断减少市场交易中的费用;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可以为企业削减一些经常开支,如薪酬、保险给付和资本等开支。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也可以使企业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优势环节,在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外部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其次,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制造生产领域,对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有显著影响。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是建立在专业化和分工的基础上,更能使企业专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强化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实现产出的服务功能,从而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高附加价值,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产品价值的主要来源。从世界范围来看,制造业发展正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向,其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如跨国公司汽车销售收入中约有45%分配给零部件制造和装配商,而分配给专业设计、保养维修等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占到约55%。美国通用公司有2/3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生产性服务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格局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最后,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生产性服务业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并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这两端大部分是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能提高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和盈利能力,获得差异化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是制造业升级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步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跳出制造业与服务业孤立发展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的“黏合剂”作用,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高度推进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1.加快生产性服务领域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当前,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改革最迫切的是要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长期以来,在金融、保险、铁路和航空运输、电讯信息、教育、卫生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国有经济处于垄断地位或直接垄断经营,导致大量的投资和生产要素被排除在生产性服务业之外。由于行业中缺乏竞争,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导致企业经营效率差,新兴服务业或新服务项目的发展受到阻碍,结构变动和优化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加快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必须推进改革和开放,在加快国有服务企业改革的同时,通过取消或调整产业规制政策,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以上行业,从而扩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竞争,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打破旧的行政性管制体制的同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制体制。此外,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生产要素投向生产性服务领域,提高竞争程度和发展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服务业进驻,通过示范效应及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等溢出效应来提高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与水平,进而更好地支撑制造业发展与升级。
2.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关键地位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实,有必要对我国的产业和创新政策进行适当调整,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放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乃至相对优先的位置。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要有所发展,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工作,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和投融资政策支持。对于新创办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行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对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如研发、设计、创意、网络等信息、科技服务业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融资渠道,借鉴发达国家对应于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扩张期等阶段,相应形成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等投融资链条的做法,并与生产性服务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紧密结合起来。
3.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使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是产业互动融合的具体表现,是制造业高端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经途径。因此,围绕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本地运营,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发展重点集中于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营,而逐步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从而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部化、市场化、社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应明确制造企业主体作用,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重点抢占制造业高端,除支持企业增加产品附加服务、延伸产业链外,还应引导先进企业进入与本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业,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策划、专利、金融、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甚至可以将服务的范围拓展到行业外或新的业态。
4.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尽快解决人才方面的瓶颈约束。目前来说,全国各地许多“传统制造业基地”面临着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缺乏的困境。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探索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合作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等院校加强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生产性服务业紧缺人才。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整个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城镇化以及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好机遇,积极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人才及能发挥领军作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大力建设鼓励创新、人尽其才的文化氛围,为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创建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卫中旗单位:广东江门市行政学院经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