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就业与制造业服务化内在关系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就业与制造业服务化内在关系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就业与制造业服务化内在关系探析

摘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推剂,在服务经济不断发展与繁荣的背景之下,“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也成了制造业的主要变革方向。而就业作为劳动人民物质生活的保障,在这样的模式变化下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作用下,归纳总结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的两种作用机制:通过促进生产率的提升以及促进就业的创新来影响就业。并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尽管两种作用机制对就业都存在正向与负向效应,但从相互抵消的角度来看,最终还是支持着劳动人民的就业。最后,本文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建议:培养高知识型人才以及根据行业异质性进行政策制定,希望以此来保障劳动者的就业。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生产率;技术创新;就业

1 选题背景、目的、意义

1.1 选题背景

制造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我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阶段中。在《中国制造2025》这份战略性文件中,总理特别强调了制造业服务化在推进制造业进一步壮大中的作用,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民主社会的实现(何哲等,2012)。在服务经济兴起与不断繁荣的环境背景下,全球的生产网络由“实务型”慢慢转向了“非物质型”,以“服务”为主导的产业价值链也同样慢慢形成,并成为一种趋势,这一点也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下得到了验证,比如Thangavelu(2018)在文章中写到,服务投入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程度越高,制造企业在产品生产、对外贸易活动以及价值链的升级上表现将更加突出。同样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造业了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也逐步将企业的战略核心由生产转向了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制造业服务化”的现象,服务化自然而然就成了制造业重要的变革之一。

1.2 选题目的

就业是劳动人民物质生活的保障,而制造业作为不同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为劳动人民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也在此背景之下受到了冲击,就业形势相应恶化(李太平,2020)。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制造业中服务要素的投入已逐渐成为我国就业增长的新动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出对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也逐渐被管理者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去。采用这种新型模式会如何影响企业继而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以及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情况是否会受到影响,如果会,这个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便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所以本文旨在广泛的阅读本领域相关的文献,找出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劳动者就业效益的作用机制。

1.3 选题意义

本文之所以在选题中融入“制造业服务化”与“就业”两个要素:一是因为这两个要素均是当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制造业服务化作为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对象就业就更不用多说,一直以来都受到全国人民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劳动人民关心的重点。二是目前学者针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制造业中融入了服务性的要素之后,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以及企业的进出口活动会有什么变化,如价值结构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基础,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Kastalli,2013);又如王双厚(2019)等提出推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既可以提升产品进出口的价格,又可以保持企业的进出口竞争力等。反而针对劳动人民的就业问题讨论较少。

2 概念界定

2.1 制造业服务化

自1989年Vandermerwe和Ra-da最早提出“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以来,在制造业内推进服务化的变革转型已成为一个日渐重要的话题,不同学者针对这一概念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价值增值,从而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该举措包括提高客户参与度、增加服务要素的投入与供给等(2019,马述忠)等。Fliessh(2017)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最后将服务化归纳为一种企业战略,即管理者通过将服务要素融入制造业的核心活动中以达到企业地位提高、绩效提升的战略目标。王厚双与盛新宇(2019)在文中将其划分为两部分内容———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前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服务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制造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注重生产服务的投入;后者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制造商更加关注生产的整个周期活动,这意味着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产出服务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夏秋(2020)在文章中选择了一种当前最为流行的说法作为对此概念的界定,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质上是企业的一种创新活动,即制造商为了实现产品价值增值的目标,凭借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调整产品的流程设计来将服务渗透到产品的生产中去,并最终实现商品销售向整体销售的转变。本文也将选取夏秋学者在文中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作为本文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2.2 就业的意义与现状

就业是人生存的根本,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业效益大概可以由三个指标来度量,分别是总就业效益、直接以及间接就业效益。随着肺炎疫情的爆发,整个经济社会都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劳动人民的“就业难”问题又再次凸显出来。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复工复产困难,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缩减了人员的开支,有的工厂甚至直接遭遇了破产危机;另一方面,为了防控疫情的再次恶化,新大学生的首次就业大多采取线上招聘与面试的方式,这无疑会限制一部分人匹配更加适合的工作(陈有华等,2020)。

3 理论基础

3.1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一篇著作《公司的性质》,在这篇著作中,科斯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对公司这种组织形式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企业总是趋于在内外部用于交易成本的边际相等处上寻求最大的规模,亦称之为最大的收益。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商业组织的变革作出了解释,因为任何商业组织形态的变化都会受到交易成本的制约,制造业的服务化现象自然也不能例外。在交易成本的制约之下,企业会逐渐依赖于整个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功能从而导致企业边界逐渐弱化到模糊,进而会使得企业的分工(包活但不限于生产与服务环节)在时空上扩展开,最终发生新的整合与变化,这也就是使得制造业由传统的模式转向服务型模式的根本的原因。

3.2 职位竞争理论

不同的职位对劳动人民的就业机会来讲都是存在差异的,所以该理论认为生产力的提高应该是由职位决定的,而并非由工人所能控制。此外,工人所处职位不同,他们的工资收入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工人的工资收入绝大部分取决于他在劳动阶梯中的地位,所以此时教育就变得格外重要。一般来讲,教育程度就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信号: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强一些,他就更适合在劳动力阶梯的上方。随着可选职位的越来越少,试图进入好的就业岗位的竞争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就业就又会变得更加重要,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过度教育以及文凭主义盛行的现象。

4 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

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且在众多机制之中,最直接作用的机制应该就是通过影响生产率来影响就业。生产率的提高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体现在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上,又体现在高效率的格局构建上,最终都体现在社会的岗位需求与劳动力的就业上。刘江伟(2018)在研究“营改增”政策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时,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一项中间介质进行了讨论,并将该作用分为两个方面———服务外包与服务内化,结果发现无论是外包还是内化,制造业服务化均能够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这也间接体现了“营改增”政策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生产效率的提升又会对就业产生负向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体现在生产率的改变带动了生产方式及管理模式的改变,这不仅用机器代替了一部分劳动力,还对劳动人民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淘汰了一批低技能的、从事重复劳动的劳动人民(张微微,2019)。间接效应则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体现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来反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雷海等,2018)。

4.2 促进了技术的创新

创新并不仅仅指一个简单的发明创造,也不仅限于技术或产品的创新,它是一个过程,一个包含经济行为和市场实现的过程。石学刚(2012)在文中指出由于服务活动的难以刻画性让人们忽略了服务环节对技术创新的作用。那制造业服务化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这个机制影响劳动人民的就业的呢?不同的学者也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胡昭玲(2017)将技术创新看作是制造业服务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中间变量。其作用过程如下:制造业的服务化过程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源与资本支持,技术创新又通过推动已有产业的发展以及在行业竞争上体现出来的优胜劣汰效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外,在制造业中加入服务要素投入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分界线越来越模糊,两者逐渐得到融合,使得技术创新得以在生产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得以运用与传导(邓向荣,2016)。技术创新对就业既存在破坏效应又存在创造效应,那技术创新到底是促进了就业还是抑制了就业呢?从正向效益来看,焦雨生(2019)利用Meta回归分析法,从四个维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就业之间呈现正相关,总的来讲是支持劳动者的就业的。从负向效益来看,技术创新根据创新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这两种创新带来的就业替代效应都会造成一部分就业量的减少(韩孟孟等,2016)。但总的来讲,技术创新给就业带来的替代效应毕竟是有限的,从长远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还是会带来就业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增长。

5 文献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针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以及制造业服务化对价值链的影响上,研究制造业服务化与就业的文献相对而言还是偏少一些,所以本文以此为选题进行分析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希望通过本文的归纳对劳动者的就业保障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归纳已有的“制造业服务化”与“就业”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及数据调查分析结果得出,制造业服务化对生产率以及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虽然会产生正负双向效应,但总体来讲学者还是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是能起到助推作用的。

6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与归纳,我们可以总结出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它对就业的影响既有正方面的促进作用,又有反方向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讲正负作用相互抵消之后,制造业服务化的变革还是支持者劳动人民的就业的。这种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造业服务化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率来为劳动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个是制造业服务化通过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来为就业提供支持。但是,制造业服务化毕竟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不可忽略的。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政策与举措来削弱这一影响。首先,企业可以积极引进并储备人才,对新员工进行技能的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定期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为劳动者做好就业的保障工作。其次,虽然同是制造业,但不同类型制造业的服务化对就业的影响也是存在细微差异的。所以政府可以根据行业的异质性特征,按照不同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归类,并制定特定的生产和就业政策,为劳动者提供正确的就业指引。

参考文献

[1]陈有华,张壮.肺炎疫情认知对就业预期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5-119.

[2]邓向荣,曹红.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遵循抑或偏离比较优势———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2):52-67.

[3]胡昭玲,夏秋,孙广宇,等.制造业服务化、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WIOD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7,(12):4-21.

[4]韩孟孟,袁广达,张三峰,等.技术创新与企业就业效应———基于微观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6,(6):114-124.

[5]何哲,孙林岩.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理论、路径及其社会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焦雨生.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促进效应研究———基于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的Meta分析[J].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促进效应研究,2019,(03):11-17.

作者:李小红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