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生命周期理念下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生命周期理念下品牌建设思路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全生命周期理念下品牌建设思路探讨

[摘要]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品牌课程日益重要,其中课程建设是关键。课程建设是一项多要素、系统化、可动态“改进”的周期性工程。从“品牌商品”打造得到启发提出课程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理念,分别从市场期、建设期、运营期三阶段结合品牌课程特点,总结在各阶段的建设要点,为高校品牌课程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品牌课程;课程建设

品牌课程建设是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品牌课程一般是指在高校进入市场大环境下,以实际培养目标为核心,建设具有时代教育理念、教学品质、课程特色以及自身文化等元素的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相比有显著差异,教学效果为学员甚至是社会公众所认同,以独有特色获得良好的口碑,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品牌课程体现了知识教学的高价值理念,而品牌课程建设则是实现该理念的基础。课程建设可看作是一个长期且可持续调整,包括从萌芽到规划、建设、发展、完善等的周期性建设活动。本文大胆从课程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理念出发,梳理了品牌课程打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建设环节,致力于为品牌课程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品牌课程打造市场期

(一)找准课程定位与目标,做好课程建设顶层筹划

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做好顶层筹划,顶层筹划是课程建设工程的“图纸”,是明确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框架、课程内容以及设计思路等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建设具有核心指导地位,而做好顶层筹划首先要找准课程的定位与目标。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为人才培养而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又是根据学员认知基础、专业能力需求等学情因素确定。此时可借鉴反向设计的思想,从专业能力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这样的设计思路同时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标准。另外,课程与课程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专长;同时,课程本身是一门包括教材、多媒体、条件、试题卡库、配套设施、师资团队等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性教学体系,各要素之间应该互相关联、互相配合、彼此衔接,共同为培养目标而服务。所以,课程建设的顶层筹划要根据课程之间的人才培养逻辑,找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以确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开设时机。同时也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什么资源与条件,相互之间如何配合,以体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理念,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开展市场调研与分析,掌握同类课程开展动向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课程资源的“业务推广”由“局域”拓展到“广域”,多样化、个性化的优质课程进入“市场”大环境同台竞演。同一门课程尤其对于公共通识类课程,可搜集到多种版本不同应用场景的线上资源。其中有共同点但也有些许差别,核心知识内容不变,但是不同院校的不同课程团队依据人才特点、融合本地文化特色等因素从而树立起各自课程的品牌特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带给后来建设者以启发,同时更多的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挑战。所以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教学层级、条件需求等因素进行课程建设规划,更容易发掘课程亮点并加以凸显。

(三)对标同类型优质课程,发掘课程建设自身亮点

品牌课程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特色,类似于商品的“卖点”,是品牌打造的核心要素。特色包括教学方法策略的创新、知识内容的重构、新型条件的创建等。但是特色不是标新立异,凭空产生,最适合教学实情(或者说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革新或亮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特色。同时,课程的适用性(或目的性)是评价一门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充分立足自身教学环境,结合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对院校专业特点、学员基础、条件需求等因素进行深刻剖析,在同类优质课程的调研基础之上与其进行对标,取长补短,寻找差异,是挖掘自身课程的核心亮点(课程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品牌课程打造建设期

(一)线下为主、线上为辅,整合全流程全系统的课程要素建设

“市场期”的分析与调研,为课程建设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课程是一个涵盖课程团队、教学设计、教材、条件、配套资源、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全要素系统性的集合,所有要素紧紧围绕课程的顶层筹划之下并相互配合而展开。除此以外,得益于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与辅助,课程的实施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而是可以依托于网络及线上技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课程教学、辅导、巩固、跟踪、评价等课程实施。所以在课程建设阶段,势必要打破原有的只满足线下课程建设的思维,而是要依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分别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构建一种全新型混合式的课程开展模式。比如在教材建设方面,笔者倡导教材资源库的概念,除了线下教材的编写以外,另有电子版教材的辅助配合,如个别需要动画演示的地方可插入动态演示文件,而这在线下教材中是实现不了的。另外,教员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往往是参考大量文献而精简凝练出相关内容,或者有独到释义的文献而碍于著作版权问题不能直接引用,是否可以考虑以添加超链接的方式让学员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做进一步学习与探究?这些都是线上教学资源所带来的优势。同样课程的全流程教学设计、虚实结合的实验条件等均可以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建设改革,但是不论如何改革,都离不开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多方协作调节课程建设的“供需平衡”

教育教学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改革更要重视课程供给侧的转型与升级,以满足学员当下乃至未来的学习和就业需求。国务院在2017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将产教融合由职业教育向上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建立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弥补了产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不足,一方面给予人才培养社会化支持,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进程与效率。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除了学校本身提供的教学平台以外,还可借助企业的优质资源,将课堂搬到实践基地,改进教学方式,强调理实一体,注重实践,进而强化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另外在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对接中,使得课程建设中更多地融合人才培养的输出要素,使课程建设更具落脚点、实践点和效果检验点,易于树立品牌课程的标杆性。校企合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的革新注入新方法和新思路。例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确立良好的互惠互助合作关系,“引企入教”中结合课程特点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类型,完善课程教学目标,使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除此之外,企业的技术和平台支持,是课程内容建设的重要部分,可与厂家开展更为密切的互动调研、跟产跟训、项目实习等合作,强化联合培养、联考联训机制,重构课程管理体系,邀约企业一起参与到课程考核中,以相对贴实、更加多元的指导依据尝试进行课程效果评估改革。

三、品牌课程打造运营期

(一)加强课程团队成员协作,推动课程改进实施,做好课程传承

教学实施是对课程建设成果检验的“试金石”。对课程团队成员而言,每一次课程实施过程都会产生收获和反思,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经验教训反馈于课程建设,不管是教学内容的重构,还是教学方法的修改,抑或是教学手段的变动,通过不断的修正与积累,使课程在教学实施层面更加贴合教学实情。所以品牌课程的建设不在一朝一夕,而是经过实践打磨而逐渐适应,课程的传承与实践依赖于课程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共享和协作精神,适时增加课程团队互相听查课、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与交流等活动以推进课程建设完善。另外做好分工,对课程体系的各要素做好监督与效果评估,提升课程的品牌质量。

(二)融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开拓课程创新

不同时代背景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而衍生出具有时代特征与育人本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比如当下提出来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新概念。融合新的教育理念,势必将对原有课程提出新的挑战与改革契机。同时,随着时展与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也会对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冲击效果,比如慕课、微课、私播课等的兴起。所以课程团队需要快速做出响应与调整,与时俱进,与新理念、新技术相结合,找到课程改革切入点,实现课程的转型与变革。

四、总结

本文以商品的品牌打造过程为启发,大胆提出品牌课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建设思路,包括建设之初的课程定位、市场调研以及特色发掘以完善品牌课程的建设规划;建设期的全要素整合、上下游联动和闭环常态化评价机制倡课程的全面化、适用性、可持续改进等课程建设发展策略;最后是品牌课程运营期的精华传承与改革创新,以锻造品牌课程的长效口碑。

参考文献:

[1]王小平.高职院校军事课程建设特色研究[J].大众科技,2012(9):107,126-127.

[2]傅奇丹.高校品牌课程建设的工作室模式之构想[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聂勇,闫智勇.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管理困境与对策反思[J].职业发展教育,2019(2):61-67.

[4]陈刚.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品牌课程建设的探索[J].职业教育,2016(3):109-110.

[5]王保建,陈花玲,杨丽娟,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的课程教学设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8):163.

[6]胡小桃.高职课程建设的新理念:在适应中超越[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2017-12-19.

[8]赵聪慧.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

[9]李莉,任志国,瞿朝成.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新工科本科课程建设[J].数字通信世界,2020(3):221-222.

作者:徐风磊 单位: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