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思考

早在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原理》一书中就对“产业区”的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作用、产业集聚对生产要素的影响等进行过研究。他发现,在一个地区产业集聚度越高,其企业发展就越有活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越强。由于产业集聚区是在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内相对集中地形成某类企业集群,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要比一般工业区内企业间的联系更密切。通过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在集聚区内就形成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制度组织”,对企业的生产进行协调,从而大大提高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3]正因为如此,二战以来,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始成为各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美国的地毯业发展为例,1999年时,美国共有255家地毯制造企业,其中216家集中在佐治亚州。在佐治亚州的地毯企业中,又有150多家集中在佐治亚州的多尔顿市。多尔顿市的地毯企业高度集聚,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也大大增强了该市毛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只有5万人口的多尔顿市所出口的地毯量占国际地毯出口贸易的60%左右。[4]进入21世纪,产业的空间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在各国政府的引导下,全球产业迅速向集聚区转移,形成了一些世界著名的产业集聚区;如美国:以硅谷为中心的计算机类信息科技产业,以底特律为中心的汽车制造产业,以西雅图为中心的飞机制造产业;日本以筑波为中心的电子高科技集聚区。意大利东部的皮革纺织集聚区等。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沿海地区,也出现了诸多产业集聚区,如,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产业,东莞的玩具制造产业,温州的皮鞋产业等。

按照国发2号文件要求,在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符合贵安新区产业发展实际。从新区的产业规模来看,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平坝县规模以上企业只有51家,西秀区规模以上企业只有95家[5],清镇市、花溪区规模以上企业稍多一点,但在贵安新区规划范围内的企业数量有限。从所有制形式来看,公有制企业占80%以上,企业活力有待提高。由于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原因,企业之间并没有十分紧密地联系。从企业所从事的产业来看,贵安新区内,中小企业大多数选择技术、资本、环境和管理要求较低的传统产业。在新区内,从事煤炭开采或相关资源开发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27%,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产业约占10%,从事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筑材料、医药制造的企业也占有一定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贵安新区内企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明显,表现为市场份额减少,产业萎缩。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扩大规模,形成联合,在区域内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因此,推进贵安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做大做强新区优势产业,形成黔中经济区特色产业带,带动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从而提高贵州经济整体竞争力。此外,实现相关企业集聚,相关产业集约化发展,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从而推动我省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一、贵安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总体规划,贵安新区核心区包括贵阳清镇市、花溪区部分乡镇和安顺市平坝县、西秀区部分乡镇。规划总面积约1560平方公里,辖区人口约65万。从规划情况来看,贵安新区地处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是贵州沟通东西,连贯南北的重要中间地带。另外,贵安新区在交通、资源、产业、文化和市场等方面相对成熟,具有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基础。由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西部地区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很多工作还在探索和磨合之中。从贵安新区产业的现状来看,既有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如地势相对平缓、资源比较富集等;也有产业层次低,产业相关度不高,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集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如前所述,贵安新区大量存在的是中小企业,而且企业数量较少。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新区核心区内企业总数不到300家,而且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甚至只是家庭工厂。企业规模过小,使得这些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如何发展区内企业,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是产业集聚区建设所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课题。二是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选择不是很明确。根据国发2号文件,贵安新区应该主要发展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从统计的情况来看,大量企业是中小型的与煤相关的产业,从事与生物资源、铝资源相关的企业较少,而且深加工的程度不高。从国外内其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必须要突出主导产业和核心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如,青岛的电子产业集聚区,就是在海尔、海信和飞利浦等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现在青岛从事电子相关生产的企业达到了800多家。三是项目用地不足。尽管贵安新区是贵州省内相对平缓的中间地带,土地可利用率高。但在新区的平缓地带也是贵州省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用地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批,部分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用地相对紧张。四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贵州最大的短板是人才短缺和创新不足。尽管新区内有几百家企业,但这些企业名牌产品很少,只有个别医药企业在全省有点影响。另外,由于企业从事研发的高科技人才偏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基础设施不配套,企业融资困难。贵安新区的总体规划虽然得到国务院批复,但现阶段的路网不够密集,区内道路之间的通联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网络。在其他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归属两个不同的行政区,也出现了不配套的情况,例如,自来水管道的互通性和电网的互通性都需要改进。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努力不够;既有微观因素,也有宏观因素。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解决。另外,由于新区内主要是中小企业,企业融资受到政策性的限制相对较多,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亟待解决。

二、加强贵安新区产业集群建设的思考

加快贵安新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新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实现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向新区集聚。

(一)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前期投入资金量较大,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根据城市建设的相关经验,仅新区内道路建设的相关资金大约需要2000亿元人民币,而2012年度,贵阳市、安顺市财政收入分别是488亿元[6]和87.4亿元[7]。显然,解决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市场运作,政府引导,整合各类资金,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做到新区规划范围内的县(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向贵安新区核心区倾斜。在贵安新区的建设过程区,核心区附近的花溪、清镇、平坝、西秀等几个市县要将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向贵安新区靠拢,在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上形成互联互通,形成网络。其次,在单独的贵安新区成立后,要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职能,实现省级财政向新区倾斜。省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区财政扶持力度,将新区内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省财政支持项目。在贵州省确立的“五个一百”工程中,要选择一些发展前途好、产业带动明显的项目放在贵安新区。在税收方面,也可以适当提高新区的分税比例,对新区进行扶持等。第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贵安新区分属贵阳市和安顺市两个地级行政区,在管理体制上没有先例可循,可以试行以规划统领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坚持“大规划,高起点,有特色”的产业指导政策,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集聚区装备制造业、磷煤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支持新区内各个行业技术改造升级,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可以由省政府出面设立新区产业指导委员会,协调贵阳、安顺两市,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在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上,要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改革基础设施投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贵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制度和机制。三是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可以将促进新类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和重点项目的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集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软环境建设,对有意向在新区进行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司或个人,在金融、税务、土地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实现市场化融资。与此同时,提高各级机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达到招商安商的效果。第四,着力解决产业集聚区土地资源“瓶颈”。贵安新区地势相对平缓,是贵州省粮食主要产区,工业用地受到耕地保护的制约,成为发展产业集群的“瓶颈”。在建设产业集聚区时,要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避免浪费土地资源,确保土地集约利用。一是根据产业特点,鼓励企业建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向山要地,建立梯田厂房。三是鼓励企业充分挖掘现有厂房土地潜力,尽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重建和扩建,减少新的土地占用。四是盘活土地资产。在贵安新区所在地,“三线”建设时遗留的一些厂矿,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已经闲置,应将这些老厂矿的土地资产盘活。五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土地用地指标。在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的情况下,通过与省内其他地区进行土地置换的方式,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新区内扩大用地规模。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产业集聚,从根本上讲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其中,核心技术才是关键,而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只能由企业自身来解决。贵安新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从东部地区引进符合国发2号文件精神,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要以本地现有企业和资源优势为基础,引导企业在技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形成产业发展引导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而言,要立足贵安新区劳动力密集、资源富集的特点,充分发挥贵安新区在我省的区域优势,找准市场定位,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点,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选择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应该充分反映贵安新区比较优势,要充分利用贵安新区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选择当地具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从贵安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选择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和电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现在的问题是要将这三个产业的生产成本、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进行更加深入地论证,结合当前新区与大学园区毗邻的优势,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特别是要注重扶持企业进行品牌塑造。新区管委会要将创建区域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上议事日程,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争取集中力量培育出一至两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核心企业的带动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要善于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的路子。一是充分利用金融政策,积极实施科技金融,向高科技产业进行适度倾斜。二是充分利用财政政策。近年来,贵阳对中小企业实行的“3个20万”的创业扶持政策就很有借鉴性,在新区可以将这个政策的范围进一步规范为对电子产业或其他主导产业上来,提高民间投资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热情。三是通过财政贴息方式,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对进行技术改造的传统企业实行优惠贷款,降低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本。进一步细化原来省级工业园区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如,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成本可以抵扣企业税收,发明专利采购成本纳入管理费,依照规定实施税收优惠等。总之,要通过各种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三)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要有一个优化的产业组织结构。在产业规划时,要充分利用贵安新区现有资源,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在该地区继续集中。首先,建立一个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在充分了解本地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退出机制,引导支柱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确立竞争优势。对贵安新区内新设立的企业要严格准入制度,把握信贷方向,对与新区内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优惠政策引导,对与新区主导产业不符的企业进行必要的限制。其次,构建产业集聚区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产业政策上进一步引导,促进集聚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一是完成对原有企业的升级改造。贵安新区内有许多资源性的企业,由于新区内具有丰富的资源,这些企业近年有所发展,但由于资源性企业科技含量不高,污染治理成本较大,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二是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支持政策的完善。根据国发2号文件,贵安新区建设以资源深加工等四项产业为主,建立产业集聚区,同时发展这四大产业,从投入上有一定难度,需要确立一个重点。就当前形势来看,依托原军工企业,加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产业链长、技术溢出效应明显、人才相对集中的特点。因此,有意识培养装备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三,特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产业集聚区企业集群发展计划的指导下,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进行产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对新区内符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企业,实行有条件的优惠政策。如对企业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的给予一定奖励,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一些与产业计划不符的企业,要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企业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向符合集聚区要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依托贵州大学城的建设,鼓励高校师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让高校智力参与集聚建设,形成一个以高科技为主的专业化特色产业。

(四)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

产业集聚区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在加强贵安新区金融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要解放思想,促进金融集聚。主要措施包括扩大金融总量,用优惠政策吸引银行在贵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整合现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二是加强投融资机制建设。,当前,贵安新区内的多数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较差。要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建立中小企业参股的担保公司,发挥担保公司作用,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建立企业联保机制,利用信用好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充分利用票据市场,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三是做大做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在风险防控方面,变政府参与投融资为监控投融资,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经营和现金流进行必要的监控,在真正实现公司化治理的同时提高监控水平。[8]与此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融来的资金用在最为关键的地方,特别是要加强对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速度。另外,一些归属地方财政的债务,也要加强管理,要建立还款准备金制度,确保资金的良性循环。

(五)加快相关人才引进,形成人才集聚

产业的发展终究要靠人才的推动。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建立引导企业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环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采取多种形式,培训现有企业人才。此外,政府还应根据新区内主导产业的特点,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环境,超常规引进产业急需的人才。

作者:陈真波单位:贵阳学院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