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生态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生态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化生态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1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的内涵和结构

1.1内涵

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服务于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表明了高职院校的社会使命.百所国家示范高职和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标志着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已进入转型提升内涵的关键时期,在政府主导举办的高等教育框架内要充分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文化建设既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职院校特色与品牌的表征.因此,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当是包含多元主体要素、多样文化生态的一种特定的社会亚文化生态.是在特定的校园环境里,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文化核心目标,由学校师生员工长期以来自主共同创造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并为全体师生共同认可、接受、信守和发展的价值观念、校园形态和行为方式.体现了高职院校文化与行业、企业、区域和社会等文化环境互相适应和发展.从构成主体要素来讲,高职文化生态系统以校园为特定时空条件,简单分为内部生态秩序(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等要素)和外部生态秩序(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要素).而和谐的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各要素应当与相关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联制约而形成动态平衡结构状态.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文化体现.在和谐的文化生态中,高职教育的育人根本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在和谐的文化生态中,高职教育的职业文化属性才能得到彻底的张扬,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联通现代职教体系;在和谐的文化生态中,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充分的发挥,提升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在和谐的文化生态中,高职教育才会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有更大的自觉和担当,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2结构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也决定了高职文化生态结构特征,既不是一般意义的高校文化,又不能是企业文化,它应当是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文化群落相互交融形成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它的动力结构可简单归纳为“双主双核,螺旋发展”.“双主”指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建设的承载主体,学校师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师生之间的文化传承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双核”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驱动融合,共同塑造了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螺旋发展”指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与周边其他文化群落的交融中互为环境,在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流过程中,通过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等方式建构着文化生态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平衡.其横向结构(空间结构)主要指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内部不同类型文化圈层(如从主体来分有教师、行政、服务和学生4个文化圈层,从层次来分有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4个文化圈层等)以及外部不同文化群落之间(如区域、社会、行业、企业以及政府等)的相互关联,纵向结构(时间结构)主要指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历时性,即时代特征,体现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失衡

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经过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的涅槃发展,作为新的高等教育文化形态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确立.无论是院校所的数量还是在校生的规模,高职教育已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决定性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实现进行了基础的铺垫.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推算,2009—2011年,高职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让更多青年“在家门口上大学”,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连续上升,2013年更是“逆袭”最难就业季,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这些利好的消息从侧面印证了市场对高职教育的刚性文化需要.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转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也为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品牌发展提供了百花齐放、百舸急流的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的深圳模式、宁波模式、苏南模式也代表了目前高职教育一些特殊的文化生态的发展.因而,政府、社会、区域以及行业企业等对于高职教育寄托了更多的希望.高职院校文化大观园的春天将会是群芳竞妍,但这个冬天将会更冷,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个体的高职院校的文化生态建设将会有更多的课题等待大家去研究,有些可能是关乎到个体生态的生存.在实际的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依然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生物链的文化链.正如自然生态通过遗传与变异的途径来维持平衡一样,文化生态亦通过文化的创制与保持来尽力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动态平衡.正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作为近30年尤其是近10余年来形成积聚的一种文化生态群落,其自身价值体现与作用发挥已得到了充分的现实性印证.在表现出强劲的文化张扬力与发展正能量的同时,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其与外部其他文化生态群落之间也间或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2.1外部文化生态环境

外部文化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区域、行业企业等,高职的良性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指导、社会的认同、区域的支持与行业企业的参与.高职教育举办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地方政府,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在顶层体系与制度设计、资金信息投入、质量评估等诸多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宏观的政策性指导,激起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内在活力.从政策支持角度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学校,主要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发展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政策性诉求.但其中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跨部门、跨领域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虽说高职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文化的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价值与文化的认同错位.这主要根源于社会对高职教育价值的传统认知偏差、现行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层次性以及高职教育自我探索发展的曲折.而这种文化认同的失衡在遭遇到适学人口拐点时,便以生源危机的形式在全国渐次地典型性表达出来.立足于区域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共识,这也是高职文化生态建设所必须的基本路径.换句话讲,在高职这个文化生产场域内,要使其产品的生产规格与价值要和产品的市场和使用价值无缝对接,这才是高职教育的真正生命力的体现,也是高职教育服务的导向、高职学生就业的宗旨.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有人气、接地气、合行业气、融企业气的高职院校文化.但在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学校文化的公益性与企业文化的利益性却形成了矛盾.两者虽然合作的政策目标是育人,但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职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企业的政策目标虽然也是育人,但其最重要的则是追求利润.两种文化的融通尚处于简单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融合,对于制度文化或文化理念的学习交融还未深入.

2.2内部文化生态环境

从内部构成诸要素来分析,也存在一些失衡的现象.就建设主体来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但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失衡现象既包含于建设主体内部,同时亦显现于主体之间.如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与工程服务能力的协调问题,即“双证”能力问题;学生类型多样化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问题;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发展与学生职业成长的问题等.就建设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物质、行为、制度与精神环境等方面.因为高职院校多数都是新建院校,因而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积累比较薄弱,但是这又是优势,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充分体现后发优势,精心策划与实施提炼,并经过师生员工的长期行为积淀,形成特色的文化内涵.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存在“四化”现象,即内涵简单化,狭隘于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功利化,重职业技术轻人文素养;倾向泛职业化,强化职业属性,弱化教育属性;实践零碎化,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实施.

3高职院校文化生态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它既反映了与周边文化生态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也体现了自身历时性的文化历程与积累.因而,高职院校文化应当是动态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包容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生态,是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在自身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激活内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外部有效性资源,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要创制新的文化生长点,打造新的文化发展点,积极构筑内外和谐、动态平衡的文化生态.

3.1激活内部主体的创造性

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自觉性,要充分激发学校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意识,适应经济转型与区域发展的需求,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构建和谐的内部文化生态秩序,形成文化自信,引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师职业发展上,教师应当具备相当的职业岗位工程经验与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的“双师”素质,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实施课程教育,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研发和社会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在学生职业成长上,学生要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成长辅导,习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技能与迁移能力,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梦想.在文化环境设计上,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建设,都应突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凝炼学校的精神,以办学理念、目标定位等形成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与精神激励,这是核心、灵魂;要规范学校的制度,以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激活学校内生力,如结合教师成长的关键点设计辅助性发展政策,针对生源多样化的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分层教学等;要引导师生的行为,尊重人格,营造良好的氛围与良好的活动设计,满足于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要;要形成良好的物质环境,无论是校园自然环境的摆设,还是教学实训环境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情操的培养与职业的熏陶.

3.2利用外部资源的有效性

高职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与资源价值.

1)学校的办学目标要切合于社会经济与区域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规划相切合,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应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行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切合市场与岗位的要求.

2)要开门办学,寻求校企合作的瓶颈突破与互利共赢,最终使学生受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要更多地寻求政策性支持,充分抓住发展机遇,促进学校的层次发展.

4)国家层面要形成多部门联合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局面,而不是由教育部门唱的独角戏;区域政府也应把高职教育纳入到正常视野而做好与地方产业对接,从政策落实等诸多方面支持产业的发展.

5)通过法制与税收政策的完善与制订,引导行业企业深度融入到学校发展中来.

4结语

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会.但是由于许久以来高职的出身、政策性因素、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的认同度等问题,也让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甚至于说是生存危机.如何突破发展性瓶颈,真正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思考的课题,更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来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务.

作者:韩鹤进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离退休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