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校园文化建设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各大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自我探索时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较好的做法。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的颁布,对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与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一词在制度中不断得到提升,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在探索与发展中不断得到深化,对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加明确,在校园建设和规划时注重了文化建设的融入。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彰显了大学的文化特色。例如:高校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底蕴逐渐深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社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定期举办的“挑战杯”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科技展等活动,对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是好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不足。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思想———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我国选择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状。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猛增长,除了在教学设施、管理设施上存在发展滞后的现象,在教育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略显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打折,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繁重与教师人数配备不合理。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与相对固定的授课教师人群不成正比,同时,源于高校引进人才渠道不畅的实际情况,学生人数的增比远远大于授课教师的增比,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不断加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无形中影响了教学水平,压缩了教师专研学科的时间。反过来,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受影响。其次,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认为培养科技人才才是其工作任务,在加强自身教学科研过程中,偏重近期效益,普遍存在政治坚定性不够强,缺乏政治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学术性,不讲政治性,只讲知识性,不谈思想性,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使大学生在政治理论观念上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社团重管理、轻指导

伴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非主流、西方的文化、思想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大学校园,成长在各种文化冲击下的95后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复杂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自我意识强、独特个性的自主成长。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熏陶任务的社团拥有了不断加入的新生力量,但与此同时,社团的发展亟待加强。第一,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社团的认识不够。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主、自发、自愿组成的非盈利的群众组织。它按照自身的章程开展各项丰富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满足会员的需求,展现校园文化风采。社团也有自身的管理运作模式,通过定期招纳新会员,以维持不断更替、流动的社团管理者。很多大学生对社团的认识略显肤浅,认为社团开展的活动可参与也可不参与,是否参与和个人意愿有很大关系,活动参与随意性比较大,社团方面也没有相关惩处条例,即使有力度也不大,普遍认为对学生个人大学生活成长几乎没有影响。第二,社团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社团之初,尚能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随着对社团的深入了解,发现其管理的漏洞,如对会员的培训、管理不到位,存在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没有科学、完善的活动方案,出现临时变更活动内容、时间,造成会员不知情,极大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成员呈大幅度地流失,活动质量也有所下降。如此恶性循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社团,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第三,高校对社团的管理亟需加强。因社团建立的条件及自身的特殊性,高校的社团数量是有一定规模的,社团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学校社团联合会。为了加强对社团的管理,高校要求每个社团配备了指导老师。在实际工作中,社团联合会和指导老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活动报备、流程审批、活动申报的材料收集、评比活动等,对社团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就如何开展好社团活动等方面没有相关的业务培训,如果在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将对形成有一定影响、极具内涵、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以学生为本,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始终把握育人为本的建设主线,积极开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奠基文化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正确把握建设的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为目标。面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转型、文化多元化及信息网络时代对校园文化的建立不断带来冲击与挑战,例如:校园文化建设中心不太明确、重心不够突出,建设缺乏特色、创新和文化传承明显不足,价值多元冲突严重,网络发展隐患存在。如何打造更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全员育文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各大高校共同的认可。育人工作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并提出“全员育人”的新要求。相比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者认为也应加强“全员育文化”。从学校层面来说,需要调动全校所有院系、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全体教师、管理人员的能动性。这就需要全校各部门的协调与善谋,广大教师的在学术和科研上的高要求和高追求日积月累才能形成。因为,从完整意义上看,高校校园物质文化除了硬件设施,还应包括师资力量、学科结构等。部分老师面临科研、教学等各种压力,较少地思考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交流比较欠缺,更多地局限于课堂时间;我们的管理人员在指导、服务各项文化活动时,因素质高低、能力大小不同,对校园文化传承的载体存在互相推诿、甚至阻止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利于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

(三)双向选择育文化

从高校教育对象的角度来说,他们最关注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最直接参与的是各项课外活动。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少的难题。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上,很多高校在社团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在不断的探索。随着网络、手机等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而流行的大众文化在95后的新生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西文化、网络文化在他们身上不断地进行冲击,造成他们对千篇一律而个性不明显,缺乏时代性、现代感的传统社团活动不感兴趣。为了迎合他们的需求,有时不得不调整活动形式。作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来主导,由社团活动来引导。一方面,把握好高校主流文化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尊重学生个体选择。既要创新文化活动本身,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调整,在不断的双选过程中,把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沉淀下来,也体现校园文化的幵放性和动态性。另一方面,加强社团负责人、指导老师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定期召开研讨会、培训会,提升社团工作的质量和指导水平,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出谋划策。

作者:王凌 单位: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