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文化建设分析(8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文化建设分析(8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文化建设分析(8篇)

第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学探讨

摘要: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不仅体现在内部建设一个稳定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同时对外表现为高职学校的价值观、目标追求、精神状态以及高职学校的单独个性和自身魅力所在。”美学文化是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特征,也是其进步性文化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审美文化;美育教育

学校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和重要载体,是高职学校教学观念、行为规范、学术气氛、传统与风尚、精神文化和物质形态的特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共识的文化整合与精神氛围的校园文化理念,以其熏陶性、向导性、文娱性为特征,有明显的春风化雨的审美观念教育功能,审美文化性是以真实、善良、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从美学的视域探讨校园文化是拓展校园文化理论的又一个新的境界和领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性也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指导内涵意义。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审美内涵性

校园文化不同于社会共性化的一种区域文化标志,有内在的广义和狭义区别。本文章是从狭义的校园文化视域,就高职学校中的校园视觉环境、文化规章制度、精神风貌、价值观等校园文化构成要素所包含的审美属性和美育途径,做分析解读。多数文化都是由内质和架构模式两部分有系统、有规律的组织起来的有机复合体。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由表现为内在特质和外在模式两部分构成。校园文化的特点与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生活区域和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崇高信仰、文化理念和自身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自身认知价值观、自身伦理价值观、自身审美价值观。文化特征与内在本质以其蕴含的真实、善良、美育的价值因素,具有满足主要理性需求的神韵美。而作为文化载体的校园文化架构模式,则是感性与理性的观念统一。它既有外在形式韵律与节奏的物化审美理念文化所体现的形式美,又有内在的文化理念所积淀的观念和情感表达表现的意蕴美,因此,校园文化的审美内涵性是指文化内在本质达到真实、善良、美育的统一体,文化模式具备了生动形象性、创新性和愉悦性的审美特征。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作用

1、审美凝聚功效

高职校园文化通过规范标准塑造个体并树立起一种校园群体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涵,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师生员工维系在这样一种共同的精神文化上。也正是这种共同的文化氛围的长期熏染,培养了学校共同体意念,新的文化认同观念识,新的归属观念。这种新的观念逐步形成,学生开始从某方面开始淡化家庭观念。青少年学会用这种群体的利益、群体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动等,并形成具有群体特色的精神内涵。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形成师生的这种内在凝聚力,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完成学校的办学任务,实现教育共同努力,从而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

2、审美协调功效

高职校园文化的审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校园文化所创造的和谐的精神文化消除个人心理上的多方面不协调感,促进学生身体与精神以及诸种心理功能之间的和谐,促进其人品的协调发展。生活在和谐、平静、优美的校园里会使学生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生命的完美体现,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二是通过校园文化所提供的和谐的精神文化,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协调校园内在的人际关系。校园的活动、审美活动,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的机会。三是通过校园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和谐的精神文化氛围协调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如:四季长青、鸟语百香,温馨而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会使师生们心旷神怡,身心得到愉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爱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审美的情感释放与升华功效

校园环境优美,疏密相间,校园布局旷达,给学生以均衡、对称等形式美感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均衡感,鸟语花香的校园绿植,给学生的宁静、和谐的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珍惜当下、热爱现实生活的心态。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熏陶性情,还能使学生的情感获得某种释放与宣泄。通过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认可,能量得到释放,从而被压抑的某些情感获得宣泄,而且正是在这种释放中,情感又获得了稳固的升华。美是以“善”为基础前提的,美感中往往蕴含着高尚的道德。学生欣赏优美校园中许多具有社会现实美、艺术形式美的事物,不仅能引发观赏美感,有时还会引发道德提升,且两者之间相互渗透而得到补充。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审美观念及原则

优美的校园文化是当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在优美校园文化建设中完善美育的重要前提。

1、创新性特征的韵律美观念及原则。校园文化虽然是内在本质的种精神文化,但就其文化构架模式总是以一定的创新性特征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审美理念要求文化形式应具有传神性、新颖别致的美学特点,体现出以情感化感动人性、以美育启真的韵律之优美。作为校园内在文化感性显现的物质环境要突出整洁意韵、丰富多彩。校园中的楼宇、花木、铺装、山水、雕塑等应该在形式和颜色上形象创新、寓情于景,蕴含着隽永的美感情调和节奏韵律,在实用的基础上完善艺术价值功能。而作为体现学校内在风尚和内在价值取向的潜性精神文化氛围中,也应在表达感性的同时通过美化的校园井井有条秩序和行为方式等感性因素,表达出情感生动、与心共鸣的审美文化的深刻意义。

2、教育性的意蕴美理念及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节奏与韵律美原则要求的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应合乎形式美规律。而意蕴美理念是指校园文化内质的意义美,它是知行与情感相融合的文化内涵,满足主体需要和目的。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在于其包括基础知识价值、德行价值、美学价值为核心的群体文化内涵,通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形式和氛围,递增影响和塑造人的思想行为。而审美化的校园文化的特征在于它不是用教导灌输、篇幅雷同的教育手段,而是以美的内在文化形态为基础条件,以情感内在审美为驱力,离情于景、寓教于乐,在审美情境中,赏心悦目的理解文化内涵,达到高职校园润物无声、入情入理的陶冶教化功效。

参考文献

[l]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操作[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张义.审美的文化选择[J],思想理论论坛,200l,(3)

[4]姚海涛.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赵成波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互联网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精神理念汇聚成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社会进步、学校发展、思维革新的步伐,紧贴时代,紧贴师生,才能保持新鲜的活力和动力。近年来,“互联网+”理念的兴起,是网络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互联网+理念相互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校园文化新活力、新动力,已然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新的时代下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自媒体

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将21世纪的人类带领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一方面不断渗透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生产模式,一方面也从这些改变中不断拓展和深化着自身技术,并将人类由此推入了互联网+时代。2015年,总理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着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及网络信息通讯技术,为传统行业拓展新的空间。在此大背景下,现代教育亦迎来了转型发展升级的新契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借助学校环境平台,通过文化氛围营造,于耳濡目染中引导师生价值观、荣誉感形成的学校发展软实力,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如何紧跟潮流、乘势而上,已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直面的挑战和要求。

1互联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1传统校园文化宣传式微

互动性减少。校园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互动性。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发展进程、发展要求等内涵建设要求的体现,其建设过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在宣传与接受、传承与吸收的互动中达到相互作用的效果。但是,互联网的浪潮却极大地稀释了师生与校园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对于现今高校而言,学生主体已置换为于网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对于网络环境的过于依赖甚至沉溺,使得传统如校报、宣传展板、宣传横幅等方式为主的校园文化宣传所能得到的关注度大大降低,校园文化的互动作用亦随着受众群体的减少而不断削弱。渗透力减弱。“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化、理念、思维等在师生双向互动中产生渗透作用,并由此引导师生们的观念、言行、思想。但一方面,互动性的减少必然导致渗透效果弱化;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为教育带来的新生态是教育资源的共享甚至逐步泛滥。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及喜好,便捷地获取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传统课堂及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影响力遭受巨大冲击,借助课堂引导、教师讲授等方式传承校园文化的途径也同样遭遇挑战。

1.2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开拓

互联网+潮流的兴起,依托的是网络信息平台的发达。这一方面挤占了传统的以校报、展板、横幅、标语等为主要方式的校园文化展示空间,另一方面也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信息平台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新的生力军。传播及时迅速。网络信息传播,作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速数据传递系统,具有传统校园文化传播渠道难以企及的便捷性和高效率。传统校园文化宣传如校报、展板、横幅等必须经过报纸编排印刷、展板横幅制作喷绘等过程,时间维度较长,及时性减弱,且工作量较大。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则只需对相关的图片、文字进行一定的编辑、排版便可直接,耗时少效率高。因此在面对最新热点或突发新闻等信息时,新媒体也更能及时灵敏地作出反应,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内容高效迅速的传播提供了保障。信息容量扩充。传统校园文化传播方式囿于平台的限制,承载的信息量相对有限。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网络信息的宽广平台。如通过“两微一端”开设“微话题”“微专栏”等,对校园文化中的亮点、热点、重点进行系列宣传;借助网络信息丰富且分享便捷的特征,加入链接资源,扩充内容外沿;汇总形成校园文化信息资料库,通过扫二维码等方式让师生长期、自由下载传阅等,于更为全面系统,也更细致深入的宣传中,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交流互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受众的参与和互动程度是重点,这也是网络信息平台发展的关键。为吸引更多群体的广泛关注,网络平台滋生出了更生动独特的网络文化,将网络文化的优点调和到校园文化的发展中,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活泼度和亲民性。尤其是借助留言、评论等方式,让师生们在互动中更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借助这些反馈,及时调整校园文化传播方式和内容,在交流互动中为校园文化增添源源活力。

2互联网+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2.1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其最终目的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大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新媒体,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明确本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定位,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从而有序、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能不偏不倚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2加强队伍建设

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团队成员除掌握互联网、新媒体的基本应用技能外,更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对时事热点的敏感度、灵活的创新精神及一定的新闻素养。因此务必强化队伍的思想建设、专业建设,保证队伍忠诚度、积极性的同时,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2.3扩大阵地建设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将传统途径和新兴媒介相结合,发挥校园景观建设、横幅展板等基础性氛围营造功能,并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灵动性大、互动性强的特征,紧扣学校热点、师生需求,吸引师生关注度,调动参与积极性,激发创新潜能。在传统途径和新兴媒介、强化基础建设和提升创新活力的双向联动中,构建更为广阔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安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6):18-20.

作者:韩慧玲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第三篇:财经职业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财经职业院校作为财经人才输出的主力军,诚信教育是不容错失的关键一环。本文通过对高校诚信教育现状的分析,对财经职业院校诚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财经职业院校;诚信;诚信教育;校园文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已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求公民在个人层面把诚信作为自己不变的价值准则。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很快就会走向各行各业,挑起国家建设的大梁,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诚信社会的建立。

一、财经专业人才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现代高等教育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吸收传统教育精华,注重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诚信教育强调人才的健全人格,关注人才的精神成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诚信教育机制塑造财经类专业人才的诚信品质和人格。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经类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还有众多的财务造假丑闻,美国安然的倒闭、蓝田神话的破灭,“失信危机”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作为输送财经人才主力军的财经院校,加强和改进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校园文化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财经职业院校诚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正在潜移默化地、无孔不入地侵蚀着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等现象,也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校生目前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逃课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骗取国家助学金等等行为,都在为我们敲响诚信的警钟。校园“诚信危机”的出现,与校园诚信教育的滞后与脱离实际有关。在教育内容上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以“集体主义”、“奉献”、“自我牺牲”当作道德教育的核心,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在教育方法上“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重灌输、轻实践,各种主题班会、诚信征文活动,大多雷声大雨点小,只有少数人参加,流于形式;在教育的实效性上,对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学生认为“不说谎”、“不作弊”就是诚信,不能将诚信上升到社会责任感、个人义务的高度。另一方面,迫于就业的压力,学校和学生个人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少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较强,但诚信、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承受挫折的意志力等基本素质十分脆弱。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能学习很多关于会计方面的知识,但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还不健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大量资金,可能由于职业道德的缺失,做假账、徇私舞弊,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财经职业院校,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上要多下功夫,这也依赖于校园诚信文化体系的构建。

三、财经职业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必须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校园诚信文化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使大学生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多重维度来提高诚信意识、诚信素质与诚信能力。结合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及以上分析,我认为财经职业院校构建诚信校园文化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组织多样诚信活动,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诚信教育仅靠道德劝告是不够的,现在校园中比较多的是主题班会、素质教育形式,但也不难看到,这些主题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学生被动接受诚信宣传,不能从内心感悟。要在校园营造诚信氛围,不能只把诚信当做口号,而应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我们的诚信教育应更接地气,比如考试前组织“诚信考试”责任书,拒绝作弊,增强学生诚信观念;设置无人监考的考场,锻炼学生的诚信能力;组织诚信主题辩论,讨论“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的选择”、“摔倒的老人扶不扶”等社会热点问题,深化对诚信的认识;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对诚信教育进行宣传报道,设置诚信红黑榜,奖励诚信学生;带领学生参观信誉良好的企业,培养学生对诚实守信的认知感等。高校应通过形式丰富的诚信宣传教育,形成严谨、求实的校园诚信文化,建立一个有诚信内涵的校园大环境,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规范诚信奖惩制度

2015年11月,教育部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列入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诚信情况,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现在许多高校也已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将诚信教育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但要注意的是,诚信考核不能只重教育、轻奖惩。比如考试作弊,有的监考老师只是没收纸条,或者上报教务处通报批评,缺失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考试作弊只担心会不会被抓,而不担心抓到会怎么样。我们要鼓励学生守信,可将信用较高的学生优先推荐各种评优活动,对于失信的学生,则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得参加各种荣誉的评定,并在入党推荐、助学金申请等方面设置诸多限制,情节严重的还要接受校纪校规的处理,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氛围。诚信档案的建立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确立诚信目标、通过自我教育形成诚信意识的过程,个人诚信档案应被视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三)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诚信实践教育

高校目前的诚信教育主要倚重思想品德课程、公共基础课,忽视专业课在诚信教育方面的作用。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大都是人在心不在,糊弄过关。我们在建设诚信文化体系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做适当调整,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带入诚信元素,潜移默化学生的价值观。比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诚信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经济伦理的教育,把国内外经典诚信案例融于专业教学,国外安然公司的丑闻、国内三鹿奶粉事件等都是很好的诚信教学案例,也要有正面案例,通过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其对诚信的思考,鲜活的实际案例能带来较强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实践教育,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对信用要求较高的行业,进行参观、调研和实践等活动,专业教师在授课和指导过程中也应随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诚信意识。

(四)提高教师诚信素质,发挥言传身教作用

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无声的示范作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专业教师作为高校师资的中坚力量,更应言传身教,自觉成为诚实守信的信仰者和践行者。日常教学严格要求自己,不敷衍学生;与学生相处守时守信、公平公正;各种评选材料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的品德形象,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把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

当代财经职业院校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着未来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校园诚信文化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通过校园诚信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国家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财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岚.试论财经类人才的诚信教育机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1(2)

[2]黄维平,陈黄海,常安.试论加强和改进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4).

[3]孙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浅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许绍定,曹前贵,王婷婷.论大学诚信教育的七大误区,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

[5]郭秀娟.高校专业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以诚信考试为例.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5).

作者:王慧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强化离不开很多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它们的帮助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中包含诸多隐性的思政资源,由于其独特性,让师生能在无形之中被教育,陶冶情操、感化身心,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的宗旨。关于这方面的分析,不仅是发挥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还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实践的现实条件。

关键词:校园文化;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一、校园文化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一)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有效地存在于校园文化中

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涵义丰富,于多种载体中均有表现。根据对学生产生效果的场所区别,包括课内、课外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两种。第一种是课堂教学内的思政教育资源,指课内实现的其他活动中包含的资源,第二种是课堂教学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般存在于校园环境、教风学风与课外活动等,而这些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前者相对比,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校园文化与高等院校的发展相互影响,同样与社会文化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具体体现在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为空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旨在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构建过程与最终结果[1]。随着逐渐被重视并被推广,慢慢变成高等院校反映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效果的关键指标,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资源。文化对人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所高校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也就是其具备了特有的、比较成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其除了表现为物质形式,更反映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高等院校优美的人文景观、良好的教风学风、严格的制度、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等,都是对高校学生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的建设,目的在于实现其教育作用,促使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高校学生群体之中,坚定学生的信仰和观念。最终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的被动教育,情感的升华,从而使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发挥至极致。

(二)高校校园文化中思政教育资源的隐性特征

1.物质文化的直感性

物质文化是师生借助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物质对象的总称,一般表现为人文景观和教学建筑以及教学设备,物质文化是触手可及的实际存在,是构建和表现校园文化的具体实际物质。校园物质文化除了具备反映高校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作用,还承载着校园精神、修养身心的作用。所以,物质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直感性,也就是其外在表现是真实存在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自豪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2.精神文化的渗透性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风气、学习风气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等,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积极的、和谐的校园精神,是鼓励师生不断进步的动力,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精神文化的实质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举止,其影响是深远的。其明显特征是渗透性,借助创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气氛,让生活其中的师生体会到潜在的精神力量,感化心灵,修养身心,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

3.制度文化的约束性

制度文化是指主体开展一切活动时需要遵守的规则及由此引发的现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桥梁,借助这些制度规范,让师生明确什么是可做不可做的,尤其是表扬肯定遵守制度的师生,处罚批评违反制度的师生,从而实现对师生的约束作用。彰显高校教育观念的制度规范,强调了师生的价值观念及处事原则,在保证校园秩序有序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制度的科学性、教育性,使其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资源。

4.活动文化的实践性

校园活动文化是借助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表现的,例如学术竞赛、社会体验等,动态地表现了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行为举止、心理素养、价值观念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与其他文化的区别在于其联系实际、提供了实践机会,在举办活动时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与修养。除此之外,借助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彰显个性的平台,激发师生的主动参与性,极易被师生所接纳。

二、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作用

(一)校园物质文化———寓教于境

校园物质文化一般包括建筑、景观、教学设备等环境因素。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物质文化,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在很好的物质文化中才能得好的发展。在实际学习生活里,环境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环境优美、设计独特的环境下一方面可以让高校学生始终保持着愉悦豁达的心情,品味当代人的品质追求,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还能够反映高校教育理念,表现出独特的人文环境。所以,需要教育者合理设计规划校园环境,创造出与高校教育理念、发展历史相吻合的独特校园环境。充分运用高校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棵树木、每一件艺术品等的教育作用,是实现校园内处处育人的重要方式。在这种环境之下,实现教化相融,无形之中熏陶了、感染了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寓教于境。除此之外,高校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环境的规划之中,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对高校教育的信心。

(二)校园精神文化———晓之以理

高等院校政治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积极的价值观念,而校园精神文化在其中有重要影响。精神文化的发展能够激发师生的精神动力,加强师生的责任感。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教育方针、人文风气等,是高校学生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融入其中的高校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精神文化的感染和激励[5]。所以,教育者需要重视校园教育风气和学习风气的管理,关注高校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形成积极向上、和谐自主的校园氛围,有效发挥其潜移默默地感染与鼓励作用,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创造力与想象力。除此之外,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指导思想,有效发扬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抑制萎靡、落后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制度文化———动之以情

校园制度文化是高等院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慢慢摸索形成的,不同的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环境因素不同、行驶的对象不同,因此每所学校制定的规则也就不同,但都能够反映此高校独特的管理理念与行为约束,是衡量校园行为的标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秩序保障。只有制定了合理有效的学校制度,才能很好地规范并引导学校全体成员的发展。所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规范制度的系统化与人性化,让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提高宣传力度,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其中,从自身出发,督促校园制度规范的形成并有效实施。

(四)校园活动文化———寓教于乐

举办校园活动一方面充实了高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产生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另一方面有赖于主体对象的主动参与。所以,高校老师应紧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了解新的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观念、思维,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方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借助生动有趣的学术竞赛、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指引高校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创造世界。除此之外,深刻了解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明确开展校园活动的目的,充分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性,让高校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精神的升华。

三、结语

总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关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计划已逐步实施,这对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与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卫,蔡雨辰,李倩,徐艳艳,刘炜婷,单秀敏.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56.

[2]张昆.试论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枣庄学院学报,2016(01):12-13.

[3]吴舒婷,强金国,苏青青.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模式刍议[J].惠州学院学报.2016(01):35-36.

[4]徐伟铭.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22.

[5]秦代辉,刘枚,陈家凤.以“文化移通”为平台打造核心校园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记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2):78-79.

作者:曹旦华,叶青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第五篇:多元文化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摘要]多元文化的发展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校园文化“底蕴”缺失和文化特色不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重点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育职业文化,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对策

一、多元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处于相互碰撞和融合之中,文化的多元性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元文化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的现象,这种现象涉及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各个层次,包括经济、政治、道德、艺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群体间精神理念与追求、道德观念与规范、行为准则与方式的不同。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以高职生为主体,以教职工为主导,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一种群体文化。从文化形态来讲,校园文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多元文化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多元文化拓宽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在时空压缩的地球村时代,高职人面临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单一与多元、包容与排斥等文化选择与困惑要数倍于前人。

信息化时代,人们的视野逐步摆脱了狭隘的、地域性的限制,建立了多方位、开放性的境界。对于高职人而言,多元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为个人赋予了更加自由的精神世界、更加个性的行为表现以及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同时,多元文化还促进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维方式的变革。多元文化理论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拒绝文化的垄断,承认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允许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包容文化的重构和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会使人们世界观、思维方式甚至行为方式发生改变。所以,从方法论意义上讲,多元文化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二元思想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多元思维方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容纳“差异”,善于从不同的思想观念中获取新的认识,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思路思考同一问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从多视角冲破固有的思想框框,不断从事物的不同侧面甚至对立面提出问题。多元文化理论的多元思维方式,有利于更加深入透彻分析和解决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面对不断涌现的陌生而又形色各异的价值观的冲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明显缺乏主动应对的有效措施,从而导致了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问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底蕴缺失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但需要历史的沉淀、凝聚精华,而且需要师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倾注心血进行阶段性的建设。我国现有的千余所高职院校,大多数成立时间较短,校园文化先天不足,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十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逐步改善,制度文化建设逐步完善,精神文化也逐渐引起许多高职院校的重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和核心,与表层文化相比,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明显不足。受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首先,多元文化带来了信仰危机。以往,信仰通常受到学校权威文化的控制,而当多元文化强势来袭时,传统权威很容易土崩瓦解。各种社会思潮为高职生提供了形态各异甚至严重冲突的信仰选择,不少高职生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开始质疑主导意识形态,在文化选择上困惑彷徨、无所适从,最终导致信仰危机和分裂。其次,多元文化导致道德失范。高职生对流行文化比较敏感,但缺乏理性的分辨能力,容易产生一些错误思想。比如,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高职生只知道获取不懂得付出,只喜欢享乐不愿意吃苦。最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品味偏低。有些高职院校将文化建设简单地归结为开展文娱活动,表面看来多姿多彩,可实质上缺乏真正的教育内涵。文化活动存在“三俗”现象即庸俗、低俗、媚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严峻的,“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能否得以实现。”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特色校园文化“是由大学师生共同传承和创造的,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师生隐性的行为指南,可以有效抵制多元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大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实习、顶岗培训、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受到师生和社会认可的文化特色。理论上,多元文化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中,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元文化提供的机遇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而是直接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高职与本科院校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等基本雷同,缺乏自身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层次和类型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同,也没有深层次地挖掘自身特有的建校历史,更没有明确所在区域的差异。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最大的不同就是职业性,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特色。有的高职院校并没有提炼出特色明确的职业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注重与职业文化相结合,不少院校在培育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职业要求上还是空白,学习———实习———职业的联系不紧密,职业教育的特点还没有体现出来。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将先进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传授给青年大学生,进而促进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能否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重要使命,既是高职院校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又是教育成败的重要依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这既是由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内容主要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12个范畴,涵盖三个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前提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能丢,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才能有效地整合和引导多元文化。教育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和鉴别西方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渗透与侵略日益加剧,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才能保证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突出重点: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教育、科研和管理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观念体系的总和。从内容上讲,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人文精神、办学风格、校园思潮等方面。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挖掘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历史传统与院校创建的时代、地域特色或某些行业需要等方面密切相关,内容的侧重点呈现出多样性,能够有效彰显高职院校的个性。强化历史传统教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定期进行校情、校史教育,安排学生参观校史长廊,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利用校史陈列室、校庆日、校友会以及校史纪念日等活动形式,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振奋大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二是突出校训的作用。从内容讲,校训既是办学理念的抽象描述,又是高职传统特色的高度凝练。从作用上讲,校训要成为座右铭,不断激励师生的品质言行与校训一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要注重倡导高品位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潮流冲击下,大众文化赢得了很多学生的青睐,而高雅文化却寡倍受冷落。大众文化往往以搞笑或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缺乏思想内涵。大众文化可以让高职生身心得到放松,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学校要把艺术性和思想性强的文化引进校园,通过系列的文化活动作为文化教育的载体,传递科学先进的文化理念,培养高职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营造一种既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又承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环境。

(三)体现特色:培育职业文化

“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最大的不同就是职业性,这一特点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普通学校各有千秋。”高职教育要牢牢突出职业性特征,紧紧围绕办学宗旨建设体现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职业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学校的行为规范应符合相应职业规范要求,让学生尽快了解和感悟未来从事行业的特点,以便毕业后快速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要充分运用校刊、板报、校园网、微信平台等媒介,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信守信、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职业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职业文化氛围。另外,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要根据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高职人才,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素质。

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承接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文化底蕴,彰显职业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既可以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品格,又可以外化为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田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19.

[2]李炳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267.

[3]朱吉韬.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财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贵州财经学院为例[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2011:13.

[4]陆岩.试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7(2):14.

[5]张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20.

作者:李娟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双向互动探讨

摘要:高校党建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两者在发展宗旨和目标上相一致,统一于高校育人实践之中。高校党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和发挥导向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提供有效载体和拓展平台,两者在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中共同推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路径上也必须从方向引领、内容与制度创新以及平台拓展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高校党建;校园文化;双向互动;路径

高校党建是我国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高校正确发展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保障,其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集体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以及能够体现这些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校园建筑风格、校园文体活动等等,具体可概括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是对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培育和践行过程。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融合性以及功能上的互动性,两者的良性互动不仅引领着高校正确的发展方向,更为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关系

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场域,都是在高校这个相对独立和专属的环境下,而且在终极目标上都是围绕着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展开工作,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工作的开展都会深深影响着另一个方面的工作,它们的双向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一)高校党建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与导向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既融于校园文化建设又高于校园文化建设”。党委领导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通过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着力宣传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政治保障,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

1.高校党建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引领与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决定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由于党委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党委通过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着力宣传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党建通过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政治保障。同时,党的先进性建设也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此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还包括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训、校风等。在高校党委部门的引导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紧紧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化力,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形成人人参与的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推动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高校党建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导与引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载体和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是学校精神的固化体现,直接体现校园文化氛围和内涵。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会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广大师生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在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导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性,既能增强时代感、弘扬主旋律,又能体现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使物质文化建设承载教书育人的功能。

3.高校党建对校园良好制度文化建设的推动。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包括高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师生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维持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制度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仅能够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确保各项校园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保证师生员工行为有章可循,而且还可以使校园制度文化在党组织的引导和广大党员的模范示范作用下内化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素养,从而达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提供有效载体和拓展平台

高校党建以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符合主流文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大力提升党建科学化发展水平。

1.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环境支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风、实力的综合体现为优良党风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广大师生增强党性、提高政治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把党建工作融入其中,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使党建工作的开展拥有更好的内部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创新载体。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高校党建工作搭建广阔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党建工作载体的不断创新,有利于克服传统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易于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从而有利于强化广大党员的政治信仰,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类丰富的创新载体也有助于提升党建工作的文化内涵,拓展广大群众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认知,提高他们入党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党的感召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高校的各项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影响学校运行的重要机制,保证教学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健康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推动党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对于建立健全党员发展与教育机制、组织运行和监督机制有重要意义。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整合学校资源以确保党建工作的顺利运行,同时也对改进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制度依据。4.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镇和思想文化创新的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建工作才能具有更大的活力、更强的影响力。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符合文化的规律、赋有文化的符号、显示文化的功能,这些都已经成为提升党建科学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目标。

二、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双向互动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1.建设方向上的引领。高校育人,党建为魂。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加之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地球村”的出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面临较大的冲击和改变,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校园文化建设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及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校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些都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政治方向上的正确引领。

2.建设内容上的创新。首先是党的思想建设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在设。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首要工作,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事关高校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党建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建设内容,从思想理论、道德情感、意志品质上不断加强全体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引领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其次是党的组织建设创新,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型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知识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迫切,这种学习不仅体现在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括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方面,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型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高校成为学习型校园、文化型校园,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再次是党的作风建设创新,以“三严三实”促进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作为肩负着引领广大青年思想教育的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纪律与作风建设,坚决抵制腐败的产生。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三严三实”为标尺,不断加强高校民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为此,一要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二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良好从政和教育生态,将廉政建设作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最后是党的制度建设创新,以党的制度建设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依托。党的制度建设创新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有效的革新制度支持和依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一是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制有机结合,发挥学校党委的决策核心领导作用,统揽全局,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二是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建立健全学校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机制。三是要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党内各项制度间的衔接配套,既要加强实体性制度建设,又要制定要素完备的程序性制度,“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形成制度合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拓展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平台。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布局、建筑装潢、环境美化等文化的硬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推进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形成,把校园文化环境与党建工作完美融合起来,使广大师生能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和党的力量,从而使得心灵得到净化、党性得到提高。此外,针对新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要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全体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沟通和交流。努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弘扬主流文化,使网络平台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

2.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撑。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灵魂工程,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现代大学的生机活力所在。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可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全校师生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境界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塑造。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来增强思想教育的功效,同时,将党建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党建文化氛围,做到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他们的入党积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3.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维系学校正常秩序、规范师生行为和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实施的各种机制,例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制、组织运行机制、考评机制、奖惩和监管机制已经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因此,以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新的突破口,不仅能够带动高校党建制度建设的创新,而且能够为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总之,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布局、环境卫生等方面都要注重时代感与美感。师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以此促进高校党建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彩根,刘锁娣.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周克刚.高校党建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3).

[3]郑支农.论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4]聂庆益,黄如兰,丁凯,王永昌.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校园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张国隆.积极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创新完善[J].党建研究,2012(3).

作者:刘伟,刘俊杰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第七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摘要: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实施对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在高职生对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实行正确的导向和规范,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环境;营造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环境的营造(德育环境的优化)同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环境营造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

是指高职院校内与德育对象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事物的总和。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作为教育因素的一部分,在高职生品德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特征

1.1.1作用对象的针对性。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作用力始终指向学校的培养对象——高职生,并以影响和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品德为宗旨。1.1.2作用要素的系统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由各种与高职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关的外部事物所构成,诸种构成要素并非机械的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并共同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表现出一种系统整体效应。

1.1.3教育方式的隐含性。这是环境育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具有外在的明确要求,而是设置一种场景或氛围,让教育对象置身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与环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环境中隐含的教育目的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认同,自觉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1.1.4教育作用的双向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人工创设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对德育对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可以成为优化环境的主要力量,使环境反过来对德育对象施加更为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2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与德育对象的能动选择

为了强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高职院校环境的营造必须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这是强化环境有效影响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高职生对于来自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影响具有能动选择性,这种能动的选择表现为积极的接受、或消极的抵触,甚至有意识地摆脱些环境的影响,转而主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1.3校园文化与德育环境的关系

1.3.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德育环境作为培养高职生品德的重要外部条件,其构成要素是高标准的,即只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能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这种高品位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来讲,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用正面的、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来影响学生;从形式上来讲,要与德育内容相适应,既保证内容的实施,又易于高职生接受,即要有可控性与系统性。

1.3.2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德育环境对高职生的教育主要体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以其对高职生特有的影响力存在于校园之中,是构成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是形成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2努力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2.1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含义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活动绿地、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所构成的。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和物化表现形式。只有当一定的实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观念时,这些实物才能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并由它们构成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

2.2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高职院校特有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主要是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要求)的关系。

3努力营建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3.1必须确立几个重要的思想认识

3.1.1必须牢固确立党对宣传舆论的领导。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关键。

3.1.2必须牢固确立育人意识。宣传舆论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服务,从而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使高职生真正处在学习成才的宣传舆论阵地,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宣传舆论工作,以高尚的精神弘扬宣传舆论的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充实宣传舆论的内容。

3.1.3必须认识宣传舆论环境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对宣传舆论环境的营建,要以建设为重点,把宣传舆论工作列入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中,正确处理宣传舆论与其它工作的关系,常抓不懈。

3.2加强理论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要加强对宣传理论研究,主要是重视对宣传主体、宣传内容、宣传环节、宣传客体,宣传效应的研究,改进和加强宣传舆论工作。

3.3树立学生典型

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培养和树立优秀典型,从而为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增添光彩。

3.4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重视对传播渠道的监控

加强对大众传媒尤其是现代传媒的管理,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党和政府对宣传舆论工作领导的必要保证。

4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4.1和谐人际关系

环境的特征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具有真诚性、情感性、愉悦性和熏陶性四个特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能起到某些课堂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4.2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4.2.1坚持以人为本。

4.2.2理顺各种关系。

4.2.3重视情感的培育和投入。

4.2.4继承传统文化。

4.2.5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中国海洋出版社,2004.

[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作者:宋晶晶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第八篇:校园文化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思路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角落,并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更好地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文章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述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每一所高校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底蕴,它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承担着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的使命,是与城市文化相辅相成的。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文化,它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活力和激情。分析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高校及学生的影响及如何建设高校体育文化。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1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随着高校文化的不断发展,体育文化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高校师生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使大学生积极地参加到体育运动中、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交际能力。高校的体育文化深受所在城市的城市文化影响,有其自己的独特性,也正是体育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激励了高校的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为其带来新的发展可能。

1.2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二者互相作用。同时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凭借自身的独特性推动了和谐校园的构建。校园文化为体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和发展环境,体育文化凭借丰富的体育运动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深化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2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

2.1可以丰富学生生活,提升综合素质

体育文化是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表现出来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获取知识,这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同时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体育运动让体育文化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影响师生,从而使老师和学生形成互相认同的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同时体育文化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可以规范师生的行为。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可以让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2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可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培养

高校体育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形成本校特有的校园精神,体育文化的出现是文化不断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校园精神的主要表达形式。通过各高校的长期摸索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代表学校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本身是通过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活动是其主要载体。但并不意味着体育活动只是通过体力运动来实现的,体育活动还要通过智力的参与来保障实施。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来传播优秀的体育文化,还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2.3通过培养高校体育文化可以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训练,可以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教师通过体育课可以为学生传授有用的技能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的师生,所以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可以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高校体育文化是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它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可以通过运动来让学生增长知识,提升素质。

2.4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处处都充满着挑战。所以要求大学生要具备竞争意识和不断创新的意识,要具有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而体育在某一方面也具备竞争性,每一项体育运动都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是具有约束性的。这就和人也要遵守社会法则一样,一旦违反就要接受处罚。所以说,发展体育文化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发展体育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求公平、公正、公开。要求参与者必须在相同的规则下进行体育活动。而且必须在公开的环境中进行体育竞赛,所有的观众都是评委,都是监督者,共同来确保公平。参与体育运动,就表明参与者自动接受了规则,自觉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将民主法治的观念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从而可以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3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措施

3.1破除陈旧观念,培养体育文化意识

文化可以引领人和塑造人,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人。所以高校要建设体育文化首先就要全面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大力支持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育文化的意识。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生干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体育文化,比如广播、报纸、网络、座谈会等,还可以开展体育文化节来动员全校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以此来促使学校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讲座等方式来宣传普及体育运动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教育。通过以上种种方式让学生来正确地认识体育运动,从而来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观念。还可以通过运动健将为国争光的视频片段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且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将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原则和尊重对手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任何文化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健全的机制,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监察机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保障体育文化建设得以健康的发展。所以高校首先要将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到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其变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其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缓慢的工程,所以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保障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发展体育文化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所以为了确保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各高校要形成上下一心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局面。高校要确保每年为体育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断地更新设备,对场地进行维修,完善体育器材及设施,高校还要确保其他有关部门的协动能力,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3.3不断地弘扬体育文化精神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不能忽视体育文化建设。学校应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文化宣传活动,召开讲座、学术沙龙等,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学校要重视体育课程,确保体育课程高效合理地运行。因为体育课程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了解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体育学与很多学科息息相关,是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所以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文化传授,促使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理解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专门的竞技队伍,从而提升学校在体育竞技方面的影响力,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从而起到弘扬体育文化精神的目的。

4结语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体育运动,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还可以丰富体育知识。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所以各高校要正确地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地完善体育文化,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成。

参考文献

[1]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3-125.

[2]陈勇.建设和谐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123-125.

[3]龚超,王晓璐.试论高校和谐体育文化建设[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6):25-27.

[4]付建民.和谐体育的多元解构与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6-137.

作者:刘晓盼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