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间文化为城乡建设赋能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城乡历史文化铭刻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演进及深刻的民族文化记忆,蕴含着倡导奋发有为、厚德载物、崇尚礼仪、修身养性、爱国持家、敬老携幼、团结互助、和气生财、继往开来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精神,寄寓着热爱大自然、歌颂祖先、饮水思源、感恩回报、永不忘本、继承传统、开拓进取、传之后人、惠及子孙的生活理想和崇高愿望。这些映照九州的历史光芒和精神内涵为立足新发展阶段注入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禀赋、思想品格和审美风范,是新时代城乡建设中的宝贵物质财富和民族精神家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以具有保护意义、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保护传承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目的是在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意见》中表述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纵观中华文明史,融通现代文明进程,既观照历史,又立足当代,更着眼未来,倡导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推陈出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广泛流传在祖国大地的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具有口传心授、表演灵活、通俗易懂、民族风格浓郁、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特点,是城乡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与根魂所系。民间文化积淀着中华文化核心理念、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藉着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价值追求与智慧启迪。民间文化在助益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意义彰显、作用突出。从社会发展来看,民间文化表现出来的最大价值还在于为当代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农村改革创新的成果很多得益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活水。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街区和乡镇村落,将是一个个没有灵魂、记忆被抽干的地理空壳,何以维系民族血脉、历史命脉、后续人脉?而在当代城乡社会单元和公共文化空间,需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展呈空间,使民间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公民社会精神诉求相呼应,要强调精神指引和文化先导。
1民间创造使有形与无形文化立足更稳,塑型更真
民间文化是人的文化和生活的文化,是靠民间的传承人薪火相传、延绵赓续的。只有人的活动才能让文化活起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的或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但均以民间创造为特征。无论长城、故宫、都江堰抑或古镇、古村、古建筑,无论庙会、春节、三月三或者茶艺、俚曲、赶马调,无论中医、书法、太极拳还是折扇、绣球、美人靠,都是人民文化的伟大创造。村落与街区可以称得上是城乡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绝妙结合体,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聚居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生长空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大批古村落已从我们的文化视线中悄然隐退,特别是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厚重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日趋衰落甚或消逝,城市老街区在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高楼洋楼围困下风雨飘零,寒蝉凄切。而城乡建设中的“千城一面”更让人千愁百转。因此,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成为城乡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济与社会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也是乡村振兴和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既要体现民族传统与民族风格,更要突出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坚持尊重历史、敬畏自然,坚持创造创新、革故鼎新,深刻感悟和抒怀历史崇高与文化个性。
2民间艺术使千年老街旧貌更新,魅力更足
西湖是杭州历史的代名词,也是江南文化的聚宝盆。而清河坊历史街区是寄托着无数杭州人旧日情怀的文化驿站,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老街区。作为杭州的历史文化瑰宝,清河坊历史街区在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历史在场中完成自我救赎和坚毅转身,民间艺术奉献了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经验。街区以商业为主体,文化为核心,遵循历史脉络擘画百业百态,商贾云集,守正开新。保和堂叙述着药铺郎中与白素贞演绎的美丽凄婉的爱情传说。摆“武大郎”烧饼摊的、穿长衫拉“西洋镜”的、做剪纸的、玩泥塑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织草编的、烙葫芦画的、扎风筝的、转风车的、吹芦笙的、拉二胡的、演皮影的、摇拨浪鼓的、米上刻字的、蛋壳上雕花的,各色人等,纷纷亮出大杂烩式的绝技绝活,汇织出一幅活脱脱的市井风情画卷,同构和重组了多元共存的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与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的人文景观。街区举办的各种节庆会展活动,如民间艺人节、吴山庙会、元宵灯会、状元迎亲、民间茶会等节会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题材,复活历史语境、再现杭州繁华盛景,营造安居乐业、喜庆祥和市井,有力地拉动了文化和商旅同步增长,成为杭州彰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基地和重要空间。如今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既是杭州城“老字号”的集聚地,又是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既是东方的,又是国际的;既是生活化的,又是极具创业活力的。追溯往日文化创造传统,传承优秀民族精神,使人更好地感受当下城市生活。清河坊给我们以极大启示。城市历史街区建设和文脉衔接,需要深入发掘、科学规划、准确定位、以人为本、有序传承,留住乡愁,要精准保护、合理利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文化建设是一个长项工程,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必须有科学指导和学术支撑。民间艺术要在与市民游客受众的良性互动中找准切入点,为群众陶冶性情、升华境界提供娱乐休闲。
3崇文重教传统使村落人文风情更浓,韵味更醇
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的宁海县是《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和“中国旅游日”肇发地。宁海以“十里红妆”特色婚嫁文化闻名遐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古村群落更是宁海县千百年历史的缩影。宁海县坚持村民主体地位,注重礼教传统与家风文明建设,持续在乡村文化保护中增强发展实力、改革活力、城乡魅力、生态潜力、惠民能力。宁海古村落的潜在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愈显光辉。箬岙古村褚姓家族谪系第一世祖褚世民,南宋理宗时曾任浙江省绍兴路嵊县“学谕”。褚姓后人承先遗泽,孜孜自读,学而不废。褚姓家族后代都是文化人,曾有“代代有鸿儒,举村无白丁”之说。明清两朝有“秀才”三十七名,故有“书香门第”之称。现在,箬岙籍教授、工程师等人才辈出,得陇望蜀。清潭村不见豪华大宅、显赫墙门,但闻耕读风范、诗书传家。其村内民居高不过二层,保留着明清浙东山乡民居的实用、朴素和亲情。如门户相连,街巷相望,左邻右舍,互可沟通,无人养狗守门,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明初方孝孺留清潭张氏对联:“恩垂浩敕家声远,业在诗书世泽长”。许家山钟灵毓秀,耕读传家,村里人文荟萃,贤士辈出。力洋村历来被称为衣冠之族,文化之邦。东岙村有海的大气、山的秀气、水的灵气、人的朝气,精气毕集,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城乡民居建筑是“活字版”乡土教材。其自然资源与其人文精神互为表里,和谐共生,是培养各类人才的良田与温床。文化传统是街区的“灵魂”,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街区、民居、建筑构筑起人才成长的绝佳环境,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长治久安为良苦用心和百年大计。其曲径通幽、拐弯抹角与繁复考究是崇文重教思想孕育出的托物叙事的神来之笔。传统文化的内在品格与当代人文诉求一脉相承。
4民间故事传说使社会秩序更稳,人气更旺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芭蕉香火龙”是广西壮乡特有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芭蕉香火龙文化蕴涵壮族人民行善感恩、生态和谐、团结协作精神情结。多少年来,这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传说和民间民俗祭祀活动,已经深深地扎根于青秀区各村镇民众之中,与村民的生活融为一体,长盛不衰。芭蕉香火龙文化的优承和弘扬,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生态文化、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农民因为参加这些民俗传统展演活动,而建起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自觉远离蝇营狗苟之习。青秀区长塘镇楞仲坡村、伶俐镇独岭村布蒙坡、刘圩镇那烈村,几百年来,村子和睦相处,从未发生斗殴偷盗等现象;南阳镇雄会村2000多人口,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一人因违法犯罪受过刑事处罚。从这一个个例子可以看出,民间传说演绎出的信仰,对维护社会稳定,陶冶人们高尚道德情操起了积极的作用。湖北省宜昌市青林寺谜语村蜚声全国。青林寺村民以谜会友,蔚然成风。他们提供谜事活动,提升农民文化知识和科学意识,无论天上地下、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抑或生产农具、生活用品、生活现象,甚至来客姓名,皆可入谜。人们通过猜谜活动,既保留发展了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学品类,又传播了知识,交流了经验,还润滑了人际关系。6传统节日文化使民族凝聚力更强,认同更坚我国传统节日盛大和隆重。节日展现中国人对传统的坚守、对民间信仰的执著。9月16日,浙江省象山县半岛渔民迎来了东海全面开渔的日子。渔村人潮汹涌,传统民俗祭海仪式庄严举行。祭祀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形式,在沟通人与自然中起到积极作用,而祭祀活动是定期进行的。围绕这些岁时节令形成的风俗体现着人类对自然变化、社会生活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节日和习俗滋润着民族的文化情怀。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与拜月民祭习俗,具有民间自觉的传承愿望和持续空间。咸安区种植桂花、苎麻,由民间文化和信仰习俗催生与推动了麻棉纺织业、桂花酒桂花茶等衍生产品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显示出民间文化强大的内生动力及保护利用发展的实绩与功力。在这里,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量化参数。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充分尊重了当地民族同胞意愿,使自然与人文和谐协调。湖南江永瑶族地区的女书习俗保护将自然环境与节日文化、歌舞活动、女红传统协调起来,摒弃了那种通过商业利用、资源竞争和文化造假等掠夺性开发毁坏民族文化的“滥采滥伐”行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在全面深入的调研基础上,摸清家底,明确保护对象、传承主角和责任主体,充分认识发展及保护现状,深刻把握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遵从民意,并在与民众共商共议共享共建中推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民众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民众在保护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民众创造、民众享有、民众保护、民众传承的民间文化规律。
作者:王锦强 单位:艺术评论